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第1页正确使用词语专题教案(三)教学内容:高考对虚词的考查,近义虚词辨析常见问题教学重难点:虚词在运用中注意的三个问题:1,易用错的虚词;2,关联词语的使用;3,搭配问题、位置问题教学方法:总结法课时安排:1课时考纲要求:正确使用虚词是正确使用词语的一部分,虽说它不像同义词和成语那样年年考,但也属经常考的内容。1996年“况且、何况、而且”的区别填选,1997年“反而、无论、未尝、对”在句子中的使用正误的辨别,1998年的“不止、不只”,“虽然、尽管,而、可是、相反,却、即使、也、但”的填选,1999年“再、尽管、得以、进而”在句子中的使用,2000年“的”字的使用等,都充分说明了虚词在考试中的地位。2001年全国考题没有直接设题,这如同1995年一样,不足为怪。在《高考说明》未把它划出考试范围之前,它就仍然属于考查的重点。从语言的表达这个角度来说,虚词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效果。考题展示:【例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2年高考第5题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而其他几个选项都不大恰当。这道题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较简单的,因为考生只需要凭借现代汉语的语感,就应该可以做出正确判断,一般不会选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道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在于试题中给出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这三组副词,意思确实都非常接近,实际上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彼此都可以换用,而且很多词典的释义对二者也都不加区别。但必须明确这样一点:语言中除开少量的绝对同义词(即等义词)外,实际上所有近义词和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必然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有所区别,以前试题中出现过的大量实词(如动词、形容词等)的情况是这样,副词的情况也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试题中给出的三组同义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还是可以给出严格的解释的。“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第2页使用,例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一再失败”就不能说成“再三失败”。这种区别中有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上例。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试题中的第①句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某种行为动作,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陈述,所以这一句中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一再”和“再三”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稍微”和“多少”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差不多,即都表示“数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说“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点”。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②句,只能说“你比他只是稍微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不能说“你比他只是多少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哪个副词的限制条件还是清楚的:即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就不能。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只能用“稍微”。不能用“多少”的原因。“稍微”和“多少”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常常”和“往往”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也都差不多,比如说“往往,表示时常发生、经常发生”,甚至说“往往”的意思就是“常常”。二者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吃饭后,他常常/往往到湖边散步”。但这两个副词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试题中的第③句,只能说“这几天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就不能用“往往”。这里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条件下才经常发生的动作”,而“常常”不受限制;二是“往往”在使用时“必须是带有某种规律性的动作”,而“常常”不受这种限制。换句话说,“常常”的准确释义是“强调事情或行为动作发生的经常性和频繁性”,而“往往”的准确释义是“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试题中的第③句的行为动作。既没有“一定的条件”,也并不“带有某种规律性”,所以只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常常”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区别。这里不赘述。【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高考题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讲故事或作报告,一—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子,应像一篇文章。A.虽然而却即使也B.尽管可是而虽然但C.尽管而却虽然但D.虽然相反可即使也【解析】A文段的第一句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它们之间应是一个倒装的转新关系。第二个句子共由四个分句构成,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应是因果关系,第二层,前两个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后两个分句是假设关系。