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2006-08-20字体:大中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遂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和经济欠发达县,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遂溪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遂溪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初步成效遂溪县是湛江市“四通五改六进村”(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政策、科技、文化、道德、法制、卫生进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发源地。近年来,我县从实际出发,创新思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以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为主、以建设农业基地为主和以发展传统醒狮文化为主的创建新农村“四种模式”,实行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城乡共建、干群共建、内外共建“五共建”并举,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建成生态文明村150条(其中省级3条、市级57条),正在创建生态文明村314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张德江书记还建议向全省推广遂城镇马六良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从我县的实践来看,新农村建设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新农村建设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动力,促进了农民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过去,我们未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没有很好把握“三农”的内在联系。按照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方针,把“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农村建设单兵突进、零打碎敲的做法,克服了力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整体推进农村工作,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动力。从而推动了我县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乡风文明提供了载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文明程度,激发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促进了农民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目前,我县一批农家拥有了汽车、小车、电脑等现代生活设备,甚至有些农民过上了网上种田、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先进生活方式。(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我县的实践来看,新农村建设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我县建立了干部挂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制度,县城机关在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目前一大批村庄进行改厕、改路、改水和改房,兴建文化楼、文化广场、硬底化村道和风景区等,使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大为好转。同时还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强城中村改造,带动城镇建设;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提高了我县的城镇化水平。我县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进一步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过去一个时期内,在农民的眼里镇村干部的工作成了“要钱要粮”,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曾一度紧张。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广大镇村干部及时适应农村工作环境的新变化,重新找准工作位置,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更多地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以前很难推行的“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得到实现,进一步增进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得到的启示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这条“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我县立足实际,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摸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我县建设新农村实践中,我得到几点启示:(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我县新农村建设最可贵就是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经营理念等方面支持农村,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的热情,去年来全县农民和社会力量投入4600多万元,建成硬底化村道129.8公里,广播电视入户4283户,电话入户1633户,改水386l户,改厕19379户,改灶6416户,新建房屋12.2万平方米,新建猪牛栏734间,拆除危房336间,建成文化楼(广场)1万平方米,休闲广场1.55万平方米,篮球场11个,宣传栏8个,庭院绿化126亩。实行禽畜集中圈养、柴草集中堆放、垃圾集中处理,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二)坚持搞好镇村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过去由于我县村级规划滞后,农村建设“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非常突出。既浪费农民的财富和资源,又打乱了农村的秩序。我县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坚持高标准搞好村镇规划,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突破口,把卫生、生态、旅游、文化、特色经济有机结合,建设绿色家园,建成了一批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村。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符合实际,杜绝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突出整体性、和谐性、前瞻性,突出地方特色,继承和保护好农村的自然、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避免造成破坏性建设和资源浪费,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三)坚持发展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我县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已建成了糖蔗、粮食、北运菜、水果、南药、花卉、丰产林、瘦肉型猪、优质家禽、水产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4272元,增长12%。如遂城镇马六良村与南宁正大公司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畜—沼—鱼、菜、果”的循环发展模式,该村近年农民收入增长超过20%,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农村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如城月镇吴村多方集资建成多功能文化室、绿色生态长廊、休闲小区、修复文物古迹,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旅游等项目,集文化娱乐、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在不断创新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是初步的。通过调查,我感觉到当前我县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愿望:一是培训农民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就业及创收机会;二是解决好当前农村存在的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养老无保障的问题;三是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让所有农民都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四是注意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五是加强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及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味;六是要搞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如何从我县实际出发,找准解决问题的办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创新完善。(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新农村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政府要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尊重农民意愿,工作起来就顺手;违背农民意愿,工作就显得棘手。我深感到我县新农村建设之所以生机勃勃而富有成效,都是我们在及时总结群众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都是来自农村、源于群众的创造。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动员企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克服片面性、简单化。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科学地结合起来,为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二)必须始终坚持做到建设新农村既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如果操作不好、方法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农民的新负担。因此,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又能办到的事情抓起。新农村建设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负债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形成新的农村债务。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破解难题,更好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三)必须始终坚持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围绕我县糖蔗、蔬菜、蚕桑、林果、畜禽、水产、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资源,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业,开发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全力推进品牌农业,创立精品名牌,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建成促进农民长效增收的强势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认真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力争农民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力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挥我县是“中国醒狮之乡”文化品牌优势,发展醒狮文化旅游,促进农村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五)必须始终坚持建立新农村管理服务机制加强村务的管理。一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要积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增加投入建设新农村。政府要整合涉农资金向农村道路、改房、改水、改厕、环保、农田水利、生态综合开发等基础建设项目倾斜。要以市场运作降低建设成本,对一些建设项目如造林绿化、垃圾处理、道路硬化等,实行竞标、拍卖、承包、有偿服务等,以降低费用。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并把该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考核。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一批思想素质好、发展意识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充实基层班子。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一事一议。要制定村规民约,把建设和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对道路硬化后怎么维护,卫生环境如何保持,树木种上后如何管理等,都要认真研究解决。三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惠农长效机制。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创造便利的条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惠农的长效机制。走出内陆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娄烦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张贵元来源:前进2008-2-2910:39:40发表评论娄烦县地处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是集山区、老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289平方公里,煤铁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少雨。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2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娄烦县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以生态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初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具有娄烦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一、娄烦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