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80、90年代诗歌第一节80年代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继“天安门诗歌”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拨乱反正的大幕拉开,新诗开始重整旗鼓,恢复以往的诗歌传统,将新诗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80年代诗歌的主要创作群体,由“归来者”和“崛起的一代”共同组成。形成了朦胧诗群、归来者诗群、干预生活诗群、新边塞诗群、女性诗人群等诗歌群落。一、“归来者”诗群●“归来者”诗群是指一批过去活跃在诗坛,但因种种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消隐,如今在拨乱反正中终于得以平反,重返诗坛的诗人。●代表诗人是艾青。主要有这几部分: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吕剑、苏金伞、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周良沛、梁南等;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罗洛等;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shí、唐祈、杜运燮、穆旦等。●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些诗人归来后在一段时间内纷纷把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在他们的诗作中。由于长时间沉落在社会底层,或处于“弃民”的社会地位,加深了他们对于历史、人生的体验深度,这使得他们的诗获得了一种动人的神采,他们的人生经历经常在一些自然物象中得到构形和表达。艾青《鱼化石》、《失去的岁月》《盆景》、《互相被发现》绿原《又一个哥伦布》(1959)、《重读《圣经》》(1970)曾卓《悬崖边的树》、《有赠》牛汉《半棵树》、《华南虎》郑敏《诗人与死》二、干预生活诗群干预生活诗群指80年代相对年轻的一批诗人,他们在继承了共和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文学精神与传统的同时,又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超越传统观念、独立思考生活、自我判断现实的精神,以独立批判的眼光看待被“文革”十年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和人生规范,并以真诚之心对新时代唱出赞歌。主要诗人有雷抒雁、张学梦、叶文福等以及建国后出生的熊召政、李小雨、骆耕野等。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当年都曾产生巨大反响。三、新边塞诗人从80年代初期起,西部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凝聚了一批诗人,出现了新边塞诗群。主要诗人有昌耀、杨牧、章德益、周涛等。他们诗的总体主题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人以强者身份张扬原始生命强力。这是一批富有雄性气概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激发奋发向上的时代豪情,想象奇特、丰富、博大。代表诗人昌耀主要有《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内陆高迥》等。四、女性诗人群以翟永明、伊蕾等为代表的女性诗人群往往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女性经验,传达女性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她们以“自白”的方式倾诉和言说自己的生命存在,通过“黑夜”意识带来的神秘意象激发生命活力,展现个性主义的深化追求。翟永明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蕾有《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卧室》等。翟永明为其大型组诗《女人》所作序言《黑夜的意识》整个组诗具有一种涵盖女性全部生存体验的宏大气魄,大量密集的抒情与描写,似乎是想要穷尽女性所有的情感、境遇、意识与诉说;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中所写的完全是从诗人的个人视角去看的世界,翟永明以此揭开的是一个殊异于常态的隐秘空间,即个体性的女性自我世界,这也便是所谓黑夜命名的所指。黑夜指的是女性长期以来都处在被压抑遮蔽的境遇中,因而她们的自我正仿佛黑夜般的晦暗未明。倾心于黑夜及黑夜中的表达,在《女人组诗》中基本上是一种迷狂与非理性的方式。“创造一个黑夜”的意识,在翟永明的诗里意味着对于女性自我世界的发现及确立,但是由于两性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带有巨大的对抗性与深深的痛苦。第二节朦胧诗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一、朦胧诗的发生及论争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白洋淀诗派。1978年《今天》在北京创刊,成为一批青年诗人发表探索性新诗的主要阵地。1980年《诗刊》以“青春笔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探索诗作和探索宣言。1978年12月23日,北岛、芒克在北京创建民间刊物《今天》;1979年《诗刊》3月号转载了《今天》中北岛诗作《回答》。1980年《诗刊》第8期章明的批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引发一场大论争,新诗潮也由此得名“朦胧诗”。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文学史上称“三个崛起”,立足现代倾向、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从形式到内容把朦胧诗的艺术主张系统化,高度肯定朦胧诗的价值。