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复习纲要(必修部分)一、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太阳诞生至今没有明显变化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当;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及漫长的大气演化液态水的存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及适宜的温度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分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①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明显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会明显增加;②耀斑爆发产生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中断;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向,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④太阳风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与大气相互碰撞,在高纬夜空形成极光现象。3、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①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它各点均约为15°/时;②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为零。①平均角速度约为1°/d;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②地球位于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③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圈层范围分层物质组成状态划分依据地壳地表至莫霍面(平均17KM)硅铝层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硅酸盐类矿物为主固态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硅镁层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上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为主固态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外核铁、镍为主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固态5、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岩浆岩:①侵入岩(如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质地坚硬致密;②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具有流纹和气孔。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往往存在古代生物化石。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麻岩)具有片理构造。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类型成因特点地表形态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背斜-岩层向上拱向斜-岩层向下弯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上下位移上升岩块(地垒)—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地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沟谷、瀑布、峡谷(V形谷),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冰川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冰碛地貌3、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后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以后,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被其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放出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进行补偿。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至南北纬20°之间大陆中西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南北20°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之间的大陆东岸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北纬35°至55°之间的大陆东岸形成机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来自陆地的低纬信风带控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终年炎热干燥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终年湿润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5.天气系统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天气特征过境前温暖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阴雨连绵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升高,天气转晴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6.水循环水循环类型水循环主要环节意义海陆间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①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不断更新;②联系海陆,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促进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不断雕塑地表形态。陆上内循环陆面蒸发、植物蒸腾、陆面降水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海上降水7.洋流(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③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②影响海洋生物;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基础因素显著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低纬和高纬的大陆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有规律的更替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水分中纬度的大陆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水热状况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河流较少、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往往规模较大,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如我国南方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道伸展,多呈带状。(2)山区(山地、丘陵或比较崎岖的高原):聚落往往规模较小,密度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分布于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多呈点状或带状。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区线路往往密度较大,一般呈网状,与山区相比线路比较平直。(2)山区(山地、丘陵或比较崎岖的高原):密度较小,线路往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翻山时往往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目的:减缓道路坡度,降低施工难度,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并保证通车后的平稳安全)。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波动性上升(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导致水、热资源的变化并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加剧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对农业生产领域影响显著;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疫病流行,危害人体健康。4.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类型形成原因危害台风广阔的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大气强烈吸收洋面热量而强烈上升,四周气流不断向中心辐合而成。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和经济财产带来危害。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属于冷锋过境强降温、大风、雪灾,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和通讯,损害房屋建筑。干旱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人畜饮水困难,影响作物生长、水力发电和城市供水,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及人类生存。洪涝①气候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水系水文:(支流多、汛期水量大、汇水①直接损失: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工农业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速度快);④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低);⑤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围湖造田);②间接损失: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紊乱。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工厂停工,交通和通讯设施受到破坏,农田受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财产损失以及自然资源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及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五、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对策国家类型主要人口增长模式问题表现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策发展中国家“高—低—高”模式大多数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及少年儿童比重过大的问题①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②增加就业困难;③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④妨碍人力资源形成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①社会经济负担重;②青壮年负担加重;③青壮年劳动力不足;④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⑤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适当鼓励生育;适度接纳外来移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呈点状或条状分布。有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低级住宅区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工业区: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不断向城市外围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①主要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②形成原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弱(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5、城市化(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的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政治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气候土地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交通通信婚姻家庭战争政策社会变革重的上升。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②绿化面积、耕地面积减少;③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④增加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措施:①加强规划与管理;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③加强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