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一、新闻摄影的定义新闻摄影作品由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闻内容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新闻摄影之所以区别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就在于它要用无声、静态的新闻照片“说话”。新闻照片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具有形象性。而新闻照片的形象性就是新闻摄影这种新闻体裁的个性所在。本文所指的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是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理解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须把握三个要点:1、新闻摄影的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都能够传递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信息的能力。考核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大小,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信息量,而不把文字说明传递的信息量考虑在内。2、新闻照片不仅能够传递新闻信息,也能传递其他非新闻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新闻摄影带给读者三类信息。首先传递给读者的是特定的新闻信息,包括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消除读者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求知困惑。其次传递给读者的是一般的事实信息,包括环境、气候、设施等,揭示客观事物的真相,这类信息所起的作用是帮助读者温习、验证已有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三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形象信息,摄影记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将特定的瞬间形象凝固在照片上,那些点、线、色块、明暗对比等,作为新闻信息和一般事实信息的外在形式,满足了读者“观看”的需求。考核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只考核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而不把其他信息量考虑在内。例如在报刊上登载的大量美女帅男照片,如果它们没有新闻信息量,不管它们在美化版面、吸引注意力、满足读者赏美需求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本文认为这类照片不具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3、考核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应从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两个方面着手。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决定了读者从中能够得到多少新闻信息,如果数量为零,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了;传递的质量决定了所传递新闻信息的真实与否、易读与否、准确与否等,离开传递的质量,也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传递的质量是互相影响的。传递的质量越高,读者越容易接受新闻摄影传播者要传递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新闻信息量,提高传递的质量才有意义。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之中。二、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为了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归纳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评价标准。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交叉.因此评价标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1、作品传播了什么样的新闻,即新闻价值的大小;2、作品是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即摄影水平的高低。另外,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堆砌拼揍。评价的第三条标准应是:3、新闻照片传递的新闻信息量与新闻摄影图文两部分传递的全部新闻信息量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摄影手段在传递新闻信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由于人们的新闻观和摄影欣赏口味随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变化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因此上述三条标准必然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新闻观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明显与我国“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别。面对这种差别,我们不能崇洋媚外妄自菲薄,因为在文化上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用多样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我们才能既坦然自信地走自己的路,又积极吸收其他文明中有利于我们的成份。三、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新闻摄影传播活动都希望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决定这种愿望能否实现的一个因素就是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提高形象表现力,才能使新闻摄影传播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新闻摄影记者借助新闻摄影的拍摄和编辑技巧将一定量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得到凝聚和释放。如果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当作一个变量,那么可以发现这个变量受到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以及读者的影响。用公式表示: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f(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技巧*读者)下文将依次探讨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新闻信息、拍摄编辑技巧和读者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四、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所谓摄影记者的主观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这里指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个体声誉等主观个性因素对新闻摄影形象表现力的影响。首先,摄影记者价值观念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由镜头框定并固化的客观物象,也立即起到判定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意识的作用。”②而新闻摄影作品中透露出的摄影记者的主体意识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情感是主体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个摄影记者的个人情感,必须与新闻事件的本质统一起来,与新闻事件内在的历史趋势统一起来。只有达到了这种与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统一,主体情感才有助于新闻事件的再现。”③中国抗日战争中,王小亭拍摄了《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能对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张照片中充满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谴责和对祖国深重灾难的悲愤。世界新闻摄影史上,这种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还有罗伯特.