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4:敦煌石窟佛教人物赏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家讲座4:敦煌石窟佛教人物赏析敦煌石窟佛教人物赏析敦煌石窟中最著名的是莫高窟,有洞窟492个。敦煌石窟是绘画、彩塑、建筑的综合体。其中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洞窟最多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也像一切艺术的发展过程一样,遵循着“初创——高峰——衰败”的过程。我们今天看到敦煌规模庞大的洞窟,总会想到,第一个洞窟是何时、何人兴建?在敦煌莫高窟有一块石碑,叫做《圣历碑》,记载了这件事情。大意是说,前秦建元二年(按照公历计算,应当说公元366年),有一个和尚,叫乐僔。他从中原到西方佛国取经,路过敦煌,天色已晚,打算在这里过夜,当他掸掸身上的尘土,准备躺下时,不经意的抬头一看,他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对面的三危山上,只见红光万道,金光闪闪。本来这不算奇怪,不过是红霞满天。奇怪的地方在于他不仅看到了红光万道,金光闪闪,而且看到了佛光灿烂,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看到了如来端坐中央,正在说法,听如来说法的弟子、菩萨,栩栩如生,圣洁的光环罩在他们的头上,飞天正在天上飞翔,万丈火焰正在升腾,似有还无的美妙音乐飘荡在空中。乐僔和尚被这奇景惊呆了,这不就是他要寻找的西方极乐世界吗?为什么他能够看到这奇异的景象?这分明是佛的旨意。他就遵从佛的旨意,在这里开凿洞窟,化缘造佛。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就这样开始了。以后,又有和尚法良,也在莫高窟开窟造像。莫高窟佛教艺术就这样开始了。隋唐时代,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繁荣期繁荣期与初创期的敦煌艺术作品有什么区别呢?第一,初创期的作品有较多的外来艺术的痕迹,繁荣期的艺术作品汉化了。第二,初创期注重人物外形的表现,那么,,繁荣期的变化就在于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第三,初创期注重人物的共性,那么,繁荣期的变化就在于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第四,初创期的作品规模较小,而繁荣期的作品有盛大的气势。我们举几例来说明:第一例: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叫北大像(《敦煌考古大揭秘》,第58页),在96窟(即九层楼)的弥勒佛高35.5米,不仅是莫高窟第一大佛。也是全国室内第一大佛像。北大像建于唐代。弥勒佛依崖而坐,两腿自然下垂,两脚着地。挺胸抬头,目光下视,高大威严。右手上扬,那是拔除众生痛苦的象征,左手平身,那是满足众生愿望的象征。佛像具有一种气吞宇宙、震慑人心的气势。第二例:莫高窟第45窟和第205窟的彩塑是世俗化与个性化的典范。所谓世俗化,就是说盛唐时代的佛祖和菩萨,只不过是披着一件佛教外衣的世俗的人。换句话说,在这件佛教外衣的里面,流淌着世俗人的热血,跳动着世俗人的心,梦想着世俗人的理想,只不过在敦煌石窟中把它理想化了。所谓个性化,就是说,不同的菩萨像有不同的个性表现。或者穿着华丽,神情雍容,好像贵妇人。或者活泼可爱,那些听法的菩萨,比如,听法菩萨,或者神情专注,听佛说法;或者窃窃私语,目光流盼;或者手舞足蹈,欢喜无限。特别是那些菩萨就像美丽的少女,或喜悦、或沉思、或流盼,一举手,一投足,风情万种。马克思说,希腊艺术和史诗,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①我们今天也可以说,敦煌石窟盛唐时代的佛教艺术,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衰落人世间的一切,都有产生、兴盛和衰亡的过程。敦煌艺术也不能逃脱这个规律。元代标志着敦煌石窟艺术繁荣的终结。渐渐地,黄沙掩埋了敦煌石窟。渐渐地,人们忘却了敦煌。人们何时又记起了被黄沙掩埋的敦煌石窟艺术?那就是藏经洞的发现。一、下面,我们欣赏敦煌光辉灿烂的佛教艺术关于敦煌光辉灿烂的佛教艺术,可谓美不胜收,我们无法一一欣赏,在诸多敦煌石窟艺术中,我们找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欣赏,第一是菩萨,第二是飞天,第三是本生画。它们是莫高窟彩塑和壁画最高成就,,成为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标志性符号,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人物塑像和壁画的标志性符号。1.