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导学案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及形成条件。2.能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及其造成的影响。【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知识链接】一、自然灾害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②____________、财产损失、③____________、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2.形成条件诱因:④承受灾害的客体:⑤3.灾情大小的影响因素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受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衡量灾情的标准:⑥____________和自然资源的损失。2.灾害表现(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能造成人体死亡、伤残等⑦________伤害以及恐慌、忧愁、痛苦等⑧________________伤害。(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影响分为⑨________经济损失和⑩________经济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与其他损失相比,具有⑪__________和⑫____________,但影响深远。(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⑬__________,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大洲,自然灾害的⑭____________。【学习过程】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及影响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特别提示】不是一切自然异变都可以构成自然灾害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异常。它能不能构成灾害要从两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异变是否超过一定的限度,二是异变是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危害。比如说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以上,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有:①生理伤害: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②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特别提示】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如下图: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灾情报告:不同的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例如干旱的主要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房屋、桥梁等工程建筑物,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海水养殖场,船只等近海事物。不同灾种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即灾情不同。例如干旱只造成了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而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而地震和风暴潮不仅能造成财产损失,而且还能造成人员伤亡。灾情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2)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特别提示】在有些灾情报告中,只涉及了直接经济损失,对间接经济损失没有计量,因为间接经济损失只有经过一段时期以后才明了。但这并不等于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于间接经济损失,恰恰相反,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灾情特点作为受灾体,自然资源和环境与人、财产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受灾后所表现出的灾情特点也不同。受灾体灾情特点人员、财产直接可见、持续时间短自然资源和环境灾情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4.自然灾害的危害存在地域差异(1)差异性的表现(2)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具体见下图。(3)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限时训练: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基础达标】1.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包括()A.大气圈B.水圈C.软流层D.生物圈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不涉及()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D.地壳运动3.下列受灾体的损毁,属于间接经济损失的是()A.人员伤亡B.社会失稳C.资源破坏D.文物古迹损坏4.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财产的损失而言具有的特点是()A.滞后性和隐蔽性B.长远性和超前性C.广泛性和间接性D.滞后性和地域性5.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抗灾能力强,关于其灾害危害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高B.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低C.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D.很难确定6.读“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孕灾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环境。(2)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________变化。(3)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和________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由图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_________是自然灾害形成的充分条件;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灾情的形成是该三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拓展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2012年6月11日河南濮阳市超载校车起火燃烧造成幼儿4死3伤B.2012年3月4日有着“袖珍地球”之称的火星上演“冲日”奇观C.人民网兰州2012年5月13日电甘肃雹洪突害致49人死亡,23人失踪D.2012年5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4.8级地震,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是大类所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据此回答2~4题。2.地震的孕灾环境主要是()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生物圈3.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A.桥梁、厂矿B.沉损船只C.粮食作物D.滑坡和泥石流4.地震中受伤害最轻的人群可能是()A.妇女、老人B.青少年、儿童C.残障人D.青壮年男性5.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B.财产损失C.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6.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潮、病虫害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D.地震、病虫害、滑坡、泥石流、风暴潮8.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的因素排列正确的是()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二、综合题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人民网2011年1月22日报道,位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草原牧区从去年入冬以来遭暴雪袭击,积雪深度平均超过30cm,是从1999年到2000年冬季大雪灾的又一次特大雪灾,目前雪灾造成100万头牲畜无法放牧,2万多牧民生活无法正常进行。(1)此次雪灾所造成的伤亡人员中,你认为比重最小的群体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2)该灾害除了给人体带来死伤的生理伤害外,还给人体带来________和________伤害。(3)此次雪灾所导致的直接财产损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间接财产损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4)除以上影响外,本次雪灾还可能造成什么影响?(5)此次雪灾造成内蒙古东部损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10.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参考答案】[知识链接]①自然异常变化②人员伤亡③社会失稳④自然异变⑤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⑥人类社会⑦生理⑧心理和精神⑨直接⑩间接⑪滞后性⑫隐蔽性⑬不平衡⑭影响不同[基础达标]1.C2.D3.B4.A5.C6.(1)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2)自然异常(3)人类社会自然资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4)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综合、相互作用[拓展提升]1.C2.A3.A4.D5.C6.A7.A8.C9.(1)青壮年男性身体强壮,抗灾能力强(2)心理精神(3)作物牲畜道路房屋厂矿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4)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5)灾害强度大;人口、经济密度大;防抗灾害能力弱。10.(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早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