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句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而1.君将哀而生之乎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7.而母立于兹。8。则知明而行无过已.何⑴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⑵如太行、王屋何?⑶豫州今欲何至?⑷吏呼一何怒⑸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⑹徐公何能及君也?乃⑴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⑵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⑴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⑶其人视端容寂。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⑸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9)吾其还也若⑴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更若役,何富贵也。所⑴持童抵主人所。⑵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为⑴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⑷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⑸孰为汝多知乎!⑹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7)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焉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⑵且焉置土石?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⑷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5)遂使皇武子辞焉(6)永州之人争奔走焉(7)惧有伏焉也(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2)余闻之也久。(3)是说也,人常疑之。(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5)苟政猛于虎也!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3.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4.以钱覆其口。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6、以我酌油知之。7、策之不以其道。8、固以怪之矣。9、以八月十三斩于市。10.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11.以塞忠谏之路也12.而吾以捕蛇独存13.河曲智叟无以应1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⑴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⑶如欲之南海,何如?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⑸何陋之有?⑹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⑺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者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且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示赵弱且怯也。5.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于(1)受任于败军之际(2)还于旧都(3)业精于勤荒于嬉(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未尝不痛惜于桓灵也(6)苛政猛于虎也(7)则人之食于虎(8)乍出于匣也(9)赵尝五战于秦因(1)高祖因之成帝业(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4)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6)相如因持璧却立文言句式2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这个不太考)、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一、判断句,翻译时中间加“是”(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主语的省略必须是承前省略翻译会出错,即中途换了主语却没有显示才算。也就是说省略不一定是省略句式,非加不可的成分才是省略句式。主要省略的是宾语和介词。(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倒装句式:要了解语法知识,会划分句子成分。主语+壮语+谓语+(定语)+(宾语)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一、主谓倒置。这个一般不考。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3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三、状语后置标志是句末的“于”“以”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4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