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隋596年(开皇十六年)置莘县606年(大业二年)改清邑为莘县,属魏州,莘县之名始于此。唐621年(武德四年)瓦岗军将领刘黑阀莘县。三月,秦王李世民破刘黑阀。622年(武德五年)复置莘州,辖临黄、武阳、莘县、武水四县,属魏州总管。627年(贞观元年)废莘县,所属魏州、博州。五代945年(后晋开元二年)七月,黄河决口于杨柳,水宽40里,自朝城北流入莘县。金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因开会通河,截断马颊河,涝水受阻,莘县灾情加重。1478年(成华十四年)连日暴雨,房屋倾倒,田禾淹没,舟楫出入城中,往张秋、临清这亦乘舟来往,是岁大饥。1485年(成华二十一年)大旱,禾麦无收,出现人吃人现象。1492年(弘治五年)春夏不雨,井涸树死,民不堪命,父子兄弟各不相保。1530年(嘉靖九年)飞蝗蔽日,所过之处,稼禾无遗。1540年(嘉靖十九年)大水。1553~1555年(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连年阴雨,浮舟倾城,人多巢居。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大旱,蝗灾,百姓流离失所。1630年(崇祯十二年)阴雨不止,兼以阳谷地高,水势奔流,莘乃位沼。1640年(崇祯十三年)春夏大旱,斗米银一两二钱,民间食尽草籽树皮,有父子兄弟相食者。马应试在范县一带率领饥民起义,称“御林军”。1640年(崇祯十四年)春夏间瘟疫盛行,甚者户灭村绝。秋蝗,自东南来,平底丛积,越城逾屋,所过之处,草木皆空。1653年(顺治十年)黄河决金龙口,水势横溢至莘县东南及东北一带,树舍田地皆淹没,至1656年水开始干涸。1679年(康熙十八年)地震。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五日,大雨,洪水骤至,田禾淹没,平地可行舟。是年大饥。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大雨如注,城周积水数丈。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春,大饥,瘟疫流行,人多有死者。1822年(道光二年)秋,连日大雨,出入乘船。1830年(道光十年)四月,地震。1842~1844年(道光二十二至二十四年)连续洪涝三年。1861年(咸丰十一年)秋季,飞蝗蔽日,晚禾颗粒无收。1877年(光绪三年)春秋大旱无收,人争食树皮。1883年(光绪九年)秋,漳河决口,洪水自西南入莘县,绕城北行三里许流入运河。1888年(光绪十四年)阴雨成灾,房屋倒塌十之二。1889年(光绪十五年)地震。1920年朝城一带发生霍乱,病死者十分之二三。1937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十一日),侵华日军土肥原师团侵犯观城县城,除杀戮抗日军士外,还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屠杀无辜群众150多人。1944年六月鲁西北发生严重蝗灾,各县组织灭蝗,莘县第五区10个村扑蝗3360公斤。1949年7月1日莘县遭遇冰雹,1.7万亩农作物绝产。1953年5月27日莘县遭受风雹灾害,历时一小时,树木折断,第三、第四区15个自然村的12742亩麦田受害,减产四至八成。1954年秋莘县6万亩农作物发生严重蝗虫灾害。1956年8月2~4日,全县暴雨成灾,雨量达168.9毫米,淹地42.9亩,倒屋5758间,伤八人,死八人。13日,卫河决口,洪水泛入莘县境内。1958年二月中旬莘县撤销8个区,设15个乡。1958年10~11月莘县掀起大炼钢铁热潮,设立大小“炼钢炉”8406个,群众被迫把锅,铲,门鼻,门吊等取出炼钢。1959年由于生活困难,全县总人口较上年减少5942人。1962年六月上旬全县普遍发生虫灾,蝗虫严重地块每平方米1000头左右,并有蝼蛄、土蚕、棉蚜的报告。主要用飞机喷药、人工扑打治虫。七月下旬至八月全县平均降雨555.6厘米,受灾作物50万亩,亡6人,伤4人,伤亡牲畜20多头。1963年8月全境大雨成灾,全县400余村庄遭受严重水灾,其中200多个村,遭受毁灭性灾害。1964年全年降雨942.4毫米,农村土屋多有倒塌。1965年6月14日晚雨、冰雹并八极风袭击古云区,地面积雹3厘米,受灾面积24.6亩,绝产5.86万亩,砸伤27人。1966年3月8~22日邢台6.8级和7.2级地震波及境内,造成危房倒塌,莘县塔多层落砖。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全县发生,发病人7000余人,死亡200余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丘莘教在直南,鲁西一带举旗反清,因起义队分别以黄、红、白、绿、黑色旗帜为标志,故称为“五旗军”。清咸丰十年(1860年)鲁西遭受大灾荒,农民陷入生存的绝境。民谣说:“金秋季节不见金,逃荒路上躺死人。”清政府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以品定太平军和捻军为由,加倍排征钱粮,苛捐杂税不可胜数,饥寒交迫的农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农历十月,莘县县令廖玉书又派人催缴额外加派的“团练费”,这边点燃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索。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起义军大势已去,纷纷偃旗息鼓,丘莘教发动的五旗军起义至此宣告结束,历时整整三年。“户户有八路,村村有后方。”1939年国民党县长张守忠把朝城镇迁至主薄营村关爷庙一年余,活埋4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