卡帕的《共和国战士之死》、尤金.史密斯的《水俣》、迈克.威尔斯的《乌干达旱灾的恶果》等等。有些急功近利的摄影记者模仿这些摄影大师,也热衷于拍摄悲剧题材,但他们没有借鉴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到大师们的人道情怀,拍出的照片充满了恐怖气氛,虽然强烈地刺激着人类视觉,但并没有多少思想内涵。他们的作品同那些充满人道情怀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摄影记者是否诚实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具有逼真写实性,因而读者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抱有较高的心理期待,一旦读者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弄虚作假的,他们的失望和反感也相当强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除了包含一般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即事件真实、本质真实、整体真实)外,还具有独特的要求,即要求被摄者的神情举止忠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被摄者意识的这种支配地位不被摄影记者的意愿所篡夺。简言之,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然而,这种“木偶剧照”在当前的中国新闻摄影界却大量存在。例如来自部队的新闻摄影作品常常采用这样的模式:某某会议过后,一群官兵围成半月型,位于前排中间的干部手持一份刊登有此次会议通稿的党报,大家全部把目光投向报纸,摄影记者就以这份报纸为前景、以这群官兵为主体拍一张照片。在文字说明中类似这样写道:“某某会议过后,某某部队官兵群情激昂。图为官兵们正在边看报道,边热烈讨论。”有读报经验的读者都知道,读报不像看电视一样大家围坐在一起,按照画面上的情况,后排士兵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清前面的报纸。这种不合常理的场面怎能让读者相信新闻照片中被摄者的神情是忠实于被摄者的主观意识的呢?读者对新闻照片的质疑会降低新闻摄影作品的可信性。新闻摄影的被摄者不能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并不表示被摄者绝对不受摄影记者的影响。事实上,一旦被摄者发现摄影记者在拍摄自己,肯定会有所反应,要么有意抵制镜头的影响尽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为,要么有意在镜头前扮演自己希望被拍摄的样子,要么在镜头前感到羞涩甚至乱了方寸,更有甚者干脆抵制摄影记者的拍摄。上述被摄者的种种反应表明,除非在完全的“偷拍”状态下,摄影记者都会对被摄者的行为施加影响。摄影记者有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会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声东击西式的,例如有的摄影记者在众人聚集的采访现场,为了使被摄者面向自己的镜头,常常大喊一声他的名字,被摄者寻声望来,摄影记者就适时拍摄。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摄影记者和被摄者就如何拍摄进行直接的交流,例如在欧美摄影记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isposingforthecameraman...”(...摆出姿势,让记者拍摄...)的文字说明,这表明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和被摄者之间存在直接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不同于上文提到的“木偶剧照”,因为在“木偶剧照”中,被摄者已经丧失了神情举止的自由,而在这种场合,被摄者虽受到摄影记者的影响,却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来行动的。摄影记者有意对被摄者施加影响,可以使新闻照片更生动优美,但这样做要在不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即所报道的新闻是真实的,并且被摄者没有成为摄影记者的“木偶”。另外,摄影记者的声誉能够影响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于信源的可靠性效果的研究,这项研究显示: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不一样。④相应地,对于那些出自知名摄影记者之手的作品,即使水平一般,人们也爱屋及乌地倾向于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总之,摄影记者的价值观念、诚实程度以及个体声誉在摄影采访中会产生一定的附加信息,附着在新闻摄影要传递的新闻信息上到达读者,引起读者心理好恶,从而对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产生积极的加强或消极的削弱作用。五、新闻信息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一)、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离开了新闻信息也就不存在新闻摄影,也就谈不上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所谓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⑤可见,新闻信息本质上是社会信息,凡是具有重大显著性、真实性、接近性(包括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心理接近等)、相关性(包括利益相关、兴趣相关等)的社会信息即新闻信息。对新闻信息可做如下分类:(二)、选择适合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并非所有的新闻事实都适合新闻摄影报道。不能否认新闻摄影具有视觉直观、现场可证、瞬间永久三大优势,但也当看到它的劣势。新闻摄影依赖于视觉,难以报道超视觉的信息,例如很难再现新任国家主席演讲时的语音语调;新闻摄影依赖于形象,难以传递抽象意义,例如无法用照片精确表现“物质”的哲学含义;新闻摄影依赖于瞬间,难以再现被摄对象的连续动作,它只能依靠记录关键的瞬间形象,然后让读者依据这些瞬间形象,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再现动作全貌。因此,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就应在题材选择上“扬长避短”,尽量选择适宜于照片表现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题材。“适宜于照片表现”被有些新闻工作者概括为“具有镜头感”。所谓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具有镜头感,即能以视觉形象表达新闻题材的内涵与外延。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即是否有东西可拍,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表现,即是否可以清楚交待新闻现场周围的状态;三是新闻场面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画面构图和瞬间新闻形象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⑥新闻价值是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判断,这种判断受判断者的新闻价值观、知识修养、实践经验、个人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什么是“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南方日报》总编辑杨兴锋在《谈谈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一文中,谈到新闻摄影报道应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首先,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由此可扩展或延伸出一系列子题。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本身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次,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处于发生阶段,还有更重要的、更动人心魄的后续发展。比如98抗洪报道,在洪灾与救灾共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迹涌现,有充分的策划资源。最后,新闻报道题材本身虽然止于一定程度,但能引起诸多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梁文祥卧底吸毒群的报道,引起关于戒毒、禁毒、社会治安的报道与思考,最后成为广州市彻底整治广州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导火线。(三)、以“对人的关照”作为新闻摄影报道的切入角度选定了新闻摄影的报道题材,还须确定较好的切入角度。良好的切入角度,便于读者接收信息,也便于报道题材释放更大的能量。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应当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