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成功实践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1、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初步构想阶段(1978—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2)第二阶段:具体化阶段(1981~198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和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3)第三个阶段:正式确立阶段(1984年)1984年,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思想更加清晰明朗、更加成熟,并最终确立下来。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地说,有以下十个方面:(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土,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原则的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1、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以‘一国两制’为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同时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这是解决香港的法律地位问题;二是中央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这是解决管理权和由谁来掌权的问题;三是香港的原有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这是解决香港的基本制度和政策问题;四是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的地位,这也是从香港实际需要出发,为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所必须的。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附件,12月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6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当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2、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1)1979年2月,中国和葡萄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一致认为:澳门是中国的领上,目前由葡萄牙管理。在适当的时候,中葡两国通过协商,友好解决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2)1987年4月13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声明宣布: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又从澳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了澳门的特点,照顾了澳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对于保证澳门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一国两制”构想在澳门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证。(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暨特区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的完全终结。第二节“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复兴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和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亲密合作和交流。而分裂则伴随着连绵的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坚决年抵抗外辱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可贵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民族复兴的含义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魂牵梦萦的执着追求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4、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过程,同时是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捍卫民主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作坚决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毛泽东曾严正指出,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这是中国的内政。邓小平指出,如果到1997年后中国还不能收回香港,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江泽民也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中华儿女不可动摇的共同愿望和决心。胡锦涛强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经历了从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转变,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1、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新民主革命胜利后,国民党退踞台湾,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2、台湾问题的实质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回归祖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但中国的主权和固有领土疆域并未由此而改变。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从1949年到50年代中期,由于我党将解放台湾视为民主革命应完成的历史任务之一,因此当时确立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2、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3、1954年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承认美国的军事干涉和占领台湾,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表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1955年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1、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国内外局势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呼声高涨,台海的紧张局势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主张缓和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呼声甚高;二是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过程(1)1955年5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方式与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还提出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1956年,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一家”等政策主张。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其要点概括起来有: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2)1958年毛泽东指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指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到60年代,周恩来进一步把我党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候条件成熟之后并征得蒋同意后进行;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四、坚持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五、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1、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改变。2、2005年4、5月,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会谈和公报中,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