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界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充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发挥出其最大效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党报是党重要的执政资源,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利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是否拥有强劲的党报运用能力和舆论影响力至关重要。目前,中央、省、地三级党委机关报虽占内地报纸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等方面,仍然起着独特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好党报,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第一部分:党的执政能力、党报相关概念解读,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党的执政能力解读第一节关于执政能力的内涵、内容构成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作出决定,这是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关于执政能力的内涵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表述概括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我们党的特点。一般地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要比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执政能力,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而且包括了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并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的能力。从学术角度上看,执政与领导、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领导”一词的外延大些,“执政”一词的外延小些。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必然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比一般国家执政党更加繁重的任务。二、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党的执政能力可以按照执政活动的领域,分为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党自身建设的能力,等等;也可以按照执政活动的职能,分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还可以按照执政主体的层次,分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同时期,由于党执政环境和任务的变化,执政能力的内容构成也有所不同。目前,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国内学者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众说纷纭。王晋林、石伦山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六种能力:一是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吸收和借鉴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与时俱进,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六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朝庆祥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以下七种能力:一是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二是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三是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五是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六是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七是不断提高位人民服务的能力。陈小林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提高以下五种能力:一是着力提高我们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能力;二是着力提高我们党驾驭文化思潮,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三是着力提高我们党驾驭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能力;四是着力提高我们党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能力;四是着力提高我们党驾驭复杂局面,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臧献甫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四个方面或四种能力,即感召力和凝聚力,领导力,调控力,以及组织力。四中全会《决定》中,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也作出了界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国家建设能力;二政策供给能力;三危机化解能力;四社会整合与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第二节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内涵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内涵。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要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本质上就是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即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要求,获取人民群众认同和支持的能力。为此,党要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即增强人民尊重各项需求(执政功能有效性的增长),获得人民群众自觉支持和认同的能力(执政合法性的增长),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本的加强和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使命和执政任务的完成的根本问题。党执政为民的能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首先要求执政党具备满足群众利益需求的能力,即充分发挥执政功能的有效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在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为此,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第二个层面,党获取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的能力,即努力增加执政合法性资源。获取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才能为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内在的动力。而对于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就意味着,执政党不但要努力增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直接目标和基础目标,而且要善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转化为内在的、居于核心地位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基于此,执政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尤其要增强政党理论创新的能力,发挥意识形态的精神导向力和凝聚力,并通过组织制度、思想作风上的建设体现并始终保持政党自身的先进性,维护和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必须不断以实现民主执政为核心,完善民主、法治、科学的执政机制。总之,党的执政能力的本质内涵是执政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对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趋利避害,实现本国和本民族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第二,从国内情况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惠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在带领全国各民族把这个目标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党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3年的奋斗和发展,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党员干部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我们党的发展和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个重大课题,历史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第四,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来看,政党在七主要功能,即民意综合、民意表达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社区居民自治方兴未艾,各种利益集团不断产生、发展、成熟,等等。这使民众相公共权力表达和争取自己利益的工具果园华,途经多样化,对政党的依赖程度减弱。虽然正当的作用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其他组织所取代,但这种趋势要求党清醒地把握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求加强对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而且要提高影响社会的能力,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等都发生了的新的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国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章党报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利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充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开发执政资源,发挥出其最大效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而党报就是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执政资源,运用党报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拥有强劲的党报运用能力和舆论影响力。本章研究的重点是党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两者间的关系。首先,笔者对本文中党报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党报即三级党委机关报。其次,文章提出党报是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执政资源的观点,并加以分析论证。再次,文章进一步指出运用党报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文章提出了党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得出“党报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利器”的结论。因此,我们要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高运用党报的能力。众所周知,大众媒介拥有强大的社会权力。拿破仑曾经说过:“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也”。西方还有人说,“电台一座,胜过四千精兵”;“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党报作为中国大众传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的部分,无疑也拥有强大的社会权力。党报是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江泽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党报在发挥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节党报内涵的界定目前,学界对于党报的内涵界定不一。有学者认为,中国党报可以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对象报构成的中央级党报群体;第二类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心城市党报为中心,构成了地方党报群体;第三类是目前还在办的中央部委机关报,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矿产报》等行业类报纸,它们也是党报的构成之一。这三种类型的党报大概有600多家,占全国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庞大的党报报业群体中,尤以前两类为党报的核心层。还有学者认为,党报是指三级党委机关报。党报是指党委机关报,也就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