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中的悲剧色彩修改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寒夜》中的悲剧色彩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旖维准考证号:046612100075指导教师:朱倩2015年9月3日II目录摘要:......................................................................1关键词:...................................................................1一、绪言...............................................................2二、《寒夜》的人物性格悲剧..................................................2(一)汪文宣——典型的悲剧人物.............................................3(二)曾树生——迷失在寒夜中的悲剧女性.....................................4(三)汪母——平凡人物的复杂性.............................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寒夜》的时代背景悲剧。................................................6四、《寒夜》的思想内涵......................................................8参考文献..................................................................101论《寒夜》中的悲剧色彩中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作品。也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作品形象地展示了在黑暗社会中痛苦挣扎的灵魂和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本文试从人物形象的性格悲剧、作者构造的“家”的意向在时代背景下造就的悲剧、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分析《寒夜》所蕴含的独特的悲剧色彩。关键词:寒夜,悲剧,色彩,人物。2一、绪言《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完稿于1946年年底,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也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整部作品的基调不同于巴金的代表作《家》《春》《秋》《雾》《雨》《电》那样充满胜利的希望,那样激情昂扬,充满斗志,《寒夜》描写的是一个小职员的家庭琐事和情感生活,展示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是如何在生活的重重打击下破裂。整部作品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却处处充满了绝望的气息,所展示的一切都毫无生气,让读者很是心情沉重,压抑贯穿了整部作品,让人感受生活到阴暗、糜烂和颓废,给人一种厌倦感和窒息感,《寒夜》全文描述没有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文章从“寒夜”开始,也从“寒夜”结束,却给人一种真真切切沁入心脾的“寒”意。巴金用同情和悲怆的笔调写下了这部反应小市民生活悲剧的长篇小说,无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二、《寒夜》的人物性格悲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的,而巴金的《寒夜》正是塑造出了成功的悲剧人物的形象,巴金笔下的三个人物正是因为灵魂的扭曲,苦痛的心理和极度的压抑造就了家庭的矛盾也加剧了家庭的悲剧。巴金的《寒夜》,有着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在旧社会,他总结出:好人得不到好报。所以,他极力为小人物申冤,可见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寒夜》中人物不多,可是每个人物却是真实且丰满,《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地丰富复杂。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①小说以1944年冬天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几个“小人物”及其他们家庭的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他们曾经受过现代新思潮的启迪和熏陶,在个性解放的信念下相互结合,又共同追求过“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共同走过了14年的婚姻生活道路,如此相爱的夫妻,可是最终却走上末路,想必这跟他们人物所具有的独特性格是分不开的。②①巴金:《寒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②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3(一)汪文宣——典型的悲剧人物男主人公汪文宣战前是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战争时期只能在一家书局做校对员,而当年的汪文宣在“五四”个性解放的旗帜下,满脑子的理想和事业,又有志同道合的妻子,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他们夫妻想携手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③的学校,献身于教育。他和曾树生没有结婚就同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进行挑战,这是何等的惊世骇俗?那时的汪文宣是曾树生仰慕的对象,他们以为会这样相亲相爱一辈子。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很快使他跌人了贫穷的深渊,工作上的几次碰壁,使他彻底丧失了当年的锐气。不可否认,战争和黑暗是造就汪文宣生活悲剧的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身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剧。汪文宣是一个心地善良,忠厚老实,正直,不会阿谀奉承的知识青年,但是他的一切美好的特点却导致他最后走向命运悲剧,汪文宣是历史转折时期背负着新旧双重负荷的知识分子。他上了大学接受了先进的新潮思想,自由恋爱,也曾勇敢追求自由生活,反抗旧势力,不顾世俗反对与妻子曾树生同居,他想着要与妻子创办一个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想着要为教育事业献身.