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主要内容预测预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预测预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农作物获得丰收的重要手段。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作为植保公益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指导病虫害防治的前提,也是各级领导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决策依据,具有防治上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是病虫害科学防控的基础。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发展历程我国十分重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把重大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纳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范畴,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螟情监测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60年代起,就对27种农业作物病虫的监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制订了《主要农业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并于90年代组建了全国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前苏联和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展了重要病虫的监测预报研究应用,目前,日本可发布果树、蔬菜、花卉等32种作物208种病虫预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相继于20年世纪70年代开展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测报资料数据库及监测预报体系。生产实践中,20世纪90年代欧洲率先在苹果园推行生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Integratedfruitproduction,简称IFP制度),在IFP管理制度框架下,以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为基础,建立苹果病虫害预警系统和防治决策系统,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此后很快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响应和推广。1999年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采用IFP制度生产的苹果已占苹果栽培面积的86%,采收后获得IFP证书的苹果产量已超过72%。带有IFP标签的果品已开始在市场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成为消费市场的亮点和制高点。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的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IFP,尽管涵盖果品生产全过程,但其核心是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即优先采用物理、生物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高毒或剧毒农药,生产优质、安全果品,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人类健康。因此,根据IFP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苹果主要病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及基础设施,强化投入机制,建设自动化、可视化苹果病虫害监测基点和苹果病虫害观测圃,准确掌握不同区域苹果病虫害的防治“节点(防治适期)”,建立并完善苹果树早期落叶病、蚜虫、螨类等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及防治指标和病虫害的快速预警系统,指导果农精准用药,避免盲目用药、过量用药、多种类用药等现象,减少用药次数。当前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现代农业使用农药的量很大,品种复杂,而且地域分布范围广。经济越发达,使用农药越多。在发达国家,超过99%的谷物使用过农药;接近99%的土豆,甜菜和豆子使用过农药;近94%的蔬菜使用过农药;近92%的果树使用过农药。如此等等。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约27-28亿亩次,解放后开始施用农药,从零起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80年代,每公顷土地农药用量为4.65公斤;90年代增加到15.9公斤以上,增加了两倍多。目前,全国农业使用农药为23万吨左右,每公顷使用农药24.2公斤。(见图1-3)。其中,杀虫杀螨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所占比例很小(见图1-4)。至今农药每亩用量约2公斤;其防治面积达23亿亩左右,约占总面积的85%;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200-300亿公斤。可谓功不可没。中国农药用量已高出世界水平5倍,再增长怎么办?在民众日益关注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农药减量已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作出了上述承诺。7月19日,农业部宣布将启动课题研究,探寻农药减量的合理模式与路径,科学绘制中国农药减量路线图。今年上半年,农业部为此做了诸多工作。1月16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要求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范围。同月28日,农业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3月17日,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这一行动。监测预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地位“十三五”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在准确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大力推广新型农药,提升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重点在“控、替、精、统”4个字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三减一提”: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解决对策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重点任务是:“一构建,三推进。”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健全病虫监测体系;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提升装备水平;完善测报技术标准、数学模型和会商机制,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可视化预报,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推进科学用药、推进绿色防控、推进统防统治。庆阳市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根据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的区域重点,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山西中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一季种植区,也是苹果、葡萄等优势产区。该区域是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源头区,棉铃虫、草地螟和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常年重发区。重点推行绿色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其中,小麦条锈病源头区推行退麦改种、药剂拌种等措施,减少大面积防治次数和外传菌源。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次侵染。造成春季流行的条件为:①大面积感病品种的存在;②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③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月的雨量过大;④早春气温回升较早。我省陇南是条锈病的常发区,天水是易发区。条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所有种麦地区,夏季均可在自生麦苗上繁殖,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冬季在小麦停止生长但最冷月气温不低于O℃的地方,同条锈菌—样,以休眠菌丝体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合适再扩大繁殖为害。于1950、1964、1985、1990爆发流行,造成损失60亿公斤、36亿公斤、32亿公斤、25亿公斤,减产20%~30%。玉米二代粘虫发生规律玉米粘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市,5月下旬后期,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方地区发生的玉米粘虫随高空气流回迁南方,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麦收前后),玉米粘虫在我市玉米田相继大面积发生。5月下旬降雨量大,小麦倒伏早且倒伏面积大,有利于粘虫产卵和卵的孵化,麦收前在麦田危害,麦收前后,50%左右的幼虫达3龄,30%处2龄,20%处1龄,麦受害,大量幼虫迁入玉米田危害,虫龄越高,食量越大,危害越严重。成虫产卵最适温度19℃~22℃,适宜粘虫发育的相对湿度75%以上,相对湿度低于40%时,粘虫产卵、孵化、幼虫发育受到抑制。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2007~2012年,在环县甜水镇、庆城县白马镇、镇原县平泉镇等10乡镇进行的精选无病种薯和农户自留种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日期及发生程度调查结果表明:采用无病种薯中心病株出现时段为7月5~12日,平均发病株率5.4%,平均病情指数为1.6。农户自留种中心病株出现时段为6月8~7月2日,平均发病株率17.3%,平均病情指数2.68。自留种田中心病株出现日期较精选种田早3~27天,平均15天,发病株率较精选种田高220.4%,病情指数高67.5%。庆阳市属典型雨养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480~680mm,其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气候条件十分利于晚疫病发生。经2009年在西峰区彭原乡李家寺村对6、7、8、9四个月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系统观测,以6至9月每旬雨露日数为横坐标,病情指数为纵坐标做出6~9月病情指数变化图。从晚疫病病情指数变化得出晚疫病发生流行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中心病株出现阶段,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即从现蕾期就可能出现中心病株,向附近植株蔓延,形成发病中心,中心病株发生期预测预报“标蒙”气候指标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连续2~4d,空气湿度超过80%时,10~15d内就有可能出现中心病株。二是普遍蔓延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以大田中大多数植株的上部叶片都有个别病斑为标准,从发病中心蔓延0.67hm2地,约需20~25d。三是严重发病阶段,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发生流行进入盛期,植株枯死百分率急剧增加。6-9月晚疫病病情指数变化图02468101357911雨露日数病情指数雨露日数病情指数发生始盛期各品种病情指数图02468新大坪宁薯8号大西洋渭薯6号陇薯1号陇薯2号品种病情指数病情指数庆阳市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小麦条锈病调查方法:调查时间:首先是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调查田块:依据小麦种植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区域,各代表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原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一般每点调查田块不少于15块,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调查方法:若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在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实查667m2,田块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发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另外,每块还需选择1m行长(条播田)或0.5m2(撒播田)代表样点,计算叶片数目用以估计叶片密度。预测方法:冬前预测。如秋苗发病普遍,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冬季气温偏高,气象预报第二年3~5月降雨多,即可预报病害有偏重流行的可能。术语解释病叶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病田率:指调查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防治指标: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及时进行集中药剂封锁;大田内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防止扩散蔓延。发病中心:条播田15cm长度内或撒播田15cm2内有3张以上病叶时即为发病中心。严重度:严重度指病叶上病斑菌丝层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分别用1%、5%、10%、20%、40%、60%、80%、100%表示8个级别,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则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按1%记。对群体严重度,用以下公式计算。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玉米二代粘虫调查预报庆阳市2代粘虫多元回归预测式:Y=-0.2599+0.0097ⅹ1+0.0119x2±0.36Y—2代粘虫危害程度预测值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