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通货紧缩的内涵及其思考第一章通货紧缩的定义及测度第一节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的经济现象,按照现在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例如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第十六版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也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货币主义代表人物赖德乐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通货紧缩是一种价格下降和货币升值的过程,与通货膨胀相对”等,这些按照物价持续下跌来定义和判断通货紧缩的方法,基本上反应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在国内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理解通货紧缩的概念,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一般物价水平,即具有普遍意义的包括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任何单个的或部分的商品和劳务价格下降不必然构成通货紧缩。因为一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下跌可能被其他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所抵消,甚至超过,这样就有可能出现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而包含了大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并存的情况,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它也是一种宏观层次的问题,所以,只有具有一般意义的物价水平下降时,才可能构成通货紧缩。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用一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来度量。第二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若一国或一地区物价水平在某一短的期限内下降,但随后便告逆转或者是由于某个原因物价偶然出现一次下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看做是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当然,由于各国的经济环境的不同,一般物价水平到底储蓄下跌多久才可判断为通货紧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视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第二节通货紧缩的测度既然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那么用什么指标来度量一般物价水平及物价连续下跌的幅度多大、时间多久,便构成了通货紧缩现象测度的两个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分别来对此分析。一、一般物价水平度量指标的选择根据统计实践,测度一般物价水平的指标有很多种,如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商品售物价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等。从理论上讲,第一种数最全面,但由于其统计周期最长,只持续到季度,不便于实时监测价格的月度变动,所以,该指标不经常被使用。对于第二种指数,由于不包括服务项目,使得其有效性大为降低,因此,一般各国都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参考性指标。第三种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第四种消费物价指数(CPI)则是在各国实践中最经常被使用的两种指数,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其中PPI指数对经济的反应明显快于CPI2指数,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但由于许多国家PPI统计的历史还比较短,缺乏一定的历史可比性和连贯性,所以目前各国一般都使用CPI指数作为测度物价总水平的首选指标,而将PPI指数作为一个预测性的参考指标。在确定了物价总水平的度量指标后,我们还需选择CPI指数的计算方法,即是使用同比指数还是环比指数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同的CPI计算方式在对通货紧缩做出判断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偏差。比如,有时按同比指数可判断为通货紧缩的,在环比指数情况下却又不是了,甚至还可能处于通货膨胀阶段,反之也一样。其实,两者各有所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同比指数,它具有可比性的优点,但由于缺乏月度间的比较,所以在精确度上略显不够。而环比指数则相反,它有利于研究者更好的把握物价在月度间变动的连续趋势,但月度间数据季节性影响明显,可比性较差。例如,在我国每年春节前后几个月的CPI指数一般较全年普通月份的CPI都要高,即使在发生了通货紧缩的1997—2000年也是如此。所以,在使用该指标之前,先要对其进行季节性因素调整,除此之外,还需将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月度数据转换为定基序列,以提高月度数据的可比性和精确性,而这一点需要统计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果只是作一般性分析,同比指数就足够了,但是如果需要作进一步的专业性分析,那么最好使用环比指数,以提高精确性。二、物价水平下跌幅度和持续期限的度量在选择了物价水平的度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后,接下来需要确定的就是到底价格下跌幅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久才可判断为通货紧缩的问题了。一般地,从价格下降的幅度来看,只要通货膨胀率小于1,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就可以确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因为商品的价格受产品质量提高和功能改善的影响,一般官方估计要高出一个百分点,这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世界上众多国家物价水平的长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其次,从物价下跌的时间来看,一般认为,价格总水平连续下跌两个季度以上就可以视作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因为经验表明,物价持续下跌对投资、消费和生产活动的冲击达到两个季度以上时,常常会超出经济本身自我缓冲调节的能力。例如,从投资层面上来看,企业的存货连续增加达到两个季度以上时,新的投资冲动便会受到抑制,原来准备新开工的项目也会被推迟;再从消费层面上来看,当物价持续下跌时,消费者可能会推迟即期的购买活动,从而或者持币待购或者增加储蓄,这样一来,当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告下降,正常的经济秩序中断,真正的通货紧缩也就可能随之而发生。因此,结合上面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只是作一般性研究,那么消费物价同比指数连续下跌2个季度以上可认为是出现了通货紧缩,如果是需要作更进一步的专业性研究,那么消费物价环比指数下跌2个季度以上便可认为发生了通货紧缩。三、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货膨胀的概念则刚好相反,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两者都是一种经济状态、经济现象。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全然不同与前两者,它是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的治理经济现象的政策措施,并且是一种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若用一枚硬币来形容的话,那么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这枚硬币的两面,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是连接两者的币材,当经济正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或者已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一国货币当局往往会主动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但由于后者问题的复杂性及3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甚多,所以往往会出现决策者不能及时地对经济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经济走向硬币的另一面—通货紧缩。