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结课论文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学生姓名陶敏学号7051212219所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食安班级16-2指导教师奚倩日期2015年4月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陶敏(生命科学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16-2班)摘要:本文探究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试剂、提取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葡萄籽的化学性质、原花青素的保健功效,主要包括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等。探究原花青素目前在食品、化妆品、食品营养强化剂中的应用。本文还对原花青素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预测。关键词:原花青素、提取方式、保健功能Thecurrentresearchstatusofgrapeseedprocyanidineextractstaomin(collegeoflifesciencefoodqualityandsafetyof16-2class)Abstract:thisarticleexplorestheextractionofgrapeseedgrapeseedprocyanidineextractsreagent,extractionandconcentration,extractiontime,extractiontemperature,andchemicalproperty,grapeseedprocyanidinshealthcareefficacy,mainlyincludingscavengingfreeradicals,anti-oxidation,anti-aging,preventdiseaseofheartheadblood-vessel,antitumor,etc.Exploreprocyanidinspresentapplicationinthefood,cosmetic,foodnutritionfortifier.Thispaperalsotothetrendofthedevelopmentofprocyanidinstomakecertainpredictions.Keywords:procyanidins,extractionmethod,thehealthcarefunction2前言:我国葡萄资源产量丰富,种植面积达828万亩,产量近843万吨,近年来用于制作葡萄酒及相关葡萄产品约80万吨,但葡萄酿酒产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渣,其中葡萄籽的年产量约为4万吨。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原花青素含量约为3.9%,原花青素可清除人体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抗衰老、保护心血管、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因此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1葡萄籽的化学成分葡萄籽中含有多酚类物质主要有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类,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是葡萄籽中主要的单聚体,也是原花青素寡聚体和多聚体的构成单位,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清除人体内有害的含氧自由基。葡萄籽中还含有丰富的油脂,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在58%~78%之间可预防动脉粥状硬化等疾病,葡萄籽中还含有少量的挥发性成分[1]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黄酮类的多酚化合物,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且没有任何的急、慢性毒素,不致癌、不致畸形,不引起突变和过敏。2原花青素的提取2.1原花青素的提取流程图2.2提取溶剂及浓度的选择分别称取两组去脂葡萄籽粉末2g各6份,第一组加入体积分数为45%、55%、65%、75%、85%、95%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加入量10mI,,第二组加入相同量、相同体积分数的丙酮溶液作为提取剂。两组均在45℃下提取15min,计算原花青素的提取率。考察不同浓度不同提取剂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原花青素峰面积),选择最佳提取溶剂以及浓度[5]。2.3提取温度的选择称取2g去脂葡萄籽粉末各6份,加入上述选择的最佳溶剂和浓度,提取提取提取时间15min,考察温度分别为30℃、35℃、40℃、45℃、50℃、55℃下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原花青素峰面积),选择最佳提取温度。2.4提取时间的选择称取2g去脂葡萄籽粉末各6份,加入上述选择的最佳溶剂和浓度,并在最佳温度下提取,考察时间分别为2min、6min、10min、14min、18min、22min下对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原花青素峰面积),选择最佳提取时间。3原花青素的保健功效3.1清除自由基经科学研究证明,现如今许多疾病都与活性氧自由基离不开关系,例如心脏病、癌症以及衰老,清除自由基是营养保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Provost等的研究发现这些多酚化合物清碎葡萄籽去油脂葡萄籽粉末提取原花青素提取溶剂及浓度的选择提取温度的选择提取时间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原花青素峰面积3除自由基的能力与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立体结构密切相关[6]。3.2抗氧化性、抗衰老人体内的多种生化反应产生的代谢产物是自由基,但在正常情况之下,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是动态平衡的,自由基的产生过多,或者清除过少都会导致人体内的自由基数量累计,自由基会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对人类机体造成伤害,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性,可以清除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机体的衰老是由于人体内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造成对人体生物膜的损伤,破坏或减少器官的组织细胞,从而引发机体衰老。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可以通过有效清除自由基,可以阻断弹性蛋白酶的产生并抑制活性,对抗皮肤衰老。3.3保护心血管有关实验证明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预防血管中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原花青素能够减少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磷酸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减少心肌梗死的而积,促进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对缺血再灌注心脏有保护作用[7]。有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可以抑制胶原酶、弹性酶等的活性,保持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大分子的完整性,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3.4抗肿瘤作用原花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例如乳腺癌、皮肤癌细胞等。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抗癌效果极好,通过抗氧化和清除自山基,减少细胞增殖,增加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有关的毒理学的实验数据显示原花青素是没有生殖毒性。尽管原花青素的生物药效率和新陈代谢数据很少,但研究表明原花青素是通过肠道吸收的。体内和体外肿瘤模型实验均证明原花青素对各种癌症都有重要的抑制作用[11]。3.5抗疲劳作用机体剧烈运动是对能量的需求增大,有氧代谢的不足,产生过多的乳酸,体内H+增大,引起体内pH降低,经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从而引起机体疲劳。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可以抗疲劳,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原花青素可以清除人体内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速率。4原花青素的应用原花青素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包括食品添加剂中天然作为抗氧化剂、保健食品和营养强化剂,以及作为食品防腐剂应用于一般饮料和食品,原花青素用于维生素类可防止Vb1,等光氧化变质,在Vb2溶液中防止光氧化分解效果显著;防止β一胡萝卜素光氧化分解效果显著。虽然原花青素在食品中有着极好的食用效果,但由于原花青素的特殊化学性质导致原花青素目前还没有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加入到普通大众的食物中。原花青素不仅仅在食品行业应用广泛,在化妆品行业也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原花青素的抗皱、美白、保湿和抗辐射功能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广阔。5结论原花青素在食品中应用不多,其中原花青素作为营养强化剂应用极少,并没有向全国范围内普及,其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率比较低,大多在20%到30%,以及国内原花青素产品提纯不够,提取率较低,产品在水或醇溶液中溶解性较差,抗氧化功效不够这些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资源丰富,应进一步发掘一些资源总量大、质量好以及提取方便的物种来生产原花青素。同时,应加强对原花青素提取、功效方面、以及原花青素在抗癌方面的研究,以及原花青素的提取浓度、提取溶剂、提取时间等都可作为科学的研究方向。原花青素如何合理的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加入到普通大众的食物中,以及提高原花青素产品的4质量,促进原花青素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都会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1]张王孝.葡萄籽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4,03:63-63[2]孙来华.葡萄籽功能成分及其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32卷,184-184[3]董鹏,王伟伟,王东双等.葡萄籽提取物中原花青素含量研究[J].2011,39(16):9829-9830[4]王淑杰,袁晓钢.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年,30卷,6期:9-11[5]郭燕,郭利,胡奇林.超声波法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1):133-141[6]魏彦锋,胡文效,渊辛华.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功能及其应用[[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3):64-65[7]国植,徐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植物药[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6.11(5):196-204[8]胥佳,魏嘉颐,李锦麟等.超微粉碎处理对葡萄籽中原花青素和脂肪酸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92-97[9]颜小梅,杨光,马媛等.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老年病的预防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35:339-343[10]张晶莹,胡文效,高德艳等.葡萄籽原花青素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3,06:18-20[11]张明,张相,罗书勤,张力平.天然抗氧化剂原花青素提取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4,22卷,12:5-11[12]张华,曾桥.原花青素功能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卷,9期:5349-5350[13]杨澄澄,王雪青,庞广昌.原花青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8,29:69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