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路径摘要:在当代的艺术殿堂里,流行音乐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流行音乐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从小到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流行音乐随其发展也暴露出工业化背景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与自身发展的困境,其背后是对音乐美学意义的错位与缺失。本文试从中西音乐文化传统中找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路径。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音乐美学中西音乐文化在当代的艺术殿堂里,流行音乐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流行音乐也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从小到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和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还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使中国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注流行音乐就是关注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中国流行音乐所存在的问题,对思考当代整个文化有重要意义。一、迅速发展的中国流行音乐“原来那些充满革命斗志的歌曲,用邓丽君式的低靡声带和流行音乐舒缓的节奏再次演唱出来,竟会那么悦耳动听,这就是声音本身获得审美解放的缘故。”㈠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迎来的是一个思想全面解放的时代,中国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到了90年代以后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全新形式的演唱,把审美回忆变得更加朦胧、更加依稀如梦,使人们放弃历史负担轻装上阵。流行音乐更为个性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音乐,成为一种极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一种极为盛行的时尚潮流,它所具有的新的美学品质、新的审美理念和新的审美形式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与流派。在它的领域内,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式样的音乐并存,既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又有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既有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融合,又有不同门类音乐的融合,使得以往相对单调的音乐变得丰富多样。个体的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及个性的张扬,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彰显。娱乐性意味着流行音乐不需要过多地关注、思考或表现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也不必对所表现的对象作过多的哲理性思索,它使“自我”以及欣赏者获得暂时的注意转移或精神解脱。流行音乐冲破了文革“政治高于一切”的音乐审美的立场,转而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走上一条人性化的路线。这也是一种强烈的需要表现出的“叛逆性格”,2即反叛性。这是一种长期遭受生活挤压和文化遗弃的思想与情感的迸发,是一种对命运不公平的抗争。流行音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到四面八方,以至于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娱乐主流和文化存在。蕴涵于流行音乐之中的一种先天的“平民意识”,即平民性,是流行音乐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之一。它紧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迅速地将变化着的生活给以音乐化的表述,使当代人的情感状态、精神世界的走向、社会的变化等都能在流行音乐中得以迅速的再现,而这种鲜明的时代性同样使流行音乐闪烁着时尚的光芒和时代的色彩。流行音乐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还具有比较“时髦”和别具一格的“前卫”意识。在社会市场化的今天,流行音乐已身不由己地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精神产品之一而商品化了,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超级女生”仅短信收入就达千万元,再加上广告、冠名权等的收入,共有两千多万元,所以与其说它是音乐活动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活动的成功。流行音乐较以往的音乐有了更为明显的双重身份:既是艺术的作品又是商家的商品,是作品的商品化又是商品的作品化。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其自身的发展,不能够完全以真正的艺术的形式前进,而丧失了太多美学的意蕴。二、中国流行音乐所面临的问题“艺术正日益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而艺术生产也日益受到商品生产的整合和支配。原因就在于大众受文化产业的愚弄,而大众追求时尚和声誉的消费心理促进了对艺术商品的需要。”㈡阿多诺曾指出:“真正的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社会是艺术的本源,也是艺术评论家分析艺术作品时的最根本出发点。音乐艺术尽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自身特征——高度抽象性和表现性,但同样与社会紧密联系。无论是历史上的古典音乐作品,还是当代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展现当时的社会,提供这一社会的“审美文献”。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使艺术品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商品特性,使艺术面临着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性的境遇。阿多诺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东西被生产出来的,只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不是为了满足任何真正的需要。这样一来,商业价值体系支配了艺术领域,艺术家成了顾主们的奴隶,艺术品沦为纯粹的商品。随着艺术产品被大量复制出来,艺术品也失去了个性、风格及原有的功能,失去了对社会的反省和批判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音乐传播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在当代的中国乐坛,音乐被当作商品被生产出来,并且按照商品的流通规律被消费掉。观众对什么最感兴趣,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耳朵,怎样才能在音乐排行榜中首屈一指成为音乐制作人最为关心的事情。正是这种商业性的目的,促使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内容趋向庸俗化,使得流行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趋3于雷同化。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音乐作品,使得观众可以不用动脑,使感官被到处弥漫的流行曲调弄得麻木不仁,使人的主体性不是得到强化,而是受到压抑,人们逐渐懒得使用自己的思维。