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明清之阶段特征: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得到缓慢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在传统科技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公元1368-1840年的中国明朝⒈政治。①废丞相升六部。②三司。③内阁。⒉经济。①农业【鱼鳞图册】。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⑤海禁。⑥朝贡贸易体制。⒊文化。①思想。1】王阳明。2】李贽。3】黄宗羲。4】顾炎武。5】王夫之。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②科技。③文学。④艺术。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内容】明朝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结果: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2、明朝内阁设置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明英宗票拟制度化——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知识拓展:监察制度1】演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晋以后,御史“风闻奏事”的制度形成。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宋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皇帝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皇帝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内阁2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元代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⒉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迹象。①农业。1】政策变化。【鱼鳞图册,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一条鞭法背景。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上升。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评价。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对商品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技术。风力水车。3】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等,引种高产农作物红薯、玉米等。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分工发达、规模扩大、资金更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③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其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其二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三是完全为市场进行生产。④商业。1】政策。加强抑商宣传。2】商帮与会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明中期以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二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无赢得高额刹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3】货币。纸币因贬值逐渐被老百姓抛弃。白银,明朝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货币变化知识。仿形货币阶段,殷商至战国末期,包括仿贝、仿农具和仿工具如西周布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以及仿纺轮的圜钱等。记重货币阶段,公元前221年,统一为黄金和半两方孔圆钱,汉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记重货币。记年宝钱货币阶段,唐开元通宝的使用标志着金属记年宝钱货币阶段的开始,即钱上铸明年号。纸币阶段,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朔到汉代白鹿皮币和唐飞钱,北宋(大约公元1000年)时正式发行交子,元、明时逐步完善并成为经济交往中的主要货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1948年12月人民币诞生。电子货币,实现了货币从有形阶段向无形阶段的跨越。4】市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长途短途贩运兴盛,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尤其是江浙一带,并出现专业化城市如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器、汉口镇的转口贸易。⑤朝贡外交体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历史时期概况3西汉开通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两宋海外贸易税务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港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朝贡贸易,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目的: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中国文化。(4)表现:如郑和七次下西洋。朝贡贸易的积极意义:1.扩大了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大规模的交流对各国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郑和带回香料、染料、宝石等)3.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产生。消极意义:消耗国力,没有活力。对外贸易特点(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2)以友好为主。(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知识拓展:海禁。闭关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⑥朝贡外交体制。这是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制。它的核心思想是华夷思想,即中国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其它国家是蛮夷之邦。它通过对中国皇帝的俯首称臣等礼节、进贡当地土特产等表示主从关系,中国给予高于非朝贡关系国家待遇方式确认,待遇包括确认藩属地位、册封、派遣使节慰问、赏赐、恩准贸易等。它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结构。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在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中,每样东西都用中国的思想和术语来描述,其他的国家则被贬低到从属的位置。以中国为中心,以权力和礼仪的威光来教化四海,这就是中华理念的实质,即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从对外关系管理的角度看,这一观念不是简单的、排他的中华至上的理念,它通过藩部、土司和土官、朝贡、互市等关系将不同国家的元素整合吸收进来。尤其是在朝贡关系中,中国很少关注对方自有的行政程序为何,而是只要其接受由朝贡体制规定的礼仪关系即可。这些吸收和整合的元素经常被这样的一种观点所忽视,即成规认为的中华的世界理念是绝对的、同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是一种排外主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理念。⒊文化。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产生适应市民阶层的思想,文艺世俗化进一步加强。①思想。4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原因(产生的条件)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根本2)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强化,政治腐败,矛盾尖锐3)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4)思想因素:思想专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5)国家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二、主要代表1、李贽生平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末反封建思想的先驱。经历:少年求学—中年做官—晚年入狱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思想⑴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⑵强调人的正常私欲和个性的发展⑶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⑷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评价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先驱)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⑶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著作《焚书》《藏书》2、黄宗羲生平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人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参加过抗清斗争。思想⑴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⑵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⑶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⑷提出君臣平等⑸主张“工商皆本”⑹把学校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著作《明夷待访录》3、顾炎武5生平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参加过抗清斗争。思想⑴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⑷反对不切实际学风,提倡实践和真知(5)工商皆本影响顾炎武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4、王夫之生平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参加过抗清斗争。思想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⑵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提出“耕者有其田”⑶哲学思想: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②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著作《船山遗书》(《周易外传》)(《读通鉴论》)三、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批判: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3、学术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