选修二第一单元第12课王秀娟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伊春市友好三中高二历史导学案编制人:王秀娟审核人:王秀娟班级:编号:文1周1号授课日期:文:3月3姓名:课题:选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考纲要求】(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一战前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情况、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概况、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影响,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通过阅读有关材料,提高阅读材料、利用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探讨科技与战争的关系;分析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源;认识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战争的关系;认识极端民族主义在当时的欺骗性和对一战爆发的作用。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明了为了防止战争,青年人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点、难点】重点:列强对世界的争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主要战役、美国参战难点: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得出结论。革命在结束战争方面所起的作用。【知识链接】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1)客观:20世纪的世界已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3)现实条件: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因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学法指导】、利用学科自习,25分钟之内,阅读教材和导学案上所有的内容,明确课标及考纲要求,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一次大战、两大集团、三对主要矛盾、四大新式武器、五点原因。一个导火线,两大集团,三条战线,四年战事。2、20分钟完成合作探究B、C问题,D问题选作,注意答要点,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学习过程】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经济因素)1、列强争夺殖民地的原因: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为了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2、19世纪末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结果: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矛盾。引发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大矛盾:(1)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原因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2)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的缘起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3)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原为争夺巴尔干半岛。2、三国同盟形成: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2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国是的领导者,奥匈是依附德国的“小伙伴”,意大利只是个“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3、三国协约形成(1)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不同其它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2)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3)过程:1892年,《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4、危害:两大集团对峙,笼罩战争阴云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1、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对军备和战争的影响:内燃机和化工技术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战争有原来的陆上—海上平面空间,向陆海空三维立体空间化,战争的规模更大、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2、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制的表现:(1)传统武器性能提高---无烟火药;(2)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3、新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对战争的影响①交通:汽车提高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②通讯:电报、电话、无线电远距离指挥战争,协调战力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1、军国主义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使国家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制度。2、极端民族主义“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民族优越论”。3、影响: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战争日益迫近。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一、一战的爆发1、根源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2、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身亡,“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3、爆发标志: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发展成为一场世界大战。一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4、大战双方:英、法、俄、意、日(协约国)——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国)二、一战的经过(1914——1918)(一)三条战线:(1)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2)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3)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二)四年战事:1、1914年重心:西线: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决战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东线:德挫败俄军攻势。2、1915年重心:东线: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战线处于僵持状态。3、1916年重心:西线: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海上: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德海军未能突破封锁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34、1917年:美、中参战,俄革命、退出。(1)美国的参战①原因: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②美国向德正式宣战:1917年,战争已接近尾声,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又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正式宣战。③美国参战的影响: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1)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美国大规模扩军,派遣了200万士兵开赴欧洲战场。2)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是一战真正成为进入了全球规模阶段。(2)俄国革命及退出一战:①革命:一战导致了俄国国内的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德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但是新政府继续参战又导致了新的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②退出: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通过了《和平法令》。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推出了帝国主义大战。三、一战的结果:同盟国战败投降;协约国胜利,但元气大伤。1.德军在西线的进攻:从3月到7月,德军倾其全力在西线先后发动5次进攻,均遭失败,伤亡约70万人,元气丧尽,再也无力发起大的进攻。2.协约国的反攻:9月底,协约国开始发动总攻。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宣布投降。3.德国投降: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影响到全国。10日,德皇被迫退位,逃亡荷兰。11日,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这标志着“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C)级【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线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请回答:⑴上述材料中“得到陆地”的邻国指哪个国家?“得到海洋”的另一个邻国指哪个国家?(1)法国、英国⑵皮洛夫讲此话时德国的经济实力如何?(2)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⑶此时德国在国际上最主要的对手是谁?争夺的焦点是什么?(3)英国,殖民地的争夺C级【合作探究2】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表: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1)从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4(1)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2)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一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2)、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史实1: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灼化。史实2: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史实3: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C级【合作探究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州”,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1)“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的位置”(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2)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结果:在战争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情况下,美国于1917年迫不及待地参加对德作战。【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