大批量地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无条件地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和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中。MTV又顺乎潮流地将音乐引诱到视觉的道路上,我们毫不费力地运用视觉看音乐。我们在谈论某一首歌曲的内容时,拂面而过的意象竟是同一个画面,艺术的个性从此毁灭,人本身固有的丰富性从此损失殆尽。为了商业的利益,许多流行音乐的艺术家们纷纷参加商业性的包装与炒作,去参加短期效应的造星运动。于是,流行乐坛被帅哥靓妹们所雄踞,流行音乐自身则成为缺失灵魂的躯壳,大街小巷充斥着甜腻腻的曲调和不知所云的歌词。这种纯商业性的音乐制作和流通模式生产出来的作品,离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也离博大的美越来越远。美学的意蕴在很多流行音乐这里丧失殆尽。并非所有的流行音乐都在商业化的运作和工业化的生产中将美学的意蕴失去,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实的社会,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它本身所遭受的异化使得它必须能够有所超然于商业之外。流行音乐作为当今文化的一个风向标,它所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时代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如何解决这样一个文化困境,在人类的美学与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应遗忘的宝藏。三、中西音乐文化传统的精髓回顾中国历史,有关音乐美学的思想举不胜举。百家争鸣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艺术盛世。众贤人自立门户,阐述了各自对音乐中美的理解。再看西方,尤其是文艺复兴,人才辈出,大师云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念一代代发展着并传播着。对于传统音乐美学的考量,将有益于改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所面临的问题。1.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中国音乐讲究流畅婉约的旋律,追求接近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国偏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约、“吴带当风”的简约、“留白”之遐想中的韵致。中国美学思想中讲究的“意境”,在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中多有流露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之诗,亦有音乐。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稀疏的雨滴坠落声、潺潺流水声、风吹竹叶声、渔舟轻摇声,也许还有浣女悠长的歌声,犹如一首清新的林间小夜曲,一幅美妙的山水田园图,可谓诗、画、乐三位一体。此中,诗文之美、画意之美与音乐之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充满栩栩如生的流动之美。㈢明代思想家李贽“要求音乐对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加以反映。就音调情绪特征与人之性情气质的关系,他谈到‘故性情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4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性情自然之谓也。’主张音乐审美的‘自然发于情性。’”㈣当代的流行音乐很多都缺乏“自然发于情性”的精神,更少歌中有景、回味无穷的意境,虽然这是这个快餐时代所造成的弊病;但作为一种艺术,就不能失去艺术所应具有的美学意蕴而堕于市场化的洪流中,成为一种没有灵魂的商品。在周杰伦的《青花瓷》中,描绘了朦胧婉约的江南风景,其歌词与歌曲的完美契合,正是这商业化运作下难得的佳作,难怪乎有的小学将其列如音乐教材之中。2.西方音乐文化传统西方的音乐家暂且不说,从柏拉图的“悲情不要过分,而要适度。”到康德先验感性论里的“感性不仅有识别和接受音响材料的能力,更存在结构的内驱力,可以将感性接受到的零散的声音材料按照感性自身的结构方式,有选择、有层次地进行整理,并组织成有序的、可供理解的声音系统。”再到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的:“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艺术的最高理想是实质与形式混化无形”。音乐美学家为我们开启了一幅理性的视野,西方音乐讲求立体效果,视音乐为人类与上帝之间对话的桥梁。西方的音乐在现代转型中贯穿了人类的解放的思想,使音乐成为人的灵魂的语言的美学思想,其对人的灵魂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非常的精湛,那就是他们的人本主义——即根据对文化的目的与特性的哲学思考,要求能动地创造文化,创造音乐,使文化日益的进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解放人,改善人的存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使音乐日益进化、发展,有利于更自由地表现人,不断满足人的审美需求。㈤这正是中国流行音乐所应借鉴的,这样一些现在精神不能在流行音乐中缺少,否则流行音乐就只如行尸走肉,有其现在之形,而无现代之实。四、美学路径“艺术乃至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是以有机整体,物质、制度层面的变化必然引起艺术乃至音乐的变化;艺术乃至音乐是人的创造,也为人而存在,物质生活变了,人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也会有所改变,艺术乃至音乐也就必然有所改变。”㈥回顾中西音乐文化传统同样并不是要不合时代地回到过去的音乐审美中,而是有所损益,将过去之精髓把握住,那是一种音乐得以真正立起来的土壤,这样才能不被现实的商业和工业洪流将艺术的根基摧毁,一切流于庸俗。不仅不能再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而将大众束缚到另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它的商业利润和单纯的娱乐性,更应当追求思想的深化和个性的完善,展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价值。我们应5当意识到,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并非不人大雅,而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大众艺术,它关涉和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关注流行音乐就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所以,当今中国流行乐坛不能被天下太平、其乐融融的假象所蒙蔽,而应该肩负起对社会负责的重任。在2008年的“5.12”地震过后,我们看到众多歌星纷纷为灾区写歌祝福、开演唱会募集资金。歌曲大多情真意切,歌词朴实而厚重。他们用自己的歌声传递着一种人文关怀,用音乐的形式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超然于商业化之外,流行音乐要根植于大众,又要能健康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在丰富的现代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面对商业与艺术的失衡,通俗与庸俗的错位,娱乐与教化的断裂,从人类音乐文化传统中损益出一种充满审美意味的大众文化,在娱乐中实现自身更为全面的美学价值。㈠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5期.2006年9月。㈡侯琳琦.追求深度还是体验快感——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3期.2007年6月。㈢薛冬燕.中国音乐美学中的文人气质散议【J】.安康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㈣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㈤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