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知识点拨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这种现象,在白话文中常见,在文言文中尤为普遍。如下面各句中的“一”字就因在不同的语境中而使得一项也各不相同。一.人、一.桌、一.抚尺而已(《口技》):数目吏呼一.何怒(《石壕吏》):(多么)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满、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掌握一词多义要不断积累和整理。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随意拿这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释义,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做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掌握一词多义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爪牙——本义是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爪子和牙齿,《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的“爪牙”就是本义。后来,有些诗文中用它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取爪牙能有力的护卫躯体之意),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同样比喻用得久了,多了,就获得了新的词义,再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爪牙”当时是褒义,现在转化为贬义了。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二、词类活用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脚踢。用在代词“之”前。)(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用在否定副词“弗”后)(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用在能愿动词“能”后(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很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狼》)“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人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名词作状语,译为“用箕畚”,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作状语,译为“当面”,表示处所、趋向。(4)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照法”,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5)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隆中对》)“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向南”,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时间名词做状语,译为“每天”。(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伏”,动词作名词,译为“埋伏的部队,伏兵”。(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作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3)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动词作名词,译为“射箭的技术”。(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用在动词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译为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2)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难”用在数词后,活用为名词,译为“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固”用在“之”后,活用为名词,译为“险固的地方”。(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贤”用在“其”后,活用为名词,译为“贤能”。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威慑、威震”。(四)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十步”,活用为动词,译为走十步。(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使……忿。(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飞:使……飞,走:使……走。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苦。(2)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2)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将:让……为将。(六)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的形式对译。(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认为……美。(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智:认为……智。(3)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以……为异。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把……当作利迁移训练一、解释下列多义实词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帝感其诚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会天大雨,道不通策之不以其道伐无道,诛暴秦得道者多助不足为外人道也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二、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与“鞭数十,驱之别院”中“鞭”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其一犬.坐于前。(《狼》)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B、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C、如鸣配环,心乐.之。(《小石潭记》)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C、北山愚公,面.山而居。(《愚公移山》)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A、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C、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1、鄙2、鄙3、诚4、道5、顾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D、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6、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B、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D、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7、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与其他三句的一项:()A、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B、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C、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D、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小题。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C.趋焚之趋:追逐D.长必好之好:喜欢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4.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译文:(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