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龙第五师86团第二中学《平面镜成像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3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位:86团第二中学教师:邵世龙学科:初中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间:2014.4.2课堂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邵世龙组别:中学理科课题:平面镜成像授课时数:1日期:2014年4月2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以及虚像如何形成的。3..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3、通过交流汇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让学生“找错误”、“解决视力表的距离问题”,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中“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奥妙的兴趣和愿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者特征分析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难点1.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解决办法讲授、启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教学资源(1)自制多媒体课件(2)教师器材:镜子、玻璃板、刻度尺、蜡烛、火柴学生器材:小镜子、玻璃板、支架、刻度尺、两张纸、直角三角板、刻度尺、蜡烛、火柴板书设计第3节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叫虚像。3.平面镜成像作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4.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5.“科学世界”凸面镜与凹面镜(1)凸面镜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2)凹面镜对平行光有汇聚作用。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预期效果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教授1.实验步骤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房间,我们在阳光明媚的白天能看到物体,漆黑的夜晚却看不到物体呢?利用图片展示平面镜在生活中的成像,并介绍物和像。提问:①当物体离平面镜远时,像离平面镜距离如何?走近时,像又如何变化?大小看起来远近是否一样?②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分类一、平面镜成像特点:【学生实验】准备:将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对折处上画一条直线,并把薄玻璃沿对折线竖直立在直线上,使玻璃板正对我们。a.在靠近我们这一侧白纸上任意位置处放一蜡烛A并用笔记录下A所在位置(沿蜡烛底端画一个圈并标注序号),并点燃,然后在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像的位置。b.看到像后,用手在玻璃后摸一摸是否真的有蜡烛存在,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位置附近移动,直接观思考,回忆,并积极举手回答学生通过照镜子,提出关于像与物关系的猜想。自由举手回答:离镜子近是像大,离镜子远时像小。四人一组,动手做一做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前课内容回顾,并为新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本课相关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思路不受限制,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学生理解实验相关步骤。2.归纳实验结果:3.实验注意事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平面镜成像原理三、平面镜成像作图察(不透过玻璃板)看白纸上是否有像存在。c.拿另一蜡烛B放在玻璃后像的位置,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像完全重合,并记录下蜡烛B(沿蜡烛底画圈)的位置。d.改变蜡烛A的位置2到3次,并重复上述步骤。e.取下实验用纸,沿交界线对折看看记录圆圈像A、B关系,并用直线连接记录圆圈的圆心,用三角板测测连接直线与对折处直线关系。①薄玻璃与纸面垂直。②蜡烛长度大小要相等。③实验中至少要把蜡烛换两次位置,使结论具有普遍性。④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2.物与像的大小相等;3.物与像距玻璃板等距相等;4.物与像连线与玻璃直。用Flash动画演示成像原理实验难点-----虚像概念1.以物为起点做一条与平面镜的垂直直线(穿过平面镜);2.在直线上用直尺取物与实验完成后,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发言师生一起归纳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并理解虚像概念学生练习作图不论从何位置观察寻像,蜡烛B都好像与蜡烛A的像在同一位置上,二者完全重合,此时蜡烛B的位置才是蜡烛A像的位置。学生理解实验相关事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成像原理,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会确定像的位置四、平面镜的应用五、“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六、测评与小结平面镜等距离的点作为物的像;3.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故像用虚线表示;1.成像PPT展示平面镜成像图片2.改变光路PPT展示平面镜改变光路图片1.凸面镜的作用:对平行光具有发散作用2.凹面镜的作用:对平行光具有汇聚作用做数据记录表格背面的练习题讨论: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和回答问题。动手,练习思维发散,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触类旁通。利用图片拓展学生见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巩固练习,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设计评价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以及作图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本节课实验步骤繁琐,采用课件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