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安娜的生死本能——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再解读作者陈海凤指导教师王钦峰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524048)摘要:从绝对意义上讲,生与死都是人的本能,但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的生死本能是关键。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出发,以人类性学研究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论为主,其他学者的理论为辅,从本能论视角重新诠释了安娜的悲剧。指出安娜一直在自我生死本能的冲突中苦苦挣扎,最终在各方压力下,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以悲剧结局。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的目的之一在于表明,人必须摆脱生死本能的纠结,超越生死,升华自我。关键词:安娜;生本能;死本能;升华OnAnna'sLifeandDeathInstinct——ReinterpretationofAnnaKareninaChenHaifeng(SchoolofHumanities,Zhanjiang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Abstract:Fromtheabsolutelysense,Lifeanddeathistheinstinctofaman,Buthowtotreatanddealwiththeirownlifeanddeathinstinctisthekey.Thisarticlewillstartfromthepsychoanalyticcriticismmethod,mainlytothespiritualpowerofpioneerFreudhumantheory,supplementedbyotherresearcherstheory,reinterpretingofAnna'stragedyfromtheperspectiveofinstinct.ThatAnnahasbeenstrugglinginthelifeanddeathinstinctselfcontradictions,finallyinunderthepressureofallsides,thedeathinstinctoverthelifeinstinctwiththetragicending,OnepurposeofTolstoyshapingtheimageofAnnaisthat,onemustgetridofthelifeanddeathinstinctsentanglements,beyondlifeanddeathandsublimationself.Keywords:Anna;rawinstinct;deathinstinct;sublimation一、前言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有些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每天忙碌的人们而言,“死”,似乎太遥远了……然而,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换言之,生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特征。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2种族的本能倾向,死本能正好与此相对,它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可见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而我们人类大多关注“生”,却往往忽视或不敢正视“死”,殊不知“生”是一种本能,“死”亦是一种本能。我认为,人的生本能应战胜死本能,才能更好地走向完满的人生。因为人有理性,这是人类异于动物的最大表现!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感性的一面。弗洛伊德表明理性虽是人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力量,但它受制于强烈情感的干扰,只有理解人的情感才可以使理性恰当而自由地行使其功能。因此当人处于情感矛盾、难以抉择等困境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理性能量,转变观念,移置对象,如追求科学艺术、文学创作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将所有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托尔斯泰也以其非凡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物,不在现实世界个人的富贵享乐,而在于有信仰的生活,即超越了自身本能,升华内在精神,使个人生存本能(信仰、目标、理想等)最大化,死亡本能(攻击、破坏、伤害等)最小化。二、本能论的发展与内涵本能,作为词语解释为“某一动物种各成员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组特殊刺激便会按一种固定模式行动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1]即物体本身具备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一)本能论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死本能”,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本能最早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而且“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可见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言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他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2]此外,本能论另一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本能是其目的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他认为“本能是3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3]与麦独孤不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了弗洛伊德学说,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4]可见,从康德、达尔文直至弗洛伊德、荣格等人对本能论的阐释来看,本能论的思想研究发展,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本能论若脱离了个体内在精神需要、原始欲望、冲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它绝不能成为有权威的定论。具体可从弗洛伊德生死本能论出发,进一步阐明本能论的这些特点。(二)生死本能的内涵与联系和求生相对的,必然也有求死的心理,后者只是经过隐藏和变化,表现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它们最终目的都在于满足其需要。