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是建筑语言的材料、句子的基本构造单位。在语言的学习中,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无论是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词汇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可以说,词汇水平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水平。汉语近义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现象就得到了学者的关注。1952年,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从意义角度对同义词进行了初步定义,认为“看上去差不多的词”为同义词。学界也一直沿用“同义词”这一名称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研究。比如:刘冠群(1957)《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石安石(1961)《关于词义概念》,周荐(1991)《同义词语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不仅从意义角度出发,还结合了词的形式、词性、可替换性等角度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定义与研究。使研究角度更为细化。比如:周祖谟(1962)把同义词分为“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与“意义稍有差别的词”两类,认为意义相同不再是划分同义词的唯一标准。王理嘉、侯学超(1963)在《怎样确定同义词》一文中指出了“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认为“可替换性”是区分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标准。但这种判断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与角度的不同,使得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概念的不明确,不仅不利于研究范围的确定,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虽然“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一直不清晰,但是对这类词的研究却逐渐细致深入,角度也越来越广泛。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很多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与近义词进行了研究。比如杨寄洲(2004)通过对1700对词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提出了课堂上对近义词进行辨析的几种方法。敖桂华(2008)首先分析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现状,指出了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辨析语义”与“深入语境”两个大方面提出了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教学策略。刘缙(1997)提出了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范围相比本体研究要更宽泛,教学中不局限于近义词的辨析;探讨了帮助留学生区分近义词、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还有学者结合HSK(汉语水平考试)对某一类词中的近义词进行研究。比如:程娟、徐晓华(2004)对HSK中单双音同义动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单双音同义动词进行了分类与界定,找出主要差异,为教学提供了辨析角度与方法。综上所述,无论是针对汉语本体还是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近义词进行了深入与细致的研究,但少有从偏误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词汇中的近义词辨析给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近义词学习中出现偏误的频率非常高。因此,如何从偏误入手,找出留学生常见的偏误类型,并加以分析与研究,可以对近义词的辨析与教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近义词的辨析与教学更有针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然后从留学生近义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实例出发,归纳出偏误的三种类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对策。郭志良(1988)提出“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不仅大于同义词典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也大于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4]从此以后,大部分的对外汉语研究成果都将辨析对像改为近义词。刘绪(1997)提出“与同义词相比较`近义'只要脱离了`同义'的框限,就是⑴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四月第三版:138。?毛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7。?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8(01):28。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8(01);24o个宽泛模糊的概念。”⑴只要在词义上差不多的、有关系的都可以宽泛的称作近义词。基于以上研究理论,张博(2007)提出“`近义词'已不再隶属于`同义词、词语辨析的范围由同义词扩大到广义的近义词。”[2]在对外汉语界,很多学者都对同义词、近义词做了研究。刘绪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范围要适当宽泛一些。扩大近义词教学的范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是汉语非母语的学生掌握汉语的需要。分清什会是近义词,关键在于寻找词义之间的相同或相近处。同时,要注意相同词素的误导、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在近义词辨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1)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2)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留学生参与到辨析中来,启发他们自己分辨出近义词的异同点。(3)自编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把近义词辩析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3]台湾学者吴欣达曾“以中央研究院词库小组所完成的研究院语料库(SinicaCorpus)为语料,分析悬、挂、吊这一组近义词,藉由观察这三个词个别的出现分布与句法表现,抽离出区隔这三个动词的关键语意成分。发现事件焦点(eventfocus)在这一组动词的区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明在事件结构的分析上,事件焦点这个概念,在区分动词语意时,有一定的重要性。”⑷敖桂华(2008)分析了近义词的研究现状,并在宏观上提出一些近义词辨析途径和方法。主张“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正确的教学对策应是:找准`切入点',就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对症'辨析。”并在文章中强调无论是近义词搭配网络的建立还是辨析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都要注意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力求简单易懂,切忌一气呵成、全盘托出的教学方法。部雪的《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2005)、张丽娟,李芳芳的(20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方清明的(2008)《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以及何晓静的(2009)《从“主观性”看对外汉语中几组近义词的辨析》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方⑴刘绪.