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颠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弄清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于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理论来源;继承;发展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是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先河,他提出了星云假设,用发展的眼光来解释天体的运动的问题。费希特提出了“自我”、“非我”的思想和正、反、和的理论。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原则中包含着精神生活有发展,物质和精神有矛盾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系统的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继承了前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来自否定之否顶峰的巨大力量,他把历史看作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过程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而绝对观念的本质也就是上帝,归根结底黑格尔的理论还是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他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1924年费尔巴哈开始听黑格尔的课,他曾一度认为思维是独立存在的。两年后他开始转向了自然科学。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中阐述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些理论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意2识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才是第一性的。费尔巴哈认为精神源于自然、物质,自然是能够被人感知的。同时将人本主义引入到唯物主义,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创造了神,这种强调人降低神的唯物主义极大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事证明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不是可变性,是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不是他的历史性,同时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它曾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当他发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只注重应有而不注意研究问题时的缺陷是,马克思转向了对应有和现有做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把自我意识看成世界发展的力量,否定神肯定人。大学毕业以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其论调与当时政府针锋相对,这一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这些促使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并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他主张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马克思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的类本质异化论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提出了物质实践的概念,他指出实践活动室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人通过能动的改造自然而实现自己目的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使马克思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糟粕,批判的继承了其中的合理思想。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但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两位哲学家哲学体系中具有科学性内容的理论后,进行的理论改造和自我发展。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是黑格尔3哲学的精髓,但在黑格尔那里这一精髓被“窒息”了,因为黑格尔最终所追求的“绝对观念”的终结决定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只能是“概念的自我发展”。马克思主义虽坚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严加批判,但黑格尔没有被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法被接了过来”。这不是简单地“接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对他进行的唯物主义的改造。这样,实践的观点被灌输到丰富的辩证法体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样黑格尔的唯心论被剔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将黑格尔的精髓从他绝对化的体系中拯救出来,辩证法又重新获得了生机,成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费尔巴哈论》中提到,作为青年黑格尔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已经不能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正当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徘徊不定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在唯心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使马克思主义仿佛找到了一条认识世界的坦途,因而恩格斯说“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热烈地影响了他。”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有两大基本缺陷:一是未能克服近代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的普遍缺陷,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以人为出发点的转向,但依然将人看作是与社会相脱节的孤立的个体,因而只能主张以创立一种新的爱的宗教将抽象的人生硬的联系起来,以此调和阶级对立和矛盾。二是继续陷入唯心史观。费尔巴哈自己也承认:“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此处的“往前进”就是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他根本不相信在社会历史领域世界的唯物性,所以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有形象的说法:“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保留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石。其次,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恢复了实践的权威。由于受片面历史观的影响,实践在费尔巴哈那里只被4看作是一种“卑污的犹太人”的唯利是图的贸易活动。而马克思主义则运用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从哲学的高度将‘实践’发展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成为一种在实践批判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因而实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飞跃。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通过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进行的唯物主义改造。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忽视的,因为他们认为黑格尔根本不会产生唯物主义思想。其实不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探索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人自觉到自己的思维本性,从而按照思维本性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现实统一”。这一点很明显是实在论的观点。马、恩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研究时,指出:“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在辩证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在社会历史领域,指导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基础——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完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二次飞跃。最后,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工阶级的革命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奠定了实践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又实现了哲学由维护阶级统治到科学推动革命性变革的第三次飞跃。在三个飞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次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和发展的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拥有其他哲学无可比拟的优秀品质:一是包容性,二是客观性。这一切优秀理论品质都是由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为力量之源的。首先,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从创立的那天起,就明确表明自己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而黑格尔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阶级立场上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辩证地分析和论证,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进思想作为自己的直接理论来源。这给我们5以深刻启发。第一,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不要过分拘泥于阶级属性,要向一切阶级的文明成果打开大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丰富和发展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性是有条件的,即在不影响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的前提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发展。其次,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客观性,亦可称作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属性,是辩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第一,客观性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性。所谓“社会历史性”,就是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并发展创新为今所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第二,客观性在面向现实和未来的领域表现为开放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前进的生命源泉。此处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的开放。二是对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如今,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始终不渝的保持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开放性。其次,要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批判性继承的实质,即辩证的否定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性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青年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实现发展创新提供了依据。参考文献:[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张伟光.马克思主义哲学.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1.[4]余源培,虞伟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5]舒远招.德国古典哲学及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6社,2005.[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