然而他却没有坚持新潮思想,面对战争面对社会的黑暗以及生活的压迫他选择的是安守本分地做一名校对员,他忍受上司的白眼忍受同事的冷嘲热讽只为拿那一点微薄的工资,他的懦弱忍让并没有让他得到上司的认可得到同事的关心反倒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原本他性格中那些美好的特质在理想的破灭以及现实的残酷中逐渐变异,而多疑、恐惧和懦弱成了他性格的主宰。汪文宣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他深深地爱着这两个女人。他母亲思想保守,而妻子则是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享乐派的新潮小资产阶级女性。母亲用自己这代人的眼光用封建礼教的尺子去衡量儿媳妇,母亲看不惯每天化妆的妻子,看不惯她参加各种宴会,看不惯她的“花瓶”④生活。而妻子也不会因为母亲的说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婆婆吵架拌嘴从不肯让步,而汪文宣看不清母亲与妻子的不同,他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却也觉得妻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他一边为了妻子的做法给母亲道歉请求母亲宽容,一边又维护妻子为了母亲又在妻子面前打圆场给妻子说母亲的好话,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充当着“调和剂”,却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只能让两个女人越离越远,他顺从母亲的观点听从母亲的意见,也一③李存光:《巴金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④李辉:《在历史叙述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4而再再而三对妻子忍让,以至于妻子在最后的信里这样跟他说:“常常我发脾气,你对我让步,不用恶声回答,你只用哀求的眼光看我。我就怕你这样的眼光,我就讨厌你这样的眼光。你为什么这样软弱!那些时候我多么希望你跟我吵一架,你打我骂我,我也会感到痛快。可是你只会哀求,只会叹气,只会哭……”⑤如果汪文宣不让妻子与陈经理往来,如果汪文宣不是随妻子想怎样就怎样的话那么妻子一定也不会就这么弃他弃这个家而不顾。他本身是与妻子有共同的理想,但是在现实下他变得软弱变得胆小,他跟不上妻子的脚步所以不得不终止这段婚姻,两个人的爱情不得不成为友情,他的让步没有增进与妻子的感情反倒使两个人越来越远。面对上司的冷眼,同事的嘲讽,汪文宣依然没有一点反抗,他不与他人交谈,他性格多疑觉得同事的窃窃私语就是在谈论他的家事和他的不幸,他不会阿谀奉承不会讨好上司,每天兢兢业业却依然得不到上司的一点好评,他拿着仅有的一点薪水甚至都买不起一块生日蛋糕却要把它拿出来送给主任祝寿,他后来得了肺病却被无情地辞退了,他努力地工作却没有得到一点回报,可是汪文宣不敢反抗,他只是心里嘀咕却不敢有一点怨言不敢辞职甚至不敢多请一天假.他总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为了生活,我可以忍受。”就因为这样,在他生病时连咳嗽都要顾及旁人的感受,因为吴科长的一个白眼他不再敢去多吐一口痰,公司里并没有照顾他这个病人反而有更多的工作量交给他,这是多么让人心寒。汪文宣在上司的白眼里不敢吐痰只能咽下去,他咽下去的不是一口普通的痰,而是饱受屈辱和悲剧的血痰!汪文宣有知识,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始终扮演”老好人⑥”的角色,而他这样的角色本应该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他却在寒夜中在抗战的胜利中走向死亡。(二)曾树生——迷失在寒夜中的悲剧女性曾树生是巴金笔下一位独特的女性,她不同于中国传统女性,任凭封建家长的摆布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所谓的“家庭”中;她也不同于新时代女性具有完全独立性,她依然将男性作为她生活的支撑。曾树生不同于别人却就是她自己,她善良又自私,传统又新潮,妥协与反抗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成为一位复杂又矛盾的独特女性。曾树生崇尚婚姻自由与汪文宣自由恋爱,与他拥有共同的理想却破灭在战争下的黑暗社会里。她的丈夫懦弱无能,她的婆婆刻薄无理,就连她的儿子都对她不冷不热,生活在这样寒冷的家庭里,谁都需要一点依靠一点温暖一点光。曾树⑤巴金:《寒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5生作为妻子,儿媳,母亲和她自己这些角色相互交织着,所以她不得不是个矛盾的存在体。作为妻子,她很爱自己的丈夫,温柔体贴,在小说第一节我们看到他们吵架,树生离家出走,在街头碰到喝醉酒的汪文宣时,她赶紧扶着“孩子般”的汪文宣,“关心地”“着急地”“温柔地”一连串的形容词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关爱,以至于她到家后因为对丈夫的关爱得到了婆媳关系的暂时缓和。虽然曾树生最后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兰州,但是她临走前却是极其的舍不得,她对丈夫说:“如果我能传染了你在这个病才好,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了。”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曾树生离开汪文宣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看不到希望,她不想整日面对刻薄的婆婆不想面对这样的家庭,她说:“我并不怕穷,不怕吃苦,是我自己要选择与你结婚的……”所以,她最后的离开并不是因为没有了爱。离开丈夫后她还是每个月寄钱补贴家用,还是做到了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作为妻子,曾树生爱自己的丈夫也想要和他永远在一起,可是她终究抵不住世间的诱惑,终究忍受不了寒冷和寂寞。曾树生作为母亲这个角色的时候,她与儿子交流不多,应该是说几乎没有交流,她的儿子与父亲性格很像,不爱讲话,也不跟母亲亲热,而是与祖母的关系比较融洽。所以树生走的时候没有跟儿子告别,汪文宣问她不跟儿子说吗的时候她说:“小宣跟他祖母合得来。他有祖母喜欢,有父亲爱护,也是一样。反正他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现在年纪也不小了,用不着我这样的母亲了。”因此可以看出来曾树生的母性角色是残缺的,她就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后妈,没有给她的儿子关爱没有沟通没有爱护也没有牵挂。在她还在犹豫是否应该和陈主任去兰州时,小宣那一张“带着成人表情的小孩脸”仅仅是在她眼前“忽然闪过”,然后她便决绝地想道“他没有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他对我好像没有多大的感情,我以后仍旧可以帮助他。他不能够阻止我走我自己的路。连宣也不能够。”⑦如果说她对儿子的“帮助”仅仅停留在金钱上,那么末句的“连宣也不能够”就可看出在曾树生的心中,丈夫的地位还是胜于儿子的。在最伟大的女性情感是母性这一点,在曾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