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一二章知识点完整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基本概念(一般了解)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子一代F2—子二代。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交配类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如AA×aa,Aa×AA等。是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主要方法。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的过程,如AA×AA,aabb×aabb等。自交是获得植物纯合子的有效方法。测交杂种子一代F1与隐性性状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的方法。测交是遗传规律理论假设的验证实验,也可用于鉴定纯合子和杂合子正交和反交对于雌雄同体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性状类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理解此概念关键要抓住“两个相同”: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一个不同”:不同表现类型。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没有出来的亲本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基因类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遗传与变异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一般是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和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两种情况。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A、D等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如a、d等个体类纯合子(纯种)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地遗传,它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杂种)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地遗传,它的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和dd等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等。表现型是基因型(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形式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中等位基因的对数),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二,基因的分离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矮=3∶1(性状分离)2)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3)测交验证: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证实F1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注意:杂交和自交可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可以验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4)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5)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试验现象P:黄圆×绿皱→F1:黄圆→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2)解释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F1(YyRr)×隐性(yyrr)→(1YR、1Yr、1yR、1yr)×yr→F2:1YyRr:1Yyrr:1yyRr:1yyrr。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结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四,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项目\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数量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遗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联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F1的配子24F2的表现型24F2的基因型39五、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重点掌握)(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保证了纯种杂交可以获得杂合子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易于观察和区分(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从而容易发现问题(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间期:染色体复制细胞体积增大↓间期:染色体复制细胞体积增大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DNA加倍,染色体不加倍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前期:(n)↓前期:(n)中期:(n)中期:(n)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后期:着丝点断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两组染色体,染色体体数目加倍(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n)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n)4个精细胞(n)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变形↓4个精子(n)不久,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只形成一个卵细胞相关概念:(1)联会、同源染色体四分体(P18)(2)区分:同源染色体、四分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4,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在生殖器官中进行;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全..相同。不同点:①、间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仅稍稍增大。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贮存大量卵黄,体积增大很多倍。②、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④、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1、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1)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看一极)(2)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1)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2)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3)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注意区分: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间期(准备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没有交叉、互换现象;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受精作用的特点: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补充花粉粒和胚囊的形成一个植物卵原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子细胞,再经有丝分裂产八个细胞在一个胚囊里,其中有两个极核,一个卵,基因型完全相同一个植物精原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产子细胞,再经有丝分裂产两个细胞在一个花粉里,两个精子基因型相同。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图也是如此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第三节,伴性遗传(一)性别类型: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XY型:XX雌性X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XW型:ZZ雄性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二)伴性遗传1、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2、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3,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①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②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③遗传特点:(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2)隔代遗传现象:一般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