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一、研究背景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从马克思的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可以看到,人是具有远比其他生物优越的地方。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去讨论自然,捕捉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己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句话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折射出了人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马克思从1839年开始关注伊壁坞鲁哲学,并在他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伊壁坞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马克思青睐于伊壁鸿鲁所强调的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能动性及坚定的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初步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就是:自然充满了偶然性,人对于自然是能动的,但又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等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第一次系统说明是在《手稿》里面,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自然观的批判,阐述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确立。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通过《提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飞跃发展。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念纳入到自然观里,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马克思通过论证人和环境的关系,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自然观的局限性,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赋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较强的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而在1846年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形态》,至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里把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自然观的逻辑出发点,认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人与自然通过实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论证了自然史与人类史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现实的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被说成某种日常生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生产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力,自然与人及其社会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至此,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呈现。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与成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善。马克思以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基础,对人与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探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为着眼点,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紧紧地抓住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矛盾,精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深层次原因,即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从而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对资本主义人吃人制度的控诉。除此之外,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同时,在对商品的二重性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自然必然性的论断;在对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动态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三个形态,并提出了合理控制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应遵循的原则。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对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关系总和的观点,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方法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精华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时俱进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从对立性来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定会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地改造,从而形成了人化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来源于自然,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对自然界具有深刻的依赖性。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作为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毫无疑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自然的血肉之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长期存在着依赖性。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这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人类逐渐的把自然界对象化、人化,使自然界以适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给人。再次,人类是靠自然而生活的,因而其实践活动必然要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原材料的场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生产不出。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没有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没有自然界人类就失去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意味着生命无法得到延续。第四,除了物质生活的影响之外,自然界也会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意识世界的构建产生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映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继而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了。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即靠自然而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存生活资料,但如果人类对自然过渡索取,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自然界相处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有目的的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运动过程,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而言是完全被动的。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之所以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主要在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着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改造。“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形容。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与自然物相适应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所以有能力对实践客体进行改造。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智力因素,也将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目的和方法。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而深刻,它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也就越高。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及实践主体自身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的手段提出实践目的,并没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过程中,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能动的实践活动来打破客体的制约,创造新的客观对象。3.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分化与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优先性,先有自然,然后自然在长期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人。既然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为什么人与自然会产生分化呢?在马克思看来,使人与自然相分化的是人类劳动,劳动在创造人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人类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首先,劳动改造了人的物质结构,如四肢灵活,大脑发达等,使人作为物质存在体具有独一无二性。其次,表现在观念意识的分化上,如人所独有的对象性意识,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象性意识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形成,这种对象性意识的产生,意味着人已经能在观念上把自我与外在,“我”与“非我”相区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在自我意识上发生分化。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的角度来讲,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须对自在自然进行不断地改造,因此创造出人化自然。人与自然因实践而分化,又因实践而统一。由于人的活动范围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遵守自然规律的问时,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关系着双方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会有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自然界的属人性质,外部自然界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即自然的人化。同时,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