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山瑶族乡简志区域概况虎形山瑶族乡地处隆回县西北,东南抵小沙江镇,南接麻塘山乡,西毗溆浦县葛竹坪镇、北斗溪乡和九溪江乡,北靠溆浦县沿溪乡,地域像一片枫叶,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总面积9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图为虎形山瑶族乡行政区划图)解放前,称瑶山十八峒。建国初,属邵阳县四区,1950年1月至1952年4月属隆回县三区司门前辖区。1952年4月至1956年5月,属隆回县四区小沙江地区。1956年9月,虎形山瑶族乡成立。1958年底虎形山公社并入小沙江公社。1962年虎形山瑶族乡划分为虎形山、茅坳公社。1982年茅坳人民公社改为茅坳瑶族人民公社,虎形山人民公社改为虎形山瑶族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虎形山瑶族乡、茅坳瑶族乡。1995年虎形山、茅坳两乡合并为虎形山瑶族乡,辖15个村。乡人民政府驻虎形山村,距县人民政府驻地98公里,全乡总面积93.3平方公里。辖崇木凼、富寨、虎形山、水洞坪、水栗凼、岩儿塘、白水洞、周朋、大托、铜钱坪、青山坳、茅坳、万贯冲、草原、四角田15个村,124个村民小组,255个大小院落。2014年末,全乡户籍人数15315人,4531户,其中汉族9312人,约占总人口的60%,瑶族6003人,约占总人口的40%,非农业人口255人,约占总人口的1.67%。该乡地处衡邵盆地向雪峰山地过渡地带,雪峰山脉东麓,地势高险,山丘起伏,平均海拔13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1℃,属典型的高寒边远山区。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度依海拔高度而异;年平均气温在11~14℃之间,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均气温下降0.5℃;一般年份2月下旬气温5~10℃,4~8月气温15~30℃,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17.2℃,≥10℃的年活动积温仅2961~4068℃,每100米年积温差80~200℃之间,年日照时数1084小时,无霜期仅202天,有“八月飞霜雪,六月盖棉被”的隆回“小西藏”之称;年降雨量达1650毫米,雨雾日多,雨雾日长达260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其中3~8月金银花生长盛期达85%以上。乡内主要河流是虎形山大峡谷,全程约17.8公里,起源于青山坳,经四角田、大托、周朋、白水洞四村地段,延伸至淑浦九溪江乡。源头四角田段风景秀丽,河水清悠,一眼见底,流水环绕山谷形成无数个S型。峡谷两岸全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流水形成了连接的瀑布群体,其中高15米以上的瀑布60余处,深潭80余个。全乡总耕地面积2.69万亩,其中水田2.09万亩、旱土0.59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红薯、玉米、土豆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金银花、茶叶等,水果主要有雪莲果、猕猴桃等,蔬菜主要有高山白菜、萝卜以及多种瓜类和豆类,有林业用地10.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植被繁多,种类齐全,杉、松、楠竹为境内主要树种,各种阔叶林间接分布。较好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野生畜类主要有野猪、野羊、兔、狸、獾等,禽类主要有野鸡、斑鸠、金鸡及许多种鸟雀(包括候鸟),爬行类主要有蛇、龟、蜥蜴等,家禽家兽品种繁多,有猪、黄牛、羊、兔、狗、鸡、鸭、鹅等,还有人工养殖的鸽子、鹌鹑、野鸡及野生畜类。在养殖业中尤以养本地土猪著名,是境内农民零用钱的来源,土猪年出栏1万余头。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等。经济发展全乡经济稳步发展,稳中提升。解放前,境内的经济命脉控制在封建地主手中,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落后,加上兵祸匪患和自然灾害,经济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1951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分得了生产生活资料。土改后,虎形山开展农业、手工业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1958年开始,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主要生产资料全部归公社、生产队所有,收缴私人锅灶,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按月发工资”。1958年9月,成立虎形山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将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称“四固定”),取消公共食堂,恢复、修改劳动定额管理,重划社员自留地,农村经济逐步恢复。1966~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粮食产量逐步上升。1982年,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基础,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户,包产到户,分户经营,除完成国家任务和集体提留,其他归承包户所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发展金银花加工厂、茶叶厂、采石场等企业十余家。2014年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该乡有个体工商户由从无到有,发展到60余个,从业人员500余人,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近2亿元。境内的草原水库、邵阳坪水库干渠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设施逐步竣工,金银花基地逐渐扩大规模。2014年金银花、高山生态蔬菜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年产金银花近千吨,年产高山生态蔬菜愈五千吨,依托花瑶—虎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境内蓬勃发展的多家农家乐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农业总产值6209万元,财税收入达220万元(其中国税50万元,地税170万元)。种植业。乡内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红薯、土豆、花生、豆类、玉米、油菜等作物,后发展和引进金银花、猕猴桃、雪莲果种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农民种水稻,以双季稻为主,间植中稻,虎形山由于气候原因,只能种植本地中稻。20世纪90年代引进杂交水稻。旱地一般种植高山蔬菜、红薯、花生、大豆、辣椒等经济作物。1966年以前水稻以高杆品种为主,一般亩产在160公斤左右。1966年起,大面积推广矮秆水稻,1968年境内水稻基本实现矮杆化。90年代起,推广杂交水稻。水稻的高杆改矮杆产量倍增,本地水稻改杂交稻产量又增添一倍,杂交稻平均400公斤/亩,实现了亩产稻谷跨“双纲”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起,积极发展金银花种植,21世纪初发展大规模种植,与周边小沙江镇、麻塘山乡等乡镇发展为“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规模,农民得到切实的种植利益。