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地质环境管理科学的发展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向人类宣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和胜利。而认识活动作为一种生产新知识的活动,由于地质环境管理科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得对其认识的方法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性质,并为认识论注入新的血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论,为我们预测地质环境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使得我们能够辨别是非、分清真伪,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同时认真学好、灵活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以使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地质环境管理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不是人类历史上的认识论思想那么简单,而是它的发展的新质阶段,是认识论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最原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首次提出了实践,并且运用了辩证法,科学阐明了人类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辨证发展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表现一是它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统一地结合起来,从而在认识论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二是它把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和自然相结合了,同时解决了认识主体的人的社会性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认识论是随着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断概括和总结各门科学知识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内容,又反过来不断为科学认识开创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在解释世界和变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为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工具,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大贡献。在此之前的认识论主要是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超越了原来的形而上学的界限,开始揭示自然界辩证法的本质,人们把自然界认为是有生有死,并研究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认为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如此,但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要求人们用唯物的、-1-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事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依据和概括了这些近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概括总结人类认识史上的积极成就,使认识论以崭新的面貌出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是人类完善地掌握自然界和社会的前提。因此认真地研究认识过程、研究它发展的辩证规律,不仅具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重要性,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人类正确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指导作用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认识自然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而不是局限于解释自然”这一观点,即认为认识是可以反作用于客观实践的,并且能够积极地指导客观实践活动。科学技术革命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同样需要认识论的指导。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慢慢有所了解,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形式,这种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以获得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有科学的预见性的。从而明确实践的方向和道路,从而赢得改造世界的权利。除众所周知的“万有引力”“元素周期表”的验证等之外,还有许多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从提出到它的被证实,人们不断揭示出自然的奥秘,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自然发展的规律,给科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三、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现代地质环境管理科学的发展(一)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这些圈层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总体环境。在这些圈层中任意一个圈层有变化,均将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逐步导致环境的恶化,在不同程度上也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然而,今天的人类工程活动的数量,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集中反映出一个最基本事实:即人类对地球表层的作用即将与自然作用的相互作用,某些方面起着主体的作用,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力量。环境地学及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特征就是其信息的非确定性和多样性。所有这些,都为环境地学的信息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方法与手段,要么无能为力,-2-要么因简化而缺失大量的信息,导致成果可靠程度的降低。因此,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在人们对这门学科从形成、发展到逐步完善,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很符合人类逐渐认识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二)科技的发展与地质环境管理科技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实践,没有生产实践其它所有的各种科技成果都无法生成。比如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1.GIS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规划管理工作的大量需要,从而开始了该种技术的应用。它主要是一种对大批量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处理和综合分析并以多种形式输出结果的计算机系统。1965年首次出现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这开创了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史。此后,许多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逐步确立了他们在这一领域里的国际地位。我国参与到在这方面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也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将GIS应用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到现在为止,GIS技术的应用也从数据管理,多源数据集数字化输入和绘图输出,逐步发展并开始应用。2.遥感及雷达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历史几乎与这门技术的诞生是同时的。由于遥感技术具有开阔视野的独特优势,这就决定了它在地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在过去,地学遥感技术工作仅仅还局限于区域上的地质调查。但是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和雷达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技术的功能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延伸,尤其SPOT图像的开发应用和雷达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领域更为突出。3.地质可视化技术野外勘察和量测获得的地质信息是一些很分散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的处理是有难度的。有时地质人员能够预测地质信息在区域的分布情况,但是面对大量的输出数据,这些数据仍然难于想象和分析。图形、图像是最直观的数据解释,-3-且地质人员又比较青睐于用图件来反映地质信息,自然会希望利用计算机来显示结构面等在地质体中的分布情况。因此,空间地质模型及可视化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是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勘察评价领域计算机应用的必然趋势。四、结论与认识地质体是一个非确定性的开放系统。这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认识与思维方式上的落后。二是在方法上的落后。可以说,现代科学的进步,归根结底还是得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它所使用的先进测试试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地质体进行定量描述的参数,这样就可以架起定量认识地质体的桥梁。同时,在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须将系统科学与探索复杂性的非线性科学理紧密结合起来,从本质上去认识工程地质作用的工作原理。最后,以高、新技术方法为手段,全方位探索复杂灾害性地质过程的发生机理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反馈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利用科技成果,把GIS、雷达遥感、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地质环境科学中来,结合非线性理论,探索地质体的本质特性。参考文献:[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中国环境报社.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3]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展望[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4]林凌,黄剑雄.试论环保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3).[5]法新社华盛顿.南极臭氧空洞创纪录[N].参考消息,2000-09-12.[6]美联社新西兰惠灵顿.臭氧空洞首次‘笼罩’城市[N].参考消息,2000-10-09.[7]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8]李东燕.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政治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