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试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专业班级:xxxxxxx指导老师:xxxxxx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有相似的方面,但更多的是自己特殊的一面。综合分析,得出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1亿,2014年达到2.03亿,2026年达到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老龄化标准,我国老年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人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3.01倍。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统计资料,我国总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0.67%,其中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4%,我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4倍、4.03倍、6.52倍、9.34倍和22.68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预计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瑞士用了50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将用27年时间,完全可以说我国老龄化进程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快的。2.国家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和人口大国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先有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然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比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11335美元、38555美元。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老龄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3.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阶梯性上升。从人口区域分布来看,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种,浙江、北京、天津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种,山东、辽宁、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种,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人口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分析,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镇,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4.老龄化人口发展中高龄化速度加快。通常认为,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70岁~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60岁~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社会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中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2000年达1201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6%。据推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由此可见,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人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大幅增加,多数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人口群体,他们需要方方面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经济上、精神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通常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用工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及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早已发生劳动力短缺问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大量依赖外籍工人的移入来补齐,从而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十分丰富,一段时期内,当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用工不足的挑战,这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我国产品的出口优势很大程度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果我国失去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国外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劳动产品的需求会转移到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必然会减少中国的出口需求和引进外资。(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一般有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或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许多,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认为,优良的人口素质、适度的人口数量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过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据有:(1)人口老龄化会造成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精力或体力下降,劳动能力衰退,反应速度慢,不应该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2)与年轻劳动力相比,高龄人口因身体衰老经常生病,医疗费用大幅增加,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技术进步和扩大投资;(3)劳动人口高龄后,创新力、记忆力、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4)科学技术发展表明,人类社会的许多发明创造大多是在中青年时期创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所以青年人才的成长对科技创新具有较大意义。当然,某些人并不认同此观点,因为在科技创新方面,一些人大器晚成。(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年人大多有医疗保障金、退休养老金,所以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子女、老伴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家庭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日常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万,1989年增加到2205万,十年增加了2.7倍,各种费用相应由32.5亿元增加到382.6亿元,增长10.8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预计:2050年,我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高达18万亿人民币,是1993年的二十多倍。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也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加之工作压力大,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以尽孝,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多元化养老。(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口结构的变动要求产业结构也要随之变动,以保持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同时还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与之相适应。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所居住的区域和长期从事的劳动业已形成习惯,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感,通常不愿搬迁到其它地方居住及改变自己的工种,劳动力从旧的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转移必然受到限制,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年轻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只能对中年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教育,但是其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慢,培训费用高,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必将产生结构性失业。2.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与应用,发展趋势是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但是农村老年人口文化素质低,科学种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和接受适应能力较弱,农村人口老龄化必然阻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五)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处于人口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储蓄倾向必然不同,因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引起社会消费、储蓄比例的变动,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通常认为,社会中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会减少储蓄,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老年人的储蓄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储蓄率不断降低。因而从平均储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会大大降低总的储蓄水平,且会抑制储蓄率的提高。储蓄是投资和资本积累的源泉,投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储蓄的减小会导致投资的减小。一般认为国家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老年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和积累基金的减小,国家会拿出大量资金改善老年福利设施,支付大量医疗保障金、退休金,其势必影响投资规模,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利。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对策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我们应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迎接挑战,尤其是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一)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古今中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适度的人口数量、结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目前中国的人口情况是既要控制人口数量,又要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提高过快。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人口问题在时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作用的强度具有乘数效应,当我们明显感到人口问题存在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目前,我国国家级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正在进行,它所制定的人口发展战略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战略研究认为,采取合适的时间,逐步放宽人口生育政策,既可以减轻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未富先老,又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出生婴儿男女性别严重失衡的社会问题。(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符合中国的国情,原因有两方面:(1)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为我国法律所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子女,家庭成员应关心和照顾老人;(2)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传统做法。绝大部分人认为家庭养老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责任和义务,家庭养老也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使家庭结构和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不能独自承担起老人养老的职能,许多的家庭养老功能将被社会化养老服务所取代,如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养老服务,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内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老人自己出钱、政府加以资助,由社区派人提供养老服务,既解决了老人的照顾问题,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比如以房养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