一批金银花种植基地、加工厂相继成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茅坳茶厂和周朋茶厂利用优异的自然环境,生产的有“瑶山云雾茶”之称的茅坳银毫、银针、银球、银棒等名茶分别获省“湘茶杯”金奖和银奖。“虎久绿茶”、“虎久毛尖”等茶叶也是享誉盛名。养殖业。乡内养殖业以土猪、牛、羊、家禽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私养,扶持养殖专业户,畜牧养殖逐步形成规模。1986年隆回县被定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虎形山瑶族乡饲养本地土猪的热情空前猛增,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饲养本地土猪,饲养的本地土猪,以肉质鲜美松嫩、口感上佳为特点在县内非常著名,成为走亲送友、熏制腊肉的佳品。2014年出栏土猪1万余头、出售和自宰牛500头、羊1000只。林业。境内树种有50科435种,其中乔木21种,灌木400余种,以杉、松、楠竹等用材林为主,果树等经济林次之。乡内古树林立,胸径80厘米以上或100年以上的古(大)树共存500余株,崇木凼村古树林里还有树龄达1000年以上的“树王”。林地面积10.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其中用材林面积为7万亩,楠竹林面积1.5万亩,经济林以果木林、油料林为主,面积为7000亩。1953年至1957年,全乡累计造林7500余亩。1964年至1978年全乡绝大多数大队建立林场(有的称经济场),大队将大面积的造林任务分配到各生产队管理。大跃进运动中,大量采伐用于、修建公共食堂、烧木炭炼钢铁、竹木加工,森林资源枯竭。1981年山林定权发证后,明确山林权属,建立护林制度,农户自主经营,1985年境内开始实行限额采伐制度。2009年虎形山-花瑶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施退耕还林,采取严格全面的限额采伐树木制度。2010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重新勘界、定界,落实山权,换发山林权属所有证。至2014年乡内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000余亩。工业企业。1958年成立铁工联社,为社(乡)办企业雏形。1960年改为区办集体企业,吃集体粮,因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20世纪60年代末相继解散。1970年成立企业办,管理全社社队企业,有茅坳、虎形山2处公社企业办,大队企业办8个,出现了洪口茶厂、洪口铁厂、苹果园、药材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小手工业者活跃起来,纷纷重操旧业,有的还自发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家具厂、建筑工程队等。虎形山瑶族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白水洞一、二、三级电站、铜钱坪电站、虎形山加油站、高山生态蔬菜种植公司、冷库、海雅达采石场等十余家企业,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00万元,虎形山高山生态蔬菜产销两旺,产品远销长沙、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商业贸易。50年代初期人民政府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政策,境内个体商贩经营粮食,食油,食盐,布匹,百货,日用杂品和土特产等商品,仅有店铺7家。1956年,成立虎形山供销社,以供销社购销为主的商贸活动。1981年后个体私营商业发展,供销社购销萎缩,供销社于20世纪90年代末解体,个体私营商贸成为集市贸易主流,货源品种增多。目前,乡内有虎形山一个集市。商业门面26个,移动摊位82个,年成交额500万元以上,主要经营有服装、布匹、小百五金、食品、药材、肉类、水产、瓜果蔬菜等。至2014年,虎形山集市农贸市场新建已完成规划,即将开工建设。旅游开发。虎形山瑶族乡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瑶族分支——花瑶的聚居地,有“花瑶之乡”的美称。境内旅游、林木、中药材、花岗岩等资源丰富,特别是民俗和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奇特婚葬俗、传统民族节日讨念拜、讨僚皈、全木民舍建筑、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瑶语、“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等独特民俗;有大片奇山异石、参天古木、幽深险峻的峡谷飞瀑、大地艺术的花瑶梯田,三万亩金银花海、绿野仙踪的茫茫竹海等秀丽自然风光。2006年花瑶景区获评省级风景名胜区,入选“新潇湘八景”,2009年虎形山-花瑶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乡村”示范点,2014年被评为国家生态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崇木凼村2005年被省民委列入“少数民族文化联系点”,2009年确定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传统村落,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省首批特色旅游文化名村,2014年被评为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2014年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中位居第一。花瑶被省旅游局列入黄金周精品旅游线路,崇木凼村也曾是现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的联系点。目前该乡拥有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传统节日“讨僚皈”和花瑶婚俗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山歌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乡镇之一。基础设施水利。解放前水利设施很少,大旱大涝现象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20世纪50年代主要修建山塘和小型水库,60年代主要修建河坝提水轮泵和机灌,80年代以后着重进行配套改造,维修山塘水库,引水渠道的标准化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50多年来,全乡共投资8500万元,投工5000万个,先后于1967—1971年建成邵阳坪水库、于1995—2004年建成草原水库等小二型水库2座,大小山塘115口,主渠道48条共182公里,全乡蓄引提总水量15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在境内开展综合治理,排除地下水,改造低产田,并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小水电站12处,装机25台4000千瓦,使全乡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00余亩。自来水饮水工程迅速,目前全乡有虎形山、崇木凼、四角田、白水洞等10余个村自来水到户。水利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保障。公路、电力、邮电。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1966年,小沙江镇至草原村公路通车。1974年,虎形山至水洞坪、铜钱坪、水栗凼、草原至岩儿塘公路通车,贯穿全乡东西。2012年,硬化大托至岩儿塘公路,实现“最后一公里”公路硬化。东有虎形山至小沙江接S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