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19。?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滑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世界汉语教学[J].2007(03):99。[3]刘绪.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18?22。吴欣达.从悬、挂、吊看现代汉语近义词的区辨[J].中文信息学报.2003(01):32?[5]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03):106。面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工具书在对外汉语近义词与反义词研究中,以杨寄洲先生的研究最受关注,他与贾永芬共同编写的《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凭借几十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根据外国人和海外华侨人华侨学习汉语的实际需要,对汉语中常用的1700多组近义和反义词,从语用诸方面进行了有限的而不是穷尽性的分析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工具书中占有一个很高的地位。他(2004)的辨析思路是结合比较一对同义或近义的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的主要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词义,掌握用法。邹雪(2005)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进行辨析的词有三类: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词形语音相近的词、以及存在词义义项干扰的词,对后两种词,在教学中明确词义就行了;对于第一种,即同义词和近义词,则要作具体分析。她主张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划分为不同的概念,然后根据不同词性的词具有的特点进行词义辨析。邹雪非常详尽地总结了前人的学术成果,略有遗憾的是词义辨析上没有提出清晰的方法。孟祥英(1997)和胡亮节(2006)都结合教学实践积累,对教学中出现的近义词差异进行了分类,在方法上,孟祥英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一是以词为单位,对一组近义词进行整体辨析,二是对词的义项进行分析,把辨析重点放在有同义关系的义项上。胡亮节认为辨析时应注意三个方面:(1)在讲解词语的词汇意义时着重对语素义进行辨析;(2)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搭配特点;(3)讲解词语的色彩意义时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其中第三点对文化层面的注意是很大的进展,这是直接从对外汉语角度出发得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方艳(2008)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对比基本义、对比感情意义、对比语体意义三个方面入手,这与传统的汉语本体研究符合,但因近义词辨析并非其讨论的主要内容,故并未深入。0.2.2局部性研究由于近义词问题牵涉的范围非常广博,从语义学、语法学、心理认知学、中介语理论或者从跨文化角度按不同国家考察等等,都有其研究价值。故针对近义词的局部性研究也不少见,多集中于按词类与国别分类研究中:张妍(2006)从中介语角度对欧美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动词近义词偏误进行分析,指出动词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知识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尤其是在母语与目的语对应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对目标词较难掌握。因此,应该加强语言对比的研究,利用对比减少偏误的出现;卿雪华(2004)通过在泰国教学期间积累的丰富材料,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研究,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解决方法;王顺洪(2008)对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各方面的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其中提到日本学生对汉语近义词掌握问题上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语词与汉语词的义项缺位,也涉及到了语言对比问题;吴颖(2009)对形容词性近义词偏误的研究从句法功能、认知模式上的差异入手,也颇具启发性。学者们对近义词的研究都各具特色,尤其在辨析方法上各具千秋,体现了词汇教学的活跃性与多样性。本论文正是在这些研究者们辛勤劳动得出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对近义词辨析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试图充分利用反义词与义素分析法的独特优势,希望能够在词汇教学方面做出一点新的贡献,在论述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文献回顾也将有所介绍。例句(2)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而且还要增加生产。(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8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全面达到了预定的标准。(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4)价格降低导致需求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导致需求减少。(王还《汉语近义词典》)(5)中国主张,有关国家应增加导弹防御的透明度,以利于增信释疑。(王还《汉语近义词典》)(6)(7)在过去,增加机器人可以减少工人,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8)(10)(11)这个月增长的幅度不大。(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12)这学期学校增加的人数比上个学期的总人数还要多。(王国璋《常用词用法释义》)(13)(16)(1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增添”在句中还是常做谓语,一般要带宾语。2.1.3是否能与副词组合“增长”、“增加”和“增添”这一组词不属于自主动词,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一组词前面是不允许加否定副词,但是能否加形容词性的副词进行修饰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看看以下几个例子:(30)(31)第二,世界人口每年成倍{CC2倍}增加{CC2加}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2)(3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疾病也不断增加。(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4)作为一位教育者,应[B因]有[BC]前者种树[F樹],百年树人的心志,人才成倍增长{CC倍倍而增},国家才能康福平安。(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35)(36)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例(30)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日益”的修饰来表达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的意思;例(31)中“增加”受“成倍”修饰来表达增长速度极快;例(32)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明显”的修饰,表达这种“增长”是清楚地显露出来的,容易让人看出或察觉到的;例(33)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不断”的修饰,表达“增长”是保持或继续,常以没有停顿、没有终止和不间断的方式;例(34)和例(35)中分别由“成倍”和“日益”来修饰“增长”与例(31)和例(30)中修饰所想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例(35)中由“快速”来修饰“增加”。以上例句当中,词语“增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