菩萨我们都知道,古希腊的美神是弥罗岛的断臂维纳斯,她标志着古希腊雕塑的最高成就,,人们用无数美好的语言去赞美她。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这尊雕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比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更加不容怀疑。如此这般的崇高评价,可谓比比皆是。人们常常以断臂为憾。好事者千方百计地要为她接上断了的手臂。有四种方案,都难如人意,最后,就留下断臂,给人们以无限丰富的联想,显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说,所有关心艺术的人,都知道古希腊弥罗岛的维纳斯。人们往往不知道,在莫高窟,也有一尊东方的断臂维纳斯,可以与古希腊的弥罗岛的维纳斯相媲美,那就是盛唐第45窟的《供养菩萨》(《雕塑全集》,第172页)。古希腊的弥罗岛的维纳斯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增加了无限的艺术魅力一样,敦煌45窟的《供养菩萨》的断臂同样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同样增加了这尊雕像的永恒的艺术魅力。人们往往不知道,在莫高窟还有不断臂的、极为完美的菩萨,那就是盛唐第45窟的两尊菩萨像(《雕塑全集》,全身像,第130页,131页,半身像,第133页,第135页,共四幅),《菩萨像》(李林临摹)(《敦煌》,第51页,此幅极精美,以上共五幅可选用)。这两尊菩萨像,确实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物塑像的最高成就。虽然不能说,看了这两尊菩萨像,敦煌石窟所有塑像都黯然失色,可以不再欣赏,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说,如果不看这两尊菩萨,不仅不能充分了解敦煌莫高窟石窟的艺术魅力,也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彩塑的艺术魅力。如果一定要找到敦煌石窟艺术与弥罗岛的维纳斯具有不同点,那就可以说,弥罗岛的维纳斯虽然有理想的成分,但偏重与写实;敦煌石窟中的菩萨虽然有写实的成分,但偏重于理想。换句话说,敦煌45窟的菩萨像,要比弥罗岛的维纳斯像更理想、更完美、更迷人。古希腊的维纳斯是名垂青史的杰作,或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具有永恒的魅力,是高不可及的范本。那么,我们更可以说,敦煌45窟的菩萨像是名垂青史的杰作,它具有永恒的魅力,是高不可及的范本。菩萨像有如此迷人的艺术魅力,我们怎样欣赏菩萨的塑像呢?要了解莫高窟的菩萨像,,需从很多方面入手。我今天只讲一个方面,即菩萨的性别。菩萨究竟是女性、男性还是中性?在佛经中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是菩萨,由此可见,菩萨应当是男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期的菩萨像确实多为男性。后来,菩萨逐渐变为女性。敦煌石窟的菩萨,从性别来说,大体有三类,男性、中性和女性:第一种:男菩萨像。菩萨是健壮的男性。他们面相丰满,眼睛大大的。眉毛长长的,鼻梁高高的。肩宽挺胸,躯肢健壮。英姿飒爽,没有纤弱柔媚之态。特别是蝌蚪状的胡须,表明他是男性。例如:《水月观音菩萨变相图》(《敦煌》,第107页)。第二种:中性菩萨像。所谓中性菩萨,就是男女不分的菩萨。或者说,有几分像男性,也有几分像女性。一方面,他有女性的柔美。他们头戴宝冠,满身珠宝缨络,长裙盖着脚,立于莲花之上。比例匀称,神情安详,微俯下视,似乎与观者互相呼应,有善良亲切之感。另一方面,他们具有男性的特征,比如,他们都有蝌蚪状的胡须,都有轩昂的气概。总之,中性菩萨既有女性的柔媚,也有男性的雄伟。例如:《持盘菩萨像》(《敦煌》,第150—151页,共两幅)和唐代第159窟《菩萨像》(何鄂临摹)(《敦煌》,第53页)。第三种:女菩萨像。为社么会有女菩萨呢?或者说,为什么男菩萨会变为女菩萨呢?原因有二:一是菩萨与人为善,她能够救人出苦海,人们常说“菩萨心肠”,而女性多善良,所以,女性菩萨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二是政治的需要,把菩萨与皇后联系起来。皇后就是菩萨,菩萨就是皇后。这样,菩萨自然就变成了女性。《隋书》中讲了一件事:皇后死了,有人就上了一个奏折说,有仁德的人去世时,佛就会大放光明,用香花伎乐来迎接她。皇后圣德仁慈,大家都说,她是天上的菩萨。就在她去世之时,臣看到仁寿宫内夜有神光,还有美妙的音乐。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皇后确实是妙善菩萨。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当时,没有人愿意或敢于去揭穿它,这样,菩萨自然是一位女性了。女菩萨到底什么样子?