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传播的利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了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几年间,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市场规模逐渐扩大,网络的各种影响逐渐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网络信息传播也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同时也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聊天交友工具、网购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最爱,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教育、网上会议等等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网络传播的优势(1)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捕捉到最有用的信息。网络传播最明显的优势当然就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现在一般的最新新闻都会最先在网络上出现,在网络上发布一条新闻,也能迅速的被受众接收到,甚至国外的信息我们也能很快的知道。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传播机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运作,采集、制作和发布信息的成本较高,且有一套较为复杂的流程,因此要做到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网络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事件情况传播出去,甚至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络信息运用了许多的多媒体技术,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吸引受众,激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信息。所以说网络传播的运用,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了解周围世界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人们消除对事物认识的种种不确定性,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国家大事、时事要闻。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快捷性使新闻发布摆脱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它不但极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更好的吸引受众。危机公关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性。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由传播者这点展开的一定区域内的辐射圈。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2],传播媒介的控制者,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内容的审核者、把关人。各种各样的信息总是首先汇集到他们的手里,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过滤和加工,制成符合他们标准的产品后再传输给受传者。而相对于传播者来说,受众始终是被主体施控的客体,他们无法直接面对丰富的信息源,只能在传播者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传播者与受众地位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给传播者赋予了过多的信息主导权和控制权,扼杀了信息传播中的民主意识和自由平等精神。网络传播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网络传播使受众有了在传统媒体中没有的信息选择权,在网上搜寻信息时,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报道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网上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组织。网络属于整个的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参与而不能控制,或者说不能及时控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受众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总而言之,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统传播格局。(3)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方便了不同群体和个体信息的表达。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信息多元化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或贴吧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通过网络,政府部门可以了解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信息的处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像唠嗑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这就是现在网络交友、网络聊天工具可以这么受到大众的欢迎的原因,腾讯QQ、MSN、人人还有国外流行的facebook等已成了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们自由平等地发表各种意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4)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灵活多样。互联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多媒体的综合性的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媒体大多数是单一的媒介形态,如书籍、报刊是纸质媒介,承载的是文字、图片信息,广播是声音媒介,承载的是听觉信息,广播的听觉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的、亲身的感受,而是对语音所表达的语意的辨认。只有电视是一种综合媒介,它不但涵盖了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听觉信息,而且还具有视觉信息,使接受者对外界事物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电视的视觉信息稍纵即逝,不能储存,不能暂停,也能反复阅读。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形态之间的技术障碍,同时又集中了传统媒介形态各自具有的优势,把文字、数据、声音和图像转化成能够使人们随心所欲提取和转换的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发布新闻消息,众多网民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多媒体的传播形态延伸了人的听觉和视觉,是人类在传播工具和方式上的又一次突破,使人类用于承载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又一次得以完善,它既有利于人际间的精神交往,也有利于各种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弊端(1)网络传播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无法鉴别。真实性、可靠性是信息最基本的前提。虚假新闻是对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最大挑战。网络时代,杜绝虚假新闻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和挑战,而网络传播属性使虚假新闻传播更畅通,互联网成为虚假新闻泛滥的温床。在网络上传播的大量信息中,不真实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屡见不鲜。2010年十大假新闻中不少是从微博等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中酿造的,而论坛、博客等也因为传播虚假信息而屡次登上虚假来源黑名单。虚假新闻的出现反映了信息发布和传播环节出现问题,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又在虚假新闻传播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倍增了其影响力和破坏力。同时,商业利益驱使,为引起轰动、提升点击率而故意传播爆炸性虚假信息。种种原因使商业网站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有些组织或个人发布信息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发布信息,还可以在BBS上、新闻组里、贴吧里甚至电子邮件里发布信息。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信息缺乏审核,使得真实性难以保证。另外,法律法规缺失,监管力度不够,对信息发布和传播缺少必要监管,在虚假新闻出现后不能及时问责和处罚。网络媒体缺少自律,对虚假报道缺少应急处理机制。多种因素的驱使导致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存在大大的问号,前几年的“华南虎事件“、”金庸被去世事件“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网络新闻的真实,关系到广大受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方向。及时控制和预防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任重而道远。(2)网络传播伴随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网络传播给我们海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健康的,其中夹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垃圾信息。不良信息将对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暴力、色情信息危害网民的身心健康,诈骗信息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虚假的投资信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一些谣言危害社会安定团结。这类信息毒害了网民积极向上的品行情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不良信息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说代孕、私家侦探等,严重破坏社会文明风气,践踏公认的道德准则,也传播没落颓废的腐朽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还有,含有病毒、木马的破坏信息安全的不良信息会威胁网民的系统和数据安全,轻者电脑感染病毒、网络瘫痪,重者有可能被盗取私密信息或银行帐号。目前,支撑互联网发展的多种商业模式都遭到了盗号木马、木马点击器的侵袭,这使得用户对于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游产业的安全信心遭到打击。长此以往,也将影响整个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垃圾信息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垃圾信息会在我们上网的时候进行干扰,比如说浏览网页时突然跳出个没用的小广告窗口或者直接跳到另外一个网页,在我们打开邮箱时突然发现会收到一些陌生人发来的对我们没用的邮件。(3)网络传播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发达国家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带来了冲击。网络传播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但与此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不同,各个国家在信息传播中的传播机会不均等,导致“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现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②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不仅促进了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更为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媒体集团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铺平了道路。在互联网上,有90%的内容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有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对人们意识的占领,其本身就处于被动局面的文化产品在信息传播中将日益边缘化,甚至会逐渐消亡。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大众传媒催生的一种文化。形式上表现为肥皂剧、娱乐电影、时装表演、流行歌曲、畅销书等等。在这个文化沦为商品的时代,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商品价值,这种文化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导,只要什么能取悦受众就生产什么,生产者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满足和引导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出现了“快餐文化”、“流行文化”、“文化入侵”的原因。大众文化使得受众对一些正统的、严肃的、传统的本民族文化丧失兴趣,认为其缺乏时尚感,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4)网络舆论放大了社会问题。网络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人们也已经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带来的社会影响。广大的网民能够通过各种传播平台了解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开放、共享、自由的网络环境,引起人们的关注、评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倾向。正确的舆论倾向对社会问题有监督和导向作用,错误的舆论倾向则放大了社会问题,造成社会问题。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信息传播者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恶意炒作,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有时候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威胁。有人认为网络反映的不是真实社会现状,它放大了社会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网络放大论”。某些事本来不大、甚至是谣言,但是,如果有人在论坛、微博上放出风声,再经过网络炒作,一传十十传百,就可能制造出公共事件。最典型的今年年初,日本大地震,随后核泄漏事件迅速引爆全球舆论风暴。核物质有可能通过空气和海水蔓延到周边国家及其海域的言论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继而发生了许多地区抢购碘盐的现象,造成人心惶惶,破坏社会秩序。再比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的出现与大肆传播,使广大受众产生戒备心理,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