当时的反对者则指责其为畸形文学、艺术怪胎,甚至视为“逆流”,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宣言书”。二、朦胧诗的特点●核心精神:朦胧诗是“文革”封建专制主义下迷失、绝望而痛苦的青年一代对人的反思,其核心精神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同时还显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艺术方式:具有西方现代主义式的文学感受、叛逆精神和审美形态。1、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2、采用奇特的联想与隐晦的象征有机交融的艺术策略和方式隐示情思;3、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状态。3、北岛的诗●北岛最初以“斗士”形象出现在当代诗坛,他的诗鲜明地表达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定拒绝。●北岛的诗展现了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那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当时曾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邃的历史意识,悲壮的情感状态,以及冷峻、凝重的语言风格,是北岛诗歌的显著特色。《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等4、舒婷舒婷是抒情型诗人,爱是她诗歌的重要主题。她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忧伤。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舒婷的诗的特点:A略带感伤意味的抒情和唯美的艺术追求,不失真诚、不乏悲凉、不陷偏激,而又怀抱着某种希望;B情感细腻典雅,呈现崇高和优美的浪漫风格;C吸收和运用现代主义,尤其是感觉、意象、暗示等象征手法写作,较少直白的表露。5、顾城顾城的诗是梦幻型的。他以自然和童话为核心构筑起了一个美丽的精神王国。以童年情结与童话世界为根基的梦,又很容易在冷硬的现实面前破碎,所以其诗作中常流泻着寂寞、凄清、苦闷的情绪。顾城的诗对意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和抒发。他致力于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用心去感应事物,素朴地构建了一个幻想的童话世界。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写给顾城的《童话诗人》四、朦胧诗的转向及其后1984年左右,朦胧诗直接介入社会的热情有所减弱。北岛《回答》中那条从社会反思到民族寻根的抒情思路,被杨炼、江河等人作了现代史诗性的改造,把重点转移到民族寻根上。他们通过民族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文化遗迹这些原型意象来表现旷古遥远、神秘蛮荒的境界,以实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诗化呈现与东方文化精神的诗意传达。杨炼:由《半坡》、《敦煌》、《诺日朗》构成的组诗《礼魂》。江河: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随后,海子、骆一禾、西川等将生命、自然与文化浑然同构,并对生命的宇宙存在作了形而上的玄学感应,在美丽的遁逸中探求精神家园。海子以“麦地”和“村庄”作为精神家园理想的基地骆一禾致力于把握对生命的宇宙感应西川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在日常性的个人经验中探询本质意义的神秘和不可知。80年代中后期,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崛起于诗坛,被称为“后新诗潮”、“第三代”、“后崛起”、“后朦胧”、“后现代”,主要包括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他们文学社诗歌团体。诗作如周伦佑《第三代诗人》、《自由方块》、《想象大鸟》,韩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提出所谓“pass”北岛、舒婷的口号,倡导回到日常生活,诗作表现出反文化、反崇高、反意象、拒绝隐喻等美学特征。“总的来说,自从所谓后新潮诗产生以来,虽然也有新探索,但是,所造成的混乱,似乎比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新诗的水平并没有全面的提高。”孙绍振:《后新潮诗的反思》“中国诗不见‘中国’,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都在诗中无迹可寻。私人体验,原欲喷射,文字游戏,语言狂欢,这样的诗自然只能‘无人赏,自鼓掌’了,不要中国,又埋怨诗在当代中国不景气,岂非逻辑混乱,诗歌精神的现代化重铸,绝不是西方化重铸——虽然应该继续对西方的艺术经验有所借鉴。”吕进:《新诗呼唤拯衰起弊》第三节90年代诗歌一、诗歌队伍广泛分流与重组:在一部分诗人顽强守护着诗歌的同时,也有很多诗人转向其他方面,同时又有网络诗歌的热闹、民间诗歌社团和诗歌刊物的活跃,以及不断出现的新人。二、先锋诗歌的探索和迷失:知识分子写作诗群:王家新、西川、陈东东、臧棣等,持守批判、自由的精神立场,有自觉意识的拒斥大众文化与文艺的市场化。民间写作:于坚、韩东、徐江等,依托解构思维,关注日常生活,追求高度的口语化、通俗化、自由化、独立化个人化写作:伊沙、沈浩波、尹丽川等,反对话语霸权和专制,诉求心灵的自由,同时也亵渎崇高,消解理想,试图以反传统、反文化、反艺术、反现实建造独立于现实的精神乌托邦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于坚《尚义街六号》、《0档案》“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只有肉体本身,只有下半身,才能给予诗歌乃至所有艺术以第一次的推动。这种推动是唯一的、随后的、永远崭新的、不会重复和陈旧的。因为它干脆回到了本质。”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