世界上一切神的形象,都是理想的人的形象。什么是理想的人的形象?中国与印度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在印度,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充满性感的形象。高高的双乳,丰满的臀部,纤细的腰肢,富有弹性的身体。在敦煌的早期的菩萨像,有较多的印度菩萨的痕迹,是典型的女菩萨。例如,第272窟北凉时代的《胁侍菩萨》(《壁画全集1》第7页)就是这样的菩萨。在中国,理想的女性形象是充满了精神美的形象。这里没有高高的双乳,丰满的臀部,细细飞腰肢,富有弹性的身体,这些突出的性感特征都逐渐消失了。她表现了汉族的审美情趣。细目长眉,头戴宝冠,高髻长发,温文尔雅。菩萨像显得古朴庄重,温柔敦厚。一句话,突出了恬静温柔、慈祥善良的精神特征。例如:北魏第383窟《说法图》(《雕塑全集1》,第65页)就是这样的菩萨形象。2.飞天在西方的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张开翅膀飞向天空,那就是爱神丘比特。不知道为什么,,有翅膀的小孩,,甚至已经在空中穿云破雾飞翔,我们还是感到他没有飞起来。在敦煌,人们可以看到没有翅膀的美女飞向天空,那就是飞天。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翅膀的飞天,虽然只有两条轻盈的飘带,这就使我们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幻觉,她挣脱了地心的引力,飘然出世,飞向了理想的佛国世界。飞天,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名片。提到敦煌石窟,就想到飞天;提到飞天,就想到敦煌石窟。在敦煌492个石窟中,几乎一半的洞窟中都有飞天。有人统计,敦煌飞天在209窟中有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石窟之最。飞天,是敦煌最美的艺术形象。婀娜多姿飞天已经成为敦煌壁画中的典型的形象。初唐第431窟的飞天(《天上人间舞翩跹》,第56页)(段文杰临摹)这身飞天,飞翔姿态优美,身材修长,姿态优美,衣裙飘拂,手捧果盘,横空漂浮,真像是天际飘来的仙女,天上仅有,人间无双。唐代是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也是飞天发展的最高峰敦煌石窟飞天发展高潮的标志,从质量上说,就是飞天的中国化;从数量上说,就是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飞天。脸型有清秀的,也有丰满的;服饰有半裸的,也有长袍的;飞翔有顺风的,也有逆风的。有脚踏彩云、徐徐降落的;有双手抱头、俯冲而下的;有并肩而游、窃窃私语的;有彩带飘扬、回首呼应的;有昂首挥臂、腾空而上的。有手捧鲜花、直冲云霄的;也有手捧果盘,横空漂游的。那种种美丽的飞天,让人目不暇接。例如,盛唐时期的飞天更是优美女性的典范,第172窟的飞天(《天上人间舞翩跹》,第51页)。他发髻高耸,身材窈窕,伸左腿,曲右腿,面朝说法会,背向天空。右手刚刚把花撒掉,左手又高高举起一朵鲜花,准备撒向空中。飘逸的长裙和流动的浮云,更衬托出他轻盈美丽的身影,她飞翔的姿态极其优美,身体修长,而衣裙飘带随风舒展,勾画出一个横空飘游的飘逸形象。3.本生画所谓本生故事,就是释迦牟尼降生前世的故事。佛教主张,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释迦牟尼成为佛以前,已经经过了世代善行的积累。本生故事所描绘的释迦牟尼生前教化众生的种种善行的故事。本生故事很多,我们只讲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尸毗王本生第275窟北凉壁画《尸毗王本生》(史苇湘临摹)(《敦煌》,第56—57页),表现了《贤愚经》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释迦牟尼生前的某一代是古代一个国家的国王,名叫“尸毗”。他的国家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尸毗王心向佛法,仁慈恩惠,一心向善,发誓要普度众生,保护弱小生命。天帝为了考验尸毗王有无坚强的意志和牺牲的精神,便化作一只雄鹰,让毗首羯摩天神化作一只鸽。画面上一只白色的老鹰追逐一只蓝色的鸽子。那只鸽子飞到尸毗王的掌上,浑身发抖,说:“救救我吧,有一只饿鹰要来吃我。”头戴宝冠的尸毗王于心不忍,就说:“你在这里,我保护你。”一会儿,饿鹰来到,要吃鸽子。尸毗王对饿鹰说:“你不能做伤害生灵的事。你吃了它,它就死了。”那饿鹰就在尸毗王左膝下部,昂首仰视尸毗王,理直气壮地在与尸毗王讲理,它说:“是的,我吃了鸽子,鸽子就死了。可是,我要不吃鸽子,我就死了。大王不是立誓要普度众生吗?难道只应当救鸽子,不应当救我吗?”尸毗王哑口无言。他想了一下,就对饿鹰说:“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