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①。由此可见,在中央衰微时,中国先天的地理分割性对于军阀割据的形成有一种无形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着割据势力。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中国的经济形式仍然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一定的区域内,传统的自然经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无需与外界进行过多的资源交换。而且由于这种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使得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于外来事物比较排斥,这种经济性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近代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地方情感”对于军阀政权的形成以及巩固都有着影响。这时期的地方性军阀,多为当地或者本省的人,例如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熊克武都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军阀割据势力。而在统治期间,这些军阀都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扩招地方兵,同时发展经济,壮大割据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军阀割据的形成创造了经济基础,使得割据的地方势力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自给。三、中国传统的政治关系纽带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关系的维系纽带包含多种,但是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师生情谊、以及私人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维系因素。血缘关系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亲密的关系。在近代军阀的形成过程中,血缘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民国军阀中著名的张作霖建立的军阀组织便是以张氏家族为核心的。在最初治理东北时,张作霖便让儿子担任其军队中的军官,而在建立军阀势力之时,军队已经掌握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张氏家族中,而正是依靠这种血缘关系纽带,张氏家族统治东北长达三十几年。同样兴起的军阀还有冯玉祥,早在年轻之时,他便得到了陆建章的赏识,陆建章并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个了冯玉祥,以后的发展证明,这种早年建立的姻亲关系对于冯玉祥的兴起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有感情的家庭成员直接进入政治领域时,家庭的和政治的权威就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政治大动荡的年代里,这是派系内部最利于政治统一的固导”①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59页②同时也是派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地域认同感对于军阀的形成也产生着影响。在中国,由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在一定的地区就会形成本身独特的乡域情感,这种乡域情感构成了地方政权的文化纽带,成为地域认同感的基础。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许多军官以及时并不愿意离开语言和观念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所组成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其思想中也具有强烈的地域认同感,而这种情况恰好被地方的军事首领所利用,成为他们割据的重要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招收士兵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也注重从与自己有地域关系的人中挑选。当地方性的地域情感被军阀利用时,军事割据的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师生关系与私人关系对于保障军阀割据下军队的忠诚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是建立割据势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些军阀在穿件军队之初便注重培养、提拔自己认为可用的人才,建立师生关系。这些军官对于军阀产生了忠诚关系,层层的忠诚关系对于建立牢固的军事集团极为有利,而牢固的军事集团则是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牢固的军事基础。四、武人文化由宋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人在政权中占据的是伦理基础,而政权的建立以及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武人来维持,武人同样在国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辛亥革命也是在各地方军事政权的起义下才在全国取得成功,而且这些军人在地方政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辛亥革命本身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却为军队干政提供了合法化的榜样”③,推动了政治军事化,而之后的护国运动则让各省的军事强人趁机取得了政权的主导性,政治军事化也演变成为了军事政治化,最终形成了军阀割据状况的形成。在武人文化的影响下,地方军事集团参与革命并在革命中壮大个人势力,最终形成了地方性割据势力。第二: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一、民族危机下的军事政治与革命运动清末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清政府被迫进行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阶段就是②(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严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③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79页。军事改革,而与此同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方军事政治势力集团逐渐崛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建立了地方性军事集团,这些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私人军队,他们对于军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而这支军队的存在使得他们能够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同此一样,袁世凯也是依靠新军取得了清朝的政权,并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在袁世凯时期,军阀割据并未形成,还保持着形式上的中央统一,而这一切在护国运动中不复存在。辛亥革命中虽然是由于军队起义而取得全面成功,但是在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府在形式上还是得到了其手下军事将领的承认,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央还对地方的军事实力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地方军事集团并未形成割据势力。而随着护国运动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时,权力碎片化形成。原北洋军阀下的军事将领在各自的军事控制区域建立了自治政权,干预地方政治,并且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军事政治化下的地方性军阀政治也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军事化到护国运动后的政治军事化,期间的革命运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危机下的中国人民及地方军事集团因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发动了护国运动,却也通过护国运动为自身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护国运动是中国军阀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④,它打破了中央政府仅存的权威,使得各省的军事强人取得政权,而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力和欲望。当危机中的中央权威不再对地方势力形成震慑作用时,军队的私人化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当时的四川军阀在一份电报中说道“当政府未能实行统一办法前,而实行川人自治,以保障我行省组织国家之权威,而行使人民之主权”⑤,在这份电文中,刘湘将地方割据自治的原因归结为未有具有中央权威政府的存在,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不承认北京政府。爱德华.麦克德在《20世纪初中国的内战与军阀主义的出现》一文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做了详细的论证:“护国战争中的政治冲突促使他们向军阀转变,确切的说是因为这样的中空使他们有机会扩大自己的政治利益......这些省的都督摆脱了中央的最后束缚,加强了对全省的统治”⑥。由此可见,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军阀的形成提供④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80页。⑤《四川军阀史料》第三辑,第184页。引自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一文。⑥爱德华麦克德:《20世纪初中国的内战与军阀主义的出现》,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院《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91页。了时机,使得这些地方军事势力在参与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政治的干预,并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形成军阀割据势力。二、帝国主义的支持与干预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动与帝国主义都有着密切关系,在清朝末年地方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帝国主义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20世纪初中国社会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也与帝国主义密切相关。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军阀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北洋军阀下的各个派系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产生联系,在此条件下,双方相互利用来达到彼此的目的。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急需寻找在华代理人,而军阀为了扩张个人实力势必要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二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扶持与依附的关系,帝国主义将自己支持的军阀当作自己的在华代理人,来保证自身的在华利益;军阀则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扩充实力,形成割据势力。当时的主要军阀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段祺瑞的皖系势力与张作霖的奉系势力是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而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则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这些地方军阀在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实力得到了扩张。建国之初,持阶级分析法的的学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帝国主义入侵产物,是因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所导致的”⑦,军阀的产生以及割据局面的形成都与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政治的混乱状态以及革命运动的发展为军阀干预国家政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帝国主义的支持则让军阀具有了更为强大的势力干预国家政治,进而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军阀政治的局面,当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军阀政治之时,军阀割据局面便形成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军阀对于帝国主义的依附是相对的,军阀自身存在着独立性与依附性。当帝国主义在扩大对华利益的同时损害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与独立性时,这些军阀会对帝国主义产生一定的排斥性,而非依附性。第三:清末及民国初年的地方政治意识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央权威日益衰微,在这种条件下,地方政治意识⑦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98页。思潮便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建立自身军事势力的同时也萌发了地方政治的意识,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清王朝危机的日益加重,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区域自保的思想,力图是自身的政治势力不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灭亡,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之中。“一个人要忠爱国家,先要忠爱地方。如果希望把国家弄好,要得先把地方弄好”⑧。这种思潮在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省自治、联省自治的思潮与运动,联省自治思潮主张各省联合起来实行自治,同时要承认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自治”意识下产生了一系列与地方自治相关的思想,如“本省为本省人之本省”、“本省人治本省”等省自治思潮的出现,而当时的地方军阀充分利用了这种自治思潮中的要求“地方自治”的思想,在自身军事实力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