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子衿》教案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子衿》总学分:学分总学时:学时其中:本节内容课时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授课教师王婷婷授课对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能够掌握《子衿》生字词,了解诗意。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讲解明白《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兴发感动”的传统。2.引导学生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诵读法、谈话法、教授法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课堂引入司马相如在追求卓文君时,写了一首《凤求凰》其中有一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思之如狂。”这种狂热的思念,你能想象吗?不管你信不信,这样的感情确实存在。在《诗经·子衿》中有这样一位女子,不顾世俗观念,大胆发出心底对情人最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歌。教师引导新课教学一、总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本名《诗》,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将《诗》列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以至于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二、《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诗经》诗、乐、舞三位一体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互答《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诗篇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就其原来的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三、《诗经》的组成部分《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六艺”四、《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五、品读《子衿》今天学习的《子衿》选自郑风,是郑国民歌。郑国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国家。郑国当时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写婚姻和爱情的内容较多。《子衿》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思念等待情人的到来,尽显女儿家嗔痴薄怨的口吻。“子”是诗中男子美称,“衿”释作衣襟。按《周礼》,古代学子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常指代书生。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引用《子衿》中的名句,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这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她不说自己有多么思念情人,只说自己思念情人的青色衣襟。大家想想,这里如果换成“青青子衣,悠悠我心”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因为细节里蕴含着感情的因素。如果说“青青子衣”,说明这个女孩儿只记住一件衣服。可能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你看记得多细!诗中反复用“青青”“悠悠”这组叠音词,让女子的情意变得有声有色,绵绵不绝。如果说思念可以有颜色,那么对方青涩的衣襟也会将她的思念染成青色。第二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说?你来翻译一下。纵然我没有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给我传递音讯吗?“纵我不往”,潜台词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子是经常主动去的,只是今天有事,不能去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是一个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味道就不同了。请一位同学来把它翻译成陈述句。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也应该主动联系我!那和原文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更能表达感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有点怨有点恨还有点爱。“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同上章一样,反问自己的情人,“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一连两章“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的埋怨反问之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位女子难以抑制的爱恋之情。钱钟书指出“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里描绘矣。此种嗔怪恋人的态度,只能说“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少女的心思婉转难猜,她不能去找对方,但心里却焦急等待对方来见她。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等待的时间最难耐,看不到思念的人,浓浓的爱意便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达是独自来回走动。女子独自等待对方,在城楼上一个人心烦意乱走个不停,她虽然知道只有一天不见面,却感觉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因此现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来比喻人们的思念之苦。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却出自《诗经`采葛》,后世以为出自《子衿》是误解。下面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看一下,这三段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结构上有一种递进关系。前面说我不仅记得你的衣领,还记得你轻轻的佩带。前面还只是要求他给他带口信让她放心,到了后面就要求男子来找她,要求更强烈,感情是递进的。大家想想可以把第三段放到第一段前面吗?也是可以的,先写她一个人在那里独自徘徊,在高高的城阙上。古人在思念亲人时总是站在高处,看得远。她在那里徘徊,就接着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也是可以的。但这首诗把它放在最后一段,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前面两节逐层深入,一步一步更强烈,我们没有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假如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我们读完第一第二段,会有一种错觉,这对痴情男女好像已经分开很久很久了,但我们读到第三段怎么样?“其实才一日不见。”只分开一天,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她们的感情非常深,比天高,比海深。所以放到后面,会有一个心理落差,假如我们第一次读,她一开始说,即使我不去看你,你为什么不给我带个音讯?第二段说,即使我不去找你,你为什么不过来看看我?我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感情期待,看他们分开很久了,却只有一天,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们这首诗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准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周密安排上。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歌,结束这堂课。课堂小结全诗短短五十个字不到,却道出了世间无数女子对爱情的执着眷恋。希望大家用心去品味这首诗的优美、动人之处。作业设计保持这首诗的意境,用现代汉语,改写这首诗。板书设计见ppt(备注:各栏均可在每一排表格后点击回车键增加新一栏进行内容填写)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