而“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的,“即使……也……”是表假设关系的,故后两个分向的关联词语应选“即使……也……”这一对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自然可以排除B和C两项。在A、D两项中。主要区别是应填入两句话之间的词不同。“而”是连词,可表转折;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第3页“相反”是形容词,用在句首作插入语。也可表转折,但“相反”一词的后面须用逗号跟后面的语句隔开。所以是A正确。【例3】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2000年全国高考2题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B“的”字是一个虚词,在语句中起辅助作用,所以叫助词。在这四句话中,必须用的标准是阅读理解时不影响本义,如果去掉“的”,原来的意思表达不出来,就不能删去。②④句必须加“的”。第②句推断出来的结果是“存在”这一现象,如果去掉“的”字,“它们存在”就成了主谓短语作主语,而不是指一种现象了。④句如果去掉“的”字,表达的意思也不全面。①句和③句去掉“的”字,本句的意思不变。【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2题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C.再就业土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解析】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此题选自1989年的现代文阅读,原句是:强调新诗人所表达的国家观念尽管包括却“超越了社稷和民族”,而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试题稍加整理。变成了“尽管……但”。A项不应用“再”,因为“然后”已介绍了。过渡到了“看了一阵”。用“再”一般表示又一次,动作相连才行。c项中的“得以”是“可以”“能够”之意,与前面的“不能”中“能”重复。D项中“进而”是“继续往前、进一步”的意思。文字中不能表示出“进一步”的意思。只是对前面两者的总结。高考范围总结: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关联词语、介词和副词方面。1.根据语境选用近义虚词或关联词虚词尽管意义较虚,但使用起来却大有讲究。副词、介词、助词、连词中存在着大量意义和用法很接近的词,使得我们的语言显得十分完美。2.辨别句子中所用词是否恰当或该不该用某一虚词平常说话或写文章可能都不大注意一些虚词的用法。但一旦用错,对于有一定语言表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第4页达能力的人来说就能觉察出来。复习要点:一、近义虚词辨析常见问题虚词在运用中要重点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几个易用错的虚词,如“对”和“对于”,“和”与“或”等;二是关联词语的使用,如“只要”和“只有”,“尽管”和“不管”等。三是搭配问题、位置问题等。关联词语是用来连接句子和短语的,理清前后文的关系就至关紧要了。在运用时最主要的是判断句子内部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句群的整体把握。介词的运用最主要的是判断介词之间的不同点以及介词本身的多种用法。如“关于”和“对于”的区别,“和”作为介词和连词的不同点。二、易混虚词介绍。(一)介词和连词有些词可以作介词,也可以做连词,比如“和”、“跟”、“同”、“与”等,怎样断定它们的词性呢?可以用两种方法:1.交换位置法。介词两边的词语位置不能互换,换了意思就变了;连词两边的词语位置可以换,换后意思不变。如:我跟他学外语≠他跟我学外语。(介词)我跟他是好朋友=他跟我是好朋友(连词)2.前加因素法。介词前面可以加别的词语,连词前不能加别的词语。如:我曾经和他去过一次。(介词)我和他都去过一次。(连词)我多次与他打交道。(介词)《红楼梦》与《水浒传》都借来了。(连词)(二)连词和副词连词与一些副词都有关联作用,但不能因为有些副词能起关联作用就误认为是连词。怎样区别连词与副词呢?1.位置移动法。连词位置是不固定的,而副词的位置是固定的:连词可在句前也可在句中;而副词起关联作用时只能在主语后,谓语前。如:如果你去,我就去。“如果”是连词,“就”是副词。移动一下位置试试:你如果去(√)就我去(×)可以看出,“如果”可以移动,是连词;而“就”不能移动,是副词。2.省略法。连词可以省略,表关联的副词不能省略。如:你去,我就去(√)省略连词仍表假设关系。如果你去,我去(×)省略副词就不表示假设关系了。(三)动词和介词动词和介词都带有宾语,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一些词如“在”、“到”、“给”、“跟”、“比”等常常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是一种。怎样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某词是动词还是介词呢?可用以下两种方法:1.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而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构成介宾短语之后作谓语的新沂一中高复班语文教案第5页连带成分。比如A.在真理在人民一边(“在”是动词单独作谓语)B.在在黑板上写字(“在”是介词,与“黑板上”构成介宾短语作“写”的状语)2.动词可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例如①到A.到北京了。可以写成:到了北京了。(动词)B.到北京去。不可以写成:到了北京去。(介词)②跟A.你跟我走。可写成“你跟着我走”。(动词)B.你跟谁说话?不能写成“你跟着谁说话”(介词)3.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重叠。例如比A.‘咱俩比速度。可写成“咱俩比比速度”(动词)B.我比你高。不能写成“我比比你高”(介词)(四)“对”和“对于”“对”和“对于”都是表示对象的介词,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错,怎样区别并正确使用“对”和“对于”呢?一般地说,凡是可以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是有的用“对”的地方不能用“对于”。大致在如下两方面是这样:1.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如:他对我很热情。(√)他对于我很热情。(×)对党忠诚老实。(√)对于党忠诚老实。(×)2.相当于“跟”、‘‘朝”、“向”的意思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如:我对他说过了。(√)我对于他说过了。(×)他对我笑了笑。(√)他对予我笑了笑。(×)不对困难低头。(√)不对于困难低头。(×)(五)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