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隋朝的兴衰成败与辉煌成就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所在的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改革律令;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一、隋朝的建立:大隋天子于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隋文帝以大兴城为京师、隋炀帝以洛阳为京师,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挥师南下,灭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二、隋朝的发展与强盛: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是唯一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大隋帝国与倭国(即是日本)是宗主与藩属的关系。唐王朝与日本则是国与国的关系。1、优越的政治制度:隋朝能得以强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性和优越性。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结束了自先秦以来的沿用了约800年的三公九卿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内史省为决策机关,掌出纳帝命,起草诏敕;门下省为审议机,掌进规献纳,纠正违阕;尚书省为执行机关,掌军政庶务,敷奏万机。三省的长官纳言、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民)、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民2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不仅为隋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也为后来朝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政治特色。首先它各有分工,权责明确,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其次,它削弱了相权并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封建专制阶级的顺利统治,更加坚固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就是朝政的官员众多,容易加大财政开支,从而造成官员办事效率低下,朝廷系统运转日渐失灵。也许,这也是隋朝后来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2、卓越的选官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王朝虽然希望通过科举制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但是在隋统治的30余年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却是十分有限的。秀异之贡,不过十数。此时的科举制无论是在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规程、方式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皆不完善,是科举制的初创时期。但是,没有隋朝对科举制度的首创,后来关于它的发展、完善与壮大都是一纸空谈的。可见,在教育与人才方面,隋朝功不可没。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一种罕见的公平,表现在它为许许多多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提供了走上朝政、参与治国的做官机会,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虽然在后期科举制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枷锁之一,但它的积极作用始终不能一并抹去。3、贯通南北的国家命脉——大运河:尽管制度上的创新与优越,已成为隋朝兴盛的基石,但那条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所作的贡献同样是为世人所惊叹的。它不仅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而且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隋朝大运河于公元605年至610年由隋炀帝主持开凿,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之一。从主观方面看,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动机包括三点:一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3对全国的统治;二是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三是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统一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从客观上看,又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运河的开通还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总而言之,大运河虽然加重了隋朝时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其连接国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却始终风雨不倒,并且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同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一样,这也是举世公认的隋朝伟大成就之最主要的体现之处。三、隋朝的衰落:尽管隋朝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其缔造的繁荣盛世也前代罕有,但它却以一个昙花一现的短命朝代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中,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归根结底,还是出于隋朝帝皇的严苛暴政和腐朽统治。一方面,隋朝所推行的创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成熟和急功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而且削减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内部门阀政权与皇权竞争,造成门阀倾轧内部叛乱,且与外部恶势力勾结,从而催化隋朝的衰败,这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隋炀帝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地主反抗,最终导致隋朝被当时位于太原的唐国公李渊起兵所灭亡。因此,隋朝的灭亡,乃至整个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都是历史所注定的。隋朝的兴衰成败与辉煌成就,已成为遥远的历史。但其留下的宝贵物质与精神遗产,还有那些深刻的历史教训,是需要我们今天所紧紧把握的。我们不仅要为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所慨叹,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安邦治国的精华,为我们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筑基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