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勒姆的女巫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走上绞刑架的胜利者——阿瑟·密勒的戏剧《萨勒姆的女巫》分析如果无情的绞索高悬在我的头顶,我将如何选择?——王晓鹰故事缘起:震惊美国的萨勒姆“逐巫案”1692年,美国小镇萨勒姆发生了一起宗教迫害。半年间超过150人被认定为女巫,19人被绞死。萨勒姆“逐巫案”1487年,天主教修士兼宗教裁判官海因里希•克拉马出版了一本名为《女巫之锤》(MalleusMaleficarum)的“女巫鉴别手册”,标志着“猎巫”(WitchHunting)这项臭名昭著的宗教迫害正式开始。《女巫之锤》是一本女巫追捕指南,判断、逮捕并将她们彻底歼灭。《女巫之锤》这本书描述了女巫是如何与魔鬼签订契约,伤害人类牲畜,甚至可以将男人的生殖器“夺走”;而这本书也为如何鉴别、迫害“女巫”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巫术恐慌”从14世纪开始横扫欧洲大陆,一直到17世纪初期才逐渐消退,许多无辜的人被当成巫师,送上了绞刑台。萨勒姆“逐巫案”17世纪末,美国小镇萨勒姆(Salem)也迎来了自己的“猎巫”行动。1692年1月,牧师萨缪尔•帕里斯(SamuelParris)9岁的女儿和11岁的侄女突然痉挛,她们发出尖叫,胡乱丢东西,浑身抽搐。这完全吻合波士顿传教士克顿•马瑟(CottonMather)在其宣道书中描述的邪恶力量附体症状。虽然有人认为她们是因为此前做错了事,于是故意装病,以逃脱大人的惩罚。但经过诊断,医生确认她们是被邪恶力量附体了。此后又有一个女孩出现了类似的症状。萨勒姆“逐巫案”2月底,在治安官乔纳森•考温和约翰•霍桑的一再追问下,孩子们“指认”了三个施法的人:她们分别是帕里斯的黑人奴隶蒂图巴,无家可归的乞丐萨拉•古德和贫困潦倒的老妇人萨拉•奥斯本。萨勒姆“逐巫案”19世纪画家阿弗雷德·弗雷德里克(AlfredFredericks)重现的“蒂图巴与孩子们”。这些“巫师”随即被捕,在审判所里接受拷问。只有蒂图巴认了罪,三个人被一起投进了监狱。萨勒姆“逐巫案”人们对巫术的恐慌有增无减。在最开始,处于社会底层的奴隶、乞丐和穷人都成了宗教斗争的牺牲品,他们被人们冠以“巫师”的头衔,捉了起来。萨勒姆“逐巫案”一名妇女正在萨勒姆接受女巫审判。恐慌的火苗开始蔓延,从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逐步烧到了基督教徒当中。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只要控诉人一句话,无需任何证据与逮捕令,被告就可以被交到法庭上接受审判。而在审判过程中,连梦境和幻象这样的证据都会被采纳。到了这种程度,为了自保,人们纷纷抢先控诉身边可能危及自身的人。萨勒姆“逐巫案”10月,州长菲利普叫停了对巫术的控告,并在10月29日解散听审裁判庭。1693年5月,菲利普全面赦免了因巫术控告而被关押的无辜者。至此共有19人被绞死,另有一位71岁的老者被乱石砸死,而在近200名服刑者中,还有数人死在监狱里。萨勒姆“逐巫案”1702年,马塞诸塞州法院宣布萨勒姆审判案不合法。1711年,殖民政府通过法律,全面恢复受审者的名誉,并给予每人600英镑赔偿。在两个半世纪之后,马塞诸塞州政府终于在1957年为他们所犯下的错误正式道歉。自此,这场宗教迫害正式完结。其实并无女巫,人们只是借女巫之名,排除异己。萨勒姆“逐巫案”麦角菌1976年,心理学家林达•卡波雷尔在《科学》杂志上发文,称寄生在谷物上的麦角菌才是当时的罪魁祸首,人在误食被麦角菌污染的粮食后,容易发生肌肉抽搐、呕吐,甚至出现幻觉。萨勒姆处于沼泽湿地间,正是适合麦角菌衍生的环境。萨勒姆的女巫博物馆美国为纪念在“逐巫案”中牺牲的无辜者,建立了女人巫博物馆,用这一司法史上的丑闻向人们发出警告。受害者的墓地萨勒姆“逐巫案”的教训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压力也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在萨勒姆,所谓“邪恶力量的诅咒”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它引爆了邻里间的不和睦,也放大了萨勒姆人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对外来者的排斥与仇恨,让那些本来安分守己的村民转头迫害自己身边的人。戏剧《萨勒姆的女巫》1953年,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Miller)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借1692年人们对巫术的恐慌暗喻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社会影响。