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若干问题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医疗卫生保健中所实施的社会工作。即在医疗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秉承特定的价值观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在医疗团队中协助病人和家属解决因疾病而引起的各种关系问题,减轻个体痛苦,缓解人际冲突,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的健康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的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变时期,医务社会工作的出现,对我国医疗体制与国际接轨,对社会、医院、患者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介入领域与介入模式医务社会工作最初范围局限于医院或济贫院中的医疗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经济和医疗服务两部分。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健康不再仅被视为身体无病,而是一种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疾病则是与人与环境互动的不平衡。而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仅限于医疗的专业领域,少有顾及患者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因而这种治疗是不彻底的。其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以非健康形式(亚健康)存活。另外,由于交通事故和其它意外伤害的增多一起后天残疾人口也大幅增加,这些慢性疾病以及残疾具有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的特点,同时还需要特殊的训练、康复和长期的督导、观察和照顾。由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目前单纯的医院诊治模式应根本转变为医院、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社区康复模式。社区康复要求来自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专业机构的支持,政府各部门、非营利组织、医院、专业康复机构及其人员、社区居民及其组织、志愿工作人员、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庭之间要加强协作,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在社区内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三,由于临终关怀的出现,而且多由医护人员担当,提供的服务多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对病人家属少有顾及。其四,从我国医院现有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方面看,为配合患者就就诊而专门提供的社会服务还不太多,更谈不上专业化。而如果让社会工作者走入医院,无疑会极大改善就医环境,方便患者,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最后,医疗纠纷的增加也要求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领域和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领域被不断扩宽,其拓宽的路径是从“系统性”迈向“延展性”。根据台湾学者廖荣利将医务社会工作“系统性”结构分为医务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精神病理社会工作以及康复社会工作。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延展性”探索。这种探索更多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提升了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我国大陆的医务社会工作是属于“后发性”的,这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具体来说,医务社会工作是现代健康照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工作涉及医疗与非医疗健康服务两大领域。服务内容不断增多,服务内容包括预防、医疗、康复、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广泛的领域,覆盖个人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覆盖个人工作、生活所有领域,覆盖人群健康状况的所有方面。其中非医疗性健康照顾服务是极其广阔和极其重要的服务领域,覆盖健康者、病人和亚健康状态所有人群,内容包括防疫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等健康照顾服务提供和健康服务管理两部分,它在供需关系、服务管理、质量评价、费用提供方式、服务成本结构和社会接受程度上明显不同于临床医疗服务,在健康照顾服务提供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般来说,医务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健康促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目的是防治疾病,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角色主要是组织动员、服务提供、项目规划、组织协调等。在疾病发生和医院的处境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协助医生、护士解决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社会问题,协助医护人员制订出院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康复和支援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角色主要是专业合作伙伴、服务提供者、服务计划者和协调者。在出院以后和社区康复服务中,医务社会工作基本职责是为病人提供连续性健康照顾服务,使病人顺利回归社区家庭,重返正常化社会生活,恢复病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良好状态,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中介人、沟通协调者、服务提供者、组织动员和规划设计者等角色。2在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务社会工作基本职责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方便、安全、低价、适宜、综合、连续、优质的健康照顾与社区服务,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社区规划、服务提供和社区协调等角色。在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服务中,医务社会工作基本职责是组织动员、服务提供、宣传教育、调查研究、政策倡导和制定区域健康规划,医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服务提供、调查研究政策倡导和区域健康规划者等角色,目的是改善大众健康状况与福利。简言之,健康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特别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状况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医务社会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覆盖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等所有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扮演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的专业性角色。医务社会工作者将在改善公民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是衡量健康照顾体系现代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最佳视角。这要求医务社会工作在健康照顾服务领域中更多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动员、社区规划、社区发展、社区教育、政策倡导等微观与宏观社会工作的手法,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与专业伦理建设的构想(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这为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而言,第一,完善和落实医务社会工作用人制度,社会工作者人事制度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什么领域、机构和岗位发挥作用的制度,这是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关键。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是首次将社会工作纳入专业技术的范畴,是明确的职业定位,但有关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仍是空白。社会工作者的使用问题是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的目的所在。与之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在用人制度的建设上可能困难更多。为此,首先,国家人事部要在“社会工作”纳入职业目录的基础上,使医务社会工作也成为与律师、医生、教师、会计等一样的专门职业。其二,医务社会工作应当进入到国家的职业序列,给予相应的职业岗位和编制。其三,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场所。其四,全面落实2004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包括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制度化的考核、定级、晋升和业务培训等,使医务社工岗位与其他业务岗位一样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机会。第二,改革和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制度,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制度是指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分两个层面,一是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育制度,二是对目前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就在职培训而言,其制度主要包括在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建设,分业务领域培训基地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培训师资建设,培训教材建设和培训经费等。就专业教育而言,其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的由社会工作教育专家和实务专家组成的教学审定委员会,研究社会工作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建立对各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评审制度,研究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和实习督导要求,规范学生实习等;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沟通机制,与政府、社区和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互动平台等。第三,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认证评价制度,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是指对职业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和工作状况的评价制度。从国际上已建立社会工作评价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看,主要分为执照制度、注册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称管理制度等。评价制度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联系理论教育和实务工作的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评价制度,引导理论研究、专业教育和我国实际需要结合,一方面引导实际社会工作者通过参加能力评价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所以评价制度建设承上启下,非常重要。为此,要通过比3较研究国际上各种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方法(如执照制度、注册制度、职业资格登记制度、职称制度等),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操守、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制度,以及专业社工薪酬指导标准,继续教育制度等,积极探索制定规范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保护服务对象的法律法规。就我国而言,医疗社会工作者乃至社会工作者在我国的职业确立是相当短的,已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也有待时间的考验以进一步完善,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医疗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或者说,评价标准甚至是常常走过场的,这与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不普及有关。为此,在我国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相关制度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工作,但与一般的帮助人不同。它是由专业人员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有关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种专门化的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理念。当代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基本伦理价值理念,就是把每一个服务对象都视为社会生活中有尊严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任何其他个体无法取代的价值。社会工作关于人的尊严和权利这种伦理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的基本权利思想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在构建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内涵、形式和工作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伦理价值观是舶来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思想有着某种相同之处。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说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由此推而广之去爱别人、爱物类。佛教的去恶行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教义准则及道教遵循生命至上的思想都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注重社会和群体利益为伦理价值取向,其伦理价值观表现出以集体为本的特征,强调以社会为中心或社会取向。在这种文化体系中,个人永远不是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社会的依附品,个人的权利要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当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发生冲突时,需要让步和牺牲的永远是个人。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发展取向应当是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即在不危害社会安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权利和价值应当得到维护和实现。在社会工作伦理价值的不断发展和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对其他职业领域的介入,专门的医务社会工作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医学伦理价值取向有关。其特点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加以实践,从社会与心理层面来评估和处理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为病人和家属提供非医学专业的帮助,促进医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沟通,协助解决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常常以医疗团队的一分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由此,可以认为,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理念在医疗行业中的实践,也是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考虑到当前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中存在着医患互不信任、各种利益冲突加剧、病人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帮助的现实状况,我们完全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医务社会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来体现新的以人为本的生理-心理-社会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和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宗旨就是维护病人的基本权益,帮助解决病人及其家属在诊疗期间发生的社会心理问题,协助和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