“生死本能我们都与生俱来,这也是人心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5]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终原因。他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以自卫,繁衍,出于自我保护和壮大的原则,来建立和维持集体的完整,使有生命的事物继续生存、完善;“死本能”则与之相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憎恨、侵略和破坏的冲动。对外表现为抱怨、挑衅、争吵、攻击、战争;向内表现为自遣、自罪、自惩、自残乃至自杀等形式来解决内心的矛盾、刺激和冲动。[6]可见生死两相依,两者看似彼此对立,却相互联系转化、并互相制约统一于共同的“栖息地”——个体世界,可一旦这“世界”发生情感危机,他们便也不安起来,“大难临头各自飞”,到底谁能逃生?那就得看他们的主人更倾向谁了。因此,人很多时候都是徘徊于生死边缘,生死本能的力量巨大,总有一股遏止不住的冲动,甚至随时瞬间释放。若死本能能量比生本能大,恐怕就会由生入死,这些都只是介乎一念间。严重者将导致自杀身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很好地例子!三、安娜的生死本能4合法的妻子,真正的女人,纯洁的母爱,这是世上任何一位女性无比渴望和向往的理想人生、最终归宿!哪怕你是至高无上的女强人,也终究甩不掉女性群体衡量幸福的砝码。安娜是托翁笔下极力描绘的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多情、追求自我的女性,作为普通个体,安娜的生死本能又有怎样的表现?(一)安娜的生本能人人都有先天的求生本能和求生意志。安娜的生本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爱欲、母性保护和生存本能。1、爱欲冲动:追求情爱欲望在他人眼里,安娜总以其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同时又沉静、从容、美丽、高贵的形象出现。然而年轻貌美的她竟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官僚政客卡列宁,一个冷酷无情、醉心功名的人,从此便注定了她无尽的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如安娜说的:“他们不知道8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体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7]。诚然,她追求的不过是所有女性都向往的真挚的爱情、稳定的婚姻以及做个好母亲,这些都是女性个体生存本能的最好体现。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代表潜伏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创建性、进取性的活力,它是一种生存的、爱欲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其中代表爱、联合和建设的力量的爱欲成为生存本能的核心。”[8]每人都有七情六欲,对正值女性魅力绽放最为灿烂时刻的安娜而言,她的爱欲却一直为社会道德伦理所压制,可她心底的情欲旺火犹如蓄势待发的火海,一旦被触及便如洪流般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而“本能的对象”便是这“火海洪流”能否“决堤”的关键!它指的是“本能之指向或者是本能为追求满足而必然要凭借的事物。它不一定是新的事物,也许是主体本身的某一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满足自我欲望的潜在因素。”[9]可见“本能对象”是安娜解决性欲本能饥渴必不可少的源泉!而且弗洛伊德学说的“自我”、“超我”、“本我”也与此密切相关。其中“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10]“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11]而“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却不被个体所觉察。”[12]安娜正是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使自己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将“本我”5爱欲隐藏起来,直至她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对象”。而且“本能也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的一种恒久的力量”[13]而渥伦斯基就是这股力量。或许大多读者认为他俩的爱来的太突然了,可有时“爱”,就这么神奇!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了女人,因此人们都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根据分析心理学者荣格的说法,女性具有“男性原始意象”,即阿尼玛斯,animus,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与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即anima,阿尼玛一样道理[14]。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关系。荣格将寻找伙伴的过程描述为我们内心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在潜在伙伴身上的投射。他解释说:“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某人越是与他投影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15]可见双方只要有某种性情默契、气味相投,总能一拍即合。这亦与性本能有关,性本能是生本能最核心的内容。弗洛伊德说:“性本能是生的愿望的体现”。[16]安娜对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渥伦斯基一见倾心,“她觉得她的神经像琴弦一样在弦轴上越绷越紧。她觉得她的眼睛越睁越大,手指和脚趾都在痉挛,嗓子眼儿里有样东西在哽住,喘不过气来;而在这摇曳的昏暗灯光里,一切形象和声音异乎寻常地地鲜明,使她震惊。”[17]加之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拨开了安娜被丈夫刻板、冷漠的冰山重压,挑动了安娜爱欲的生命之火,她体味到了婚后八年从未享受过的爱情和幸福。即使已为人妻人母的她,,也要让自己生活在真实之中,“我知道我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么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18]这就是安娜最真实的告白!可见其爱之真、情之烈。2、母性本能:念想爱护孩子生的本能除了性本能,还有自我生存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如母爱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经典台词以“生存还是死亡……”开头。他提出死亡对人类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死亡实质不为人所接纳。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中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