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首过效应(首关效应)(firstpasselimination):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要经过门静脉到肝,再进人体循环。有些药物在通过胃、肠粘膜及肝时极易代谢,进人体循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消除分布: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Blood-brainbarrier,BBB指血-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分子量较大、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极性较大、脂溶性较小的药不易透过此屏障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应该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故孕妇用药应谨慎,防止造成胎儿中毒或致畸。血眼屏障(blood-eyebarrier):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Bioavailability(F,生物利用度)半衰期(t1/2)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0.693/k意义●根据t1/2确定给药间隔,一般略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水平或称坪值的时间,即需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t1/2后,血药浓度约下降95%。如需立即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临床上常采用口服首剂加倍或静注1.44倍。Volumeofdistribution,Vd,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是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药动学的重要参数。它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而并非药物在体内真正占有的体液容积。意义它是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药动学的重要参数。除少数不能透出血管的大分子药物外,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根据Vd可推算体内药物总量、血药浓度、达到某血药浓度所需药物剂量以及药物排泄速度。Vd小的药物排泄快,Vd越大药物排泄越慢。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matabolism)。Excretion(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Clearance,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即单位时间内肝脏消除药物的总量与当时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反映肝肾功能意义肝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肝清除率小的药物易受肝功能,血浆蛋白结合力及肝药酶诱导或抑制药的影响。肝清除率大的药物受肝血流量影响较大。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适当调整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以免过量蓄积而中毒Eliminationkinetics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First-orderkinetic一级反应: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Zero-orderkinetic零级反应: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反应,称为零级反应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halflife),记作t1/2,恒温时,t1/2与反应物浓度无关。Timecourseofdrugconcentration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时量(浓)曲线:用药后,由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浓)曲线。峰浓度(Cmax):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曲线下面积(AUC):单位:ngh/mL,反映药物体内总量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稳态:约经4-5个半衰期,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稳态浓度: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与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相关Css,稳态血液浓度:有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稳态血浆药物浓度靶浓度(targetconcentration):有效而不产生毒性反应的稳态血浆药物浓度根据靶浓度计算给药剂量,制定给药方案。给药后还应及时监测血药浓度,以进一步调整剂量,使药物浓度始终准确地维持在靶浓度水平。维持量(maintenancedose):临床多采用多次间歇给药或是持续滴注,以使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维持在一个治疗浓度范围。给药速度:单位间隔时间的给药量凡使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drugeffect)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Therapeuticeffects治疗作用:能达到对疾病防治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或称治本对症治疗:用药改善疾病症状。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替代)治疗:补充体内的营养或者代谢物adversedrugreaction,ADR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B两大类。A类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否发生于药物在体内浓度的高低(或剂量大小)密切相关。B类反应则为特异质或特应性反应。B类反应又可进一步分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AtypeofADR如下Sidereaction(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Toxiceffect(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药理作用延伸Residualeffect(Aftereffect(后遗效应):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Dependence(依赖反应):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兼有两者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Physicaldependence身体依赖:用药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戒断症状psychicdependence心理依赖: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Withdrawalreaction(反跳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BtypeofADR如下allergicreaction(过敏反应):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teratogenesis(致畸)Carcinogenesis(致癌)Mutagenesis(致突变)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必须权衡,正确应用Dose-effectRelationship药物的量效关系: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血药浓度高低与药效的强弱有关。Qualitativeresponse(质反应)Quantitativeresponse(gradedresponse量反应)最小有效量(minimumeffectdose)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浓度)称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orthresholddose,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称极量,或安全用药的最大限度。最小中毒量(minimumtoxicdose)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阈剂量(thresholddose):起效的最小剂量。效能(efficacy):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maximaleffect,Emax)表示。比较效应的差别。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用产生50%Emax所需剂量(KD)表示。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KD↑→Potency↓斜率(slope):50%(16%~84%)Emax附近量效曲线的斜率。slope↑→rangeofcommondose↓→lesssafety极量(maximaldose):药典规定药物的最大剂量。常用量(commondose):常用的剂量范围,大多数病人有效的剂量效能(efficacy):最大效应(maximaleffect,Emax):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增强,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剂量而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药物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所用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大。KD50等效剂量,用产生50%Emax所需剂量(KD)表示。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ED50)引起一半试验动物有效的药物剂量。ED50↑→TI↓→safety↓半数死亡量(Medianlethaldose,LD50)引起一半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LD50↑→TI↑→safety↑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TI=LD50/ED50,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safety↑安全指数(Safetyindex,SI)SI=LD5/ED95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SI↑→safety↑安全界限(LD1-ED99)/ED99表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用治疗指数评价更好。Therapeuticwindow(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MechanismsofDrugAction药物作用机制:它是对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和怎样起作用所做的某种推理和解释。也包括药物产生作用或效应的初始作用部位或关键部位的阐明。Receptor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并可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Ligand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配体。受体均有其相应的内源性配体药物为外源性配体药物和特异性受体结合方式:(1)离子键(ionicbonds)(2)氢键(hydrogenbonds)(3)范德瓦尔斯力(VanderWaalsforces)(4)共价键(covalentbonds)受体的特性:敏感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变异性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相互作用而启动一连串生理、生化反应,引起药理效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即亲和力(affinity);二是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即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Affinity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用产生50%Emax(结合50%受体)时游离药物的摩尔浓度(解离常数KD)表示。(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KD反映亲和力大小KD与亲和力成反比)Intrinsicactivity内在活性:药物结合受体后产生效应的能力。用最大效应(Emax)表示。Emax↑→Intrinsicactivity↑(afficacy↑)(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是指药物产生类似递质激动受体的效应)竞争拮抗药:能与激动药互相竞争受体结合,可逆的结合,使激动药作用降低,有拮抗药存在,激动药要使反应达到原强度,必需增加剂量,量效曲线右移,但效能不变。激动药(内源性配体)-竞争性拮抗药激动药-部分激动药agonist-partialagonist非竞争拮抗药:非竞争拮抗药能与受体非可逆的结合,使激动药作用降低,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但效能降低。拮抗参数(antagonistparameter,pA2,):当剂量比为2时(增加后的激动药剂量D’/D原激动药剂量=2)竞争性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所需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pA2:表示拮抗药的亲和力。效应不变(50%Emax),使激动药浓度增加一倍(KDx/K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