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苏联宣布解体,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从此不复存在了。至此,具有7O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浪潮中宣告解体。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苏联内部原因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第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对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虽然经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二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者,要求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统一的党,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首先,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权力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因为,它不能充分发挥地方、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缺乏竞争活力;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与西方的差距;不能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低捎费品生产比例,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必然使人民生活得不到进一步改善;不能真正全面地实行对外开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必然使经济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从7O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人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其次,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与上述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必然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并遭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政治弊端不断出现。在苏联政治生活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个人崇拜和大清洗。30年代,在苏联出现了一个新的造神运动,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奉若神明,盲目崇拜。与个人崇拜相伴而来的就是大清洗,对于党内的反对派,政治上或学术上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及那些无端被怀疑为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人,统统当作“反党”、“异端”、“心腹大患”、“阶级敌人”,一律进行大清洗。结果错杀了一大批人,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诸如此类的政治迫害,在斯大林时代一直是层出不穷、持续不断的,闹得广大干部和群众人人自危,都处于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气氛中。后来.虽然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这些问题,并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但这些问题在历史上,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抹去的。苏联的解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历史的错误付出的沉重代价。第二,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东欧各国的领导人,在本国经济政治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一时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对党内出现的反对派妥协让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软弱性,有的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与反对派对话或召开“圆桌会议”等等,没有及时地对反对派予以取缔,有的与反对派的斗争不彻底,一味的妥协退让,让反对派发动了一次有一次的夺权斗争,最终导致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被迫下台。在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此时的苏联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的一艘航船,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苏联的命运。可是,他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一到关键时刻,他就后退让步,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为保住自己苏联总统职位,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第三,腐败原因导致党衰国亡。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他们更形成一个个“官僚集团”,开始丧失革命意志,对理想信念麻木不仁,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民心尽失。在剧变过程中,反对派能够争得相当数量的群众并最终获取政权。搞垮苏东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他们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一些人甚至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毁灭,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发生了根本变化。起初,通过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后来,在“公开性”、“民主化”的旗号下,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模式,最终导致党衰国亡。第四,民族矛盾加速国家分裂。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总是抱有不切国情的超前认识,不是盲目地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或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就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是同步的,因而民族问题必然随着社会进入高级阶段而不复存在,过早地宣布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导致民族关系中的消极现象日益增多。他们还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事实上使俄罗斯处于联盟中央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享有特权,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处于附属的“次等民族”地位。民族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激发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严重不满情绪,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主义普遍存在,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也此起彼伏,斗争不断。这样,旧的民族问题被人为地掩盖起来,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新的问题又积累下来,新旧矛盾交织,一旦总爆发就必然危及国家统一。在东欧各国,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民族的矛盾得到缓和,但在东欧剧变的冲击下,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又空前严重起来,尤其是在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各民族之问信仰不同,文化各异,经济水平相差很大,使各民族间的隔阂深重,积怨甚深。在剧变过程中,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出现,导致各国内部发生分裂,各种民族主义和反共势力日益猖獗,民族矛盾骤然激化,造成内部各共和国纷纷独立,国家土崩瓦解。第五,外部原因与各国演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项长期的战略——“和平演变”,苏联和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得苏联和东欧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各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在苏东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引各国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各国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推动了事态的发展。在西方看来,苏联解体是大好事,它表明社会主义失败和灭亡是必然结果。而在世界进步人士看来,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和灭亡,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二、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因此,认真总结和吸取其解体的深刻教训,十分必要。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政治局面,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推行机构改革;反腐反贪,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廉洁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杜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而决不能像过去的苏联那样。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的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另一个极端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极端民主化和自由化,社会完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失控状态。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开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指改革旧的、不符合当今实际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开放,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