上:阿瑟·米勒左:麦卡锡王晓鹰200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此剧。导演:王晓鹰国家一级导演,文学(艺术)博士。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近年较有影响的导演作品:《死亡与少女》、《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赵氏孤儿》(越剧)、《荒原与人》、《失明的城市》、《霸王歌行》、《简·爱》、《1977》、《肖邦》、《深度灼伤》等。出版导演理论专著《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情节1692年的春天,北美马萨诸塞州的萨勒姆小镇。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们,相约在生机盎然、充满灵性的森林袒祈愿跳舞、尽情嬉戏,甚至赤身裸体,在黑奴蒂图巴的引逗下,她们说出心仪的男孩的姓名,许愿能和他们一起跳舞。艾比盖尔爱上了他曾经的雇主普罗克托,并和他发生了关系,但却被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并解雇了。艾比盖尔被同伴们嘲笑,她不顾蒂图巴的劝阻,杀鸡饮血诅咒伊丽莎白。而这时牧师帕里斯循声来到森林中,认为有人在搞巫术,但却不知道具体是谁。惊恐中,帕里斯的女儿贝蒂病了,同样的还有帕特曼家的女儿,村民们认为这是巫术而陷入恐慌中,只有普罗克托一直在反对。帕里斯询问了艾比盖尔整件事的经过,但艾比盖尔拒绝说出真相,也不承认她们在搞巫术。为了保住牧师职位,帕里斯请来贝弗利的黑尔牧师帮助肃清女巫。黑尔审问了女孩子们,艾比盖尔为了自保,谎称自己被巫术控制,而将矛头直指黑人蒂图巴。蒂图巴在严刑拷打之下,为了自己的性命,编造了并不存在的魔鬼和白人信徒们,女孩子们也借此机会,纷纷指证村里的村民们。大城市的法官们来到了萨勒姆审问巫师事件,而被艾比盖尔为首的姑娘们指控为女巫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无辜的村民被卷进了这荒诞愚昧的黑色漩涡。萨勒姆镇人人自危,血雨腥风。而在此期间,艾比盖尔多次向普罗克托求爱,但屡遭拒绝,虔诚的上帝信徒普罗克托为了自己的外遇而倍感后悔。出于嫉妒,艾比盖尔制作了诅咒人偶,在人偶的肚子上插上针,让女仆玛丽送到了伊丽莎白手中,并且自己也用锐器向自己的腹部刺去,就这样,伊丽莎白也因为巫术而被捕。普罗克托为拯救妻子的性命,说服了家中女仆玛丽,来到法庭,希望戳穿艾比盖尔的谎言。艾比盖尔再次故伎重演,大喊自己看到了玛丽和魔鬼在一起,在法官的威逼和艾比盖尔等人强大的压力下,玛丽倍感恐惧,无法说出真相,情急之下,普罗克托说出了他和艾比盖尔的奸情来证明自己话语的真实性。但是,在重重压力下,玛丽还是屈服了,指控了普罗克托,而为了结束这场闹剧的普罗克托也大喊出了“我说,上帝已经死了!”法官把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带上法庭,让普罗克托和艾比盖尔背对着她。法官问及伊丽莎白为何赶走艾比盖尔,伊丽莎白只说发现他们关系暧昧,当法官再一次追问普罗克托是否犯有奸淫罪时,沉默良久,从不会说谎的伊丽莎白说出了:没有。因为普罗克托的入狱而倍感后悔的艾比盖尔卷走了帕里斯所有的钱,试图劝服普罗克托和她一起逃走。但是普罗克托没有来,艾比盖尔独自一人逃跑了。艾比盖尔卷款逃跑使得帕里斯失去了所有。而这时法官诱逼普罗克托在忏悔书上签字。而普罗克托却知道了伊丽莎白怀孕的消息。在良心和谎言、生与死之间,普罗克托终于撕毁了忏悔书,选择了良心,选择了绞刑架。在被绞死前,普罗克托和几个和他一样的坚守信仰的人大声朗诵了《圣经》,并且从容赴死,这是全剧的最高潮。主题1、癫狂的世界无视人的生命生存是放弃和践踏人的生命生存这一最高原则的悲剧2、选择与救赎普罗克托的选择:正义与邪恶,真理与谎言,人性的美与恶。普罗克托在生存与死亡之间苦苦挣扎的灵魂,最后,选择了绞刑架,选择了尊严。普罗克托作为一个有坚强个性的农民,是一个心灵总处于剧烈搏斗的形象。张秋歌基本上用接近生活的“语调”来饰演,这有可能比较从容不迫地把人物内心的层层“心浪”更细腻地呈现出来。艾比盖尔萨勒姆镇灾难的引发者,是一个有着青春活力而又被欲望扭曲了人性的少女形象,她变态地“玩火”,也“自焚”,也是《萨》剧中一个有着复杂内心生活的形象。佘南南以自己的气质和创作个性,给这个角色融进了几分抒情、单纯而又惜然的色调,这就更渗出了悲剧的祸根、社会的意蕴。问题结合美国50年代的政治背景,思考并讨论本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