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八个字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几百年来被无数名人推崇和实践。这八个字主要探讨了“知”与“行”这两个中心点以及它们的关系。如果把“知”看作“人的认识”,把“行”看作“人的实践”的话,那毛泽东的《实践论》已经较全面的阐述“知”与“行”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认识。”然而这八个字没有那么简单,这里面包含的道理,蕴藏的价值值得慢慢发掘。一.对“知”的再深入认识“知”是什么?“知”就是“人的认识”,“知”的主体是人,“知”不是所谓的真理,也不是别人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知”。“知”又从哪里来呢?上面八个字已经给出答案,就是“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的规律性得到认识。毛泽东把它总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字,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然而我们“格物”有什么方法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种方法,就是现有的教科书式的文本知识,别人的口述经验和个人的经验思考,最终把上面三种“知”的来源化作自己的东西,才是“知”。“知”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知贵真,真知难。知贵真,“知”是指导“行”的,要想获得好的结果,前提就是要保证“知”是真知。然而,真知没有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要保证“知”的尽可能的“真”。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获取“知”的三种方法,我们要善于学习汲取前人总结的经验,善于向别人请教学习,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做到这三点肯定是不容易的;这就是“真知难”的原因。人都有其自身的惰性和自以为是的天性,要做到勤奋思考和虚心讨教是不容易的;很多人学习工作中只会听从别人的指挥命令,不喜欢动脑思考;对于现有的知识,没有一点怀疑精神;这样的话就只能固步不前,庸庸碌碌。二.由“知”到“行”是一种升华“知”的目的是指导“行”,如果人类仅仅满足于“知”,那人类是不能进步的,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知”是“行”的前提和储备。知贵真,而行贵笃。一时的热心激情终究是成不了大事的,即使“知”很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很多成功的人往往是“知”不是很真,靠着笃行的精神,创造出一番事业。有句俗语叫做“认准的事就坚持到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不提倡蛮干、瞎干;在行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正我们认识,使我们的“知”更真,岂不更好?人类的弱点还有一个,就是在取得一点小成就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容不得不同意见,往往丧失掉更大的成就。“行”是“知”的一种升华,“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真知难,笃行也难,知行合一是难上加难;在真知和笃行的基础上,再不断地检验“知”,坚持“行”,随心所指;不求完美,只求坚持和进步。然而王阳明在阐述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时,强调的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让我们做内心的奴隶。相反强调的是我们怎么能够掌控我们的内心,不只是要做什么,也包括不能做什么。当你真的能够用你的“知”控制你的心,再用你的心去控制你的“行”,那你就更接近“知行合一”了。三.“知行合一”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上海德济医院刚开业不久,这所新医院是一批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的人创立的。这些医改的先行者们,发现自身所处医疗环境弊病很多,通过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医疗模式的差异,得出国外先进医疗模式必将是中国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的结论,大胆开拓,披荆斩棘,终于有今天医院的雏形。值此最艰难、最需要坚持的时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正好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在这里“格物致知”里的“物”指的是我们医院的发展。全院员工都很关心医院的发展,我们要集中全院员工的智慧,探求我们医院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要不断的借鉴其他先进医院发展进步的方法,即“致知”。思考医院发展的问题是医院领导们的本职工作,他们已经初步形成各种改革思路。然而我们每一位员工也不是旁观者,积极建言献策,使领导完善和修正他们对医院改革的思考,同样也是对医院的一种贡献。有了领导的改革理念,下一步就是践行的问题了。“行”需要技巧和方法,德济医院刚创立,有很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这就需要包容;医院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困难不断,这就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共克难关;医院要想早点打出品牌,这就需要保持特色;医院要想发展的更快、更稳、更好,就需要借鉴其他先行医院的经验,减少犯错,少走弯路。医院的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这也会增强我们信念,笃行我们的理念。总之,“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医院的启发意义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不断地改进和不懈的坚持!内科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