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可见虽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紧密的联系。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与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额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一般商品普遍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普遍上涨。当商品价格普遍上升到其吸收货币的数量超过原价格条件下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的时候,就会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停顿下来。这时,新的货币流通数量就与新的价格普遍上涨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相适应了。通货膨胀程度越低,价格水平上涨幅度也越低,反之,则越高。这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价格普遍上涨是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是反应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标。在实践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率,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年增长率来间接表示。但通货膨胀既然是指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导致的价格普遍上涨,那么用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价格指数从所包括的内容上也应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但世界各国基本上都不计算这样的价格指数。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CPI是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CPI涨得较快就是通货膨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CPI判断通货膨胀的标准不同,也可以说是通货膨胀对CPI的容忍度不同,通常发达国家的容忍度要低些,发展中国家要高些。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2010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4.6%,那表示,2010年12月的生活成本比2010年11月平均上升4.6%。当生活成本提高,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11月份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在12月份只可以买到价值95.40元的货品及服务。观察所得到的数据(如下图),可以发现,2010年5月、7-10月、12月的全国CPI涨幅、2010年7-12月份的城市CPI涨幅、2010年5-10月份农村CPI涨幅、2008年8-10月的全国和城市CPI涨幅、2008年10月农村CPI涨幅已经超过3%;而2010年11月份的全国CPI涨幅、2010年11-12月份的农村CPI涨幅、2008年全国和城市CPI涨幅、2008年农村CPI涨幅超过5%;相反地,2009年全国、城市、农村三者各自的CPI涨幅均为负数。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10年全国1.52.72.42.83.12.93.33.53.64.45.14.62010年城市1.42.62.32.72.92.83.23.43.54.24.94.42010年农村1.82.92.633.33.23.53.73.94.75.65.12009年全国1-1.6-1.2-1.5-1.4-1.7-1.8-1.2-0.8-0.50.61.92009年城市0.7-1.9-1.4-1.7-1.5-1.8-1.9-1.3-0.9-0.70.41.82009年农村1.5-0.8-0.7-1-1-1.4-1.6-1-0.6-0.10.92.12008年全国7.18.78.38.57.77.16.34.94.642.41.22008年城市6.88.588.17.36.86.14.74.43.72.20.92008年农村7.79.299.38.57.86.85.45.34.62.91.9分析上图,可以发现,2008年1-8月份的通胀率较高,2008年10月以后基本不超过5%。当一个国家处在发展中阶段时,温和的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因此中国有适度的通胀是正常的。相反,如果物价持续下降,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减少,那么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积极性就会减弱,这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4-202468100246810122008-2010年全国通胀率对比月份通胀率2010年2009年2008年2008年通胀率变化分析:2008年的通胀率的变化表现为前半年通胀率很高,而从8月份开始通胀率开始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2008年前半年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中国的宏观经济是过热趋势的,出于一个通货膨胀的上升通道中,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月环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也就是说,2月份CPI已达到11年以来新高。如果CPI继续上升,即通胀压力继续加大,将可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其根源就在于近几年来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道理很简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国内房价快速上涨时,其他商品岂能不快速上涨?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早已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不仅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带动了相关50多个产业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并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可以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只是这轮价格上涨的最后一端。当国内食品价格出现全面、快速和持续上涨时,它预示了我国可能已出现了全面通胀压力。因为,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又会以循环的方式向其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并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浪。而下半年由于国家为了调控过热的地产市场,收缩了信贷的规模采取了比较保守的财政政策,使得各方面投资减少。2008年8月从美国开始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各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波动。而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前三大伙伴国,它们经济形势的低迷甚至衰退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经济危机后各国都采取措施刺激经济,经济已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是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使它们的消费方式有所改变,再加上对经济预期不乐观,进而导致各国对进口消费疲软。这样的结果将直接致使我国商品缺乏国际消费市场,出口萎缩,许多从事加工业的企业破产倒闭。2009年CPI为负如上图所示,2009年2月-10月的通胀率是负数的,物价持续下降,11月份CPI由负转正。其中,CPI的负增长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1)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部分消费品成本下降。(2)从供应角度来看,例如食品、猪肉由于供应增加导致价格有所下降。统计局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CPI权重。现阶段在中国,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达到34%,而其中猪肉的价格又占据了较大权重。猪肉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CPI的走势。2009年上半年受H1N1流感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3)衣着、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价格也有大幅度下降。(4)还有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发生变化等因素。(5)居住消费指数下降。2009年CPI为负,但人们却仍感觉物价上涨然而,尽管2009年2月-10月通胀率为负,人们却觉得物价仍很高。首先是统计方法的问题。2008年通胀厉害,以2007年12月份价值为100元的物品来说,到了2008年12月份卖到了198.35,到2009年2月份都卖到了195.18元,其中,100*1.071*1.087*1.083*1.085*1.077*1.071*1.063*1.049*1.046*1.04*1.024*1.012*1*98.4%=195.18元。这样算起来,2009年2月份卖的比2008年12月份便宜了3.17,但是,其实它远比通胀前的2007年12月份的100元还要贵。所以,人们觉得物价并没有降下来。这个因素养是导致人们物价感知与CPI数字偏离很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其次,统计局在计算CPI的时候,部分物品的权重比较高(例如猪肉所占比重为........)。这样,猪肉价格的波动对CPI的影响较大,而另一些,如住房价格指数是没有统计进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而住房消费又是人们当前生活中比重很大的一部分。再次,CPI的商品分类有八大类,统计局根据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在这八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目前有600种左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而人们日常关注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是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例如水、电、燃气价格等,而对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消费的商品不敏感。当人们不常消费的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的反应不敏感,而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消费的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反映强烈。2009年11月CPI由负转正由于年底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上翘尾因素缩小,在国家加大投资、拉动消费等一系列组合拳下,2009年11月CPI由负转正,表明国家宏观政策对社会最终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三驾马车都已经开始发力。2010年CPI的分析2010年,我国经济回升基础将进一步夯实,经济向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可能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供求格局有所改善,加之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滞后影响,物价上涨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涨幅在可控的范围内。随着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的贯彻落实,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积极变化因素增多,分析影响2010年物价运行的因素,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多于抑制因素。推动物价上行的因素分析第一,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格局有所改善。首先,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效果进一步显现,对需求形成较强支撑。扩内需是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10年除了继续保持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8大消费政策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之外,还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拓展消费空间和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随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有利的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价格总水平适度上涨。其次,外需形势有所好转。201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导致的衰退阴影。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积极变化。受此影响,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美国、欧盟和日本,消费需求逐步恢复,进口增速有所回升,客观上将改善我国产能过剩的状况,从而对CPI上行形成支撑。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对世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也构成了上行支撑。在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大环境下,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有所回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将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相关产品价格水平,从而对CPI形成上行压力。第二,粮食供给形势持续改善。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增产,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从库存消费比来看,2009年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我国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有利于稳定2010年国内粮价。但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市场的粮食供求形势较为严峻。粮食供求状况推升2010年国际粮价,从而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一定的影响。食品价格不仅仅取决于粮食价格,还包括其他农副产品和加工食品价格。根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11月我国生猪存栏量4659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870万头。能繁母猪占比为10.45%,高于国家规定的10%水平。能繁母猪是生猪供给的潜在产能,较高的能繁母猪占比表明2010年生猪供给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第三,房地产市场交易持续“回暖”降低了居住价格回落对物价的下行压力。2009年二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走出低迷状态,市场销售由平稳回暖转向活跃,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