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前期我国为了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实施了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于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但随后,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了通货紧缩迹象,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其形势更加严峻,但此时我国决策层却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紧缩性政策,导致物价和产出惯性下挫,微观主体紧缩预期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决策层缺少处理通货紧缩这种新现象的经验有着直接关系。第二章通货紧缩的成因通货紧缩,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现象,和通货膨胀一样,它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综观世界各国的通货紧缩历史,它既可能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关,也可能是由技术进步,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一国金融体系缺乏效率等因素所导致的。不同的成因,增加了通货紧缩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认识这种经济现象增添了难度。第一节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紧缩根据上文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变通形式::ΔP/P=ΔM/M+ΔV/V-ΔY/Y,假定经济的初始条件为正常,即一国经济在期初处于合理的正增长状态(ΔY/Y0),货币流通速度v随长期的货币化进程缓慢下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它保持不变,这样上式可改为:ΔP/P=ΔM/M-ΔY/Y。从该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等式右边的第一项小于第二项时,也就是说,只要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率时,物价就会出现下跌。而这时,若一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原因,例如为了对付前期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而持续采取这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那么势必会使物价持续下跌,形成通货紧缩。如果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力度更大一些,即当货币供给量负增长(ΔM/M0)时,那么由该式可知,物价总水平将会出现大幅下降,形成严重的通货紧缩,这样的后果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而且令人记忆犹新,例如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那次通货紧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美联储当时大幅度地降低了货币供给量来对付股市投机泡沫,结果却使得生产价格和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大幅下降,企业纷纷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居民实际和预期的收入减少,导致投资和消费不振,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出现大幅下滑,形成恶性通货紧缩,并最终演变成了经济的全面衰退。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说它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根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笔者认为:当一国货币当局收缩货币时,货币的边际收益率将会上升,这时市场原有的资产选择平衡被打破,在利益机制的诱导下,人们就会不断地调整资产结构,纷纷把其它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换成相对收益率更高的货币资产,于是整个经济就出现了货币向商品的出逃。,直到整个市场出现新的资产选择平衡为止。这样,资产结构的调整不仅直接导致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当期需求减少,物价下跌,而且它最终还会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减弱间接作用于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的正面能有效的治理通货膨胀,但是它的反面却有可能成为通货紧缩的助推器。4第二节有效需求不足的冲击是通货紧缩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通货紧缩主要是白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总供求AD一AS模型来分析这个过程。在这里,我们首先假定名义货币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也就是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名义货币工资水平不变或者缓慢下降,这一点与工资易于向上调整不易于向下调整的现实情况基本符合。其次,假定价格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垄断的或人为干预的因素。最后则假设通货紧缩是白总需求的冲击所引起的。那么如图2一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E即为经济的初始均衡点,在这一点上,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潜在产出为Y,在没有额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经济将维持均衡状态。但一旦受到总需求下降的冲击,原始的均衡将被打破,总需求曲线从AD左移至AD1,与AS线相交于E1,在这一点上,均衡价格为P1,均衡产出为Y1,显然,两者均出现了下降。但是经济的自发调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这时对于供给方来说,价格的下降不但会使其销售同等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收入减少,而且还会因为实际利率的提高增加利息成本支出以及工资粘性的存在相对地提高了实际工资水平,从而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这样,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预算利润目标和生存目的,必须以增加产出、扩大销量来弥补,从而导致总供给曲线从AS移动到AS1,经济均衡点又下降到了E2点,在这一点上,均衡价格为P2与P1相比又下降了,而均衡产出却增加到了Y2,同Y1相比,似乎与潜在产出的缺口在缩小,但事实上增加的产出(Y2一Y1)除了一小部分被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消费需求所吸收外,大部分则是被存货投资所吸收,显然,这部分产出并没有在价格P2上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对下一时期的生产和销售构成压力。这时,尽管供给方有可能实现预期的帐面利润,但实际利润却下降了,从而削弱了企业的投资动机。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P持续下跌,持币待购欲望会更加强烈,再加上企业收益率下降,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当期消费支出会不断减少,从而造成总需求进一步下降,需求曲线从AD1左移至AD2,相应的均衡点也从E2点移动到E3点,均衡价格再次下降到P3,产出则下降到Y3,与潜在产出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时经济的白发调整仍没结束,出于同样的原因,供给方又可能会增加供给到AS2,从而使价格进一步下降,此时,若没有额外的措施来制止这种趋势的发展,那么物价和产出将沿着图中箭头所指的轨迹(即沿着E一E1一E2一E3—E4一…)方向运行下去,5形成通货紧缩,并且愈演愈烈,直到最终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加以释放。第三节供给方冲击是通货紧缩产生的内在原因所谓的供给冲击,就是指来自于供给因素的持续或偶然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物价相应波动的过程,包括有利的供给冲击和不利的供给冲击两种。前者主要是指那些对产出和社会福利影响不大,甚至有利的供给冲击,比如因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这种冲击的一个例子;而后者则相反,它不仅会使物价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