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病人的护理一.定义蛛网膜囊肿是良性肿瘤,发生在脑和脊髓内,与蛛网膜密切相关,囊液常无色,清亮,似脑脊液,很少黄染。蛛网膜囊肿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蛛网膜囊肿最常见。蛛网膜囊肿较少见,约占颅内非创伤性病变的1%。幕上多见,约占80%。其中以外侧裂区最常见,占颅内囊肿的34%-50%,鞍区及鞍上区蛛网膜囊肿占10%;幕下蛛网膜囊肿占20%。各年龄均可发生,最小者为一个月婴儿,最大者为81岁,评均年龄3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生部位以小脑幕上多见,一般常见脑裂或脑池区域,如四叠体池、鞍区、大脑纵裂、透明隔、外侧裂、枕大池、小脑桥脑池、颞页前部或脑室内等。囊肿为单发性或多发性。(一)病因病因不明,与其他颅脑肿瘤一样,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激素;理化因素等。(二)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囊肿逐渐增大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及其占位作用,使颅内压缓慢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乳头水肿。严重者有脑积水、视神经继发性萎缩和脑发育不良等。婴幼儿多有囟门隆起、头颅增大、颅缝分裂等症状。2.癫痫发作:位于脑中线结构区域和脑底部囊肿,常因压迫与刺激而产生癫痫,表现为大发作、局限性抽搐或感觉性发作等。少数患者以此为唯一症状而获得病变诊断。3.局灶性神经症状:较大的囊肿对脑和神经与血管产生压迫或推挤作用,多出现明显局灶性神经症状,如偏瘫、失语及视野缺损等。颅后窝囊肿可表现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平衡失调及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有的患者因发生囊肿内出血而呈现急性脑卒中样发病,症状较重。(三)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1)颅骨平片:表现为指压纹增多、鞍背骨质吸收及颅缝增宽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尚可见局限性隆起、变薄与破坏等。(2)脑血管与脑室造影:呈现为颅内血管性占位病变性征象,多有脑室系统扩大,无增强效应。少见情况下囊肿可被显影剂充填而或诊断。2.影像学检查(1).CT和MRI检查在CT囊肿表现为低密度(与脑脊液密度相似)、边缘光滑而清晰的病灶,包膜不增强。在MRI囊肿呈脑(或髓)外生长病变,囊壁不增强,囊内容信号同脑脊液。由于MRI三维空间显示对后颅窝、颅底等分辨能力优于CT,因此,MRI常失首选的诊断方法。(2).根据CT脑池造影,蛛网膜囊肿与正常脑脊液通路的关系分为三种:a造影剂完全不进入囊腔,分布在蛛网膜下腔,囊肿极易分辨,呈低密度灶;b造影剂缓慢进入囊腔,甚至8-12小时后造影剂积聚囊腔,并延缓消除,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已消失,但囊腔内仍存在;c蛛网膜下腔与囊腔造影剂同时显示,说明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良好沟通,此种情况很少见。前两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有人认为上述三种影像学表现反映蛛网膜囊肿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大的蛛网膜囊肿进行性阻塞了其与蛛网膜下腔的解剖通道,引起经腰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延迟进入或不进入囊肿。二.护理措施(一)观察要点1.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和意识,瞳孔的观察。2.颅高压症状的观察: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躁动不安也常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前的征象。3.其他: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往往表示占位病变在增大,或为小脑幕切迹疝的一个症状。(二)具体措施1.一般护理(1)健康教育该囊肿为良性肿瘤,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全部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愈。目前因影像学的发展,CT和MRI的出现,术中显微镜技术的引入,术中监测、激光及超声吸引的应用,肿瘤得以全部切除不难。只要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症,若手术顺利,加上术后严密监测,防治术后并发症,听神经瘤患者可望恢复健康是可能的。(2)症状护理头昏头痛、眩晕耳鸣等不适给于安尉,手术后这些症状会消失。头痛、呕吐者须脱水治疗。癫痫发作者,要做好安全保护,有专人陪护。偏瘫病人要在生活上给予支持。2.心理护理术前心里调适,解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聆听患者的倾诉,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介绍手术医生和管床医生、管床护士,向其保证术后一定很好地护理他(她),同时也希望得到他(她)的积极合作,医患共同努力。(三)检查护理目前常做CT及MRI检查来明确诊断,CT检查时无特殊要求,MRI检查时须取下随身带的金属物,否则影响其检查,在MRI检查时机器产生的燥音较大,瞩其不必恐惧。根据医嘱,须增强时要带照影剂,这两种检查均不必禁食。其他检查无特殊要求。病情较重者外出检查时用轮椅或平车,并注意保暖。还须做好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透、肝肾功能、血糖及出、凝血时间检查)的解释。(四)治疗护理(围手术期护理)1.术前护理①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向病人做好必要的解释和宣教,建立坚强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共同达到治好疾病的目标。②入院后需做地各项必要的检查(肝、肾功能测定、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的测定、心、肺功能检查、血型测定以及与疾病有关的检查如血糖、糖耐量、内分泌功能检查等)。③对危重病人、体质虚弱及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病员须进行对症治疗,待病情好转能承受手术时可考虑手术。④手术前1日根据医院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剃头,护士应检查头部有无破损、头皮毛囊炎等,并洗净头部。青霉素试验、普鲁卡因试验、定血型及血型交叉试验、配用血量(根据医嘱准备)。⑤全面检查各项有关手术的资料是否齐全。⑥护士应向病员做好解释工作,与病人谈手术的全过程,取得病人的密切配合(尤其是局部麻醉或针灸麻醉的病人),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⑦手术前晚需禁食,禁水6~8小时至清晨手术。哺乳婴儿禁食4小时。并给开塞露通便,妇病人要关心是否月经来潮,对情绪紧张的病人可适量给予镇静剂。⑧手术当天再剃头一次,并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头部。术前用药按医嘱,全麻者术前1小时给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术前30分钟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小儿酌情减量。局部麻醉或针灸麻醉病员术前1小时鲁米那0.09g口服。由手术室工作人员接病人进手术室。2.术后护理病人手术结束后回重点监护观察、护理。监护室内有专职人员护理,有齐全的抢救设备和物品,药品(抢救车、氧气、吸引器、脑压监护仪、工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用具、经眶穿刺包、脑室引流包等),便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①全麻未清醒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健侧,头下垫消毒敷料(以防呕吐、分泌物污染敷料及阻塞呼吸道)。清醒后,血压平称稳者将头部抬高30°角,以利头部静脉回流,减轻颅内静脉充血及脑水肿。②按医嘱观察病情。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运动,并按格拉期哥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并记录。③术后24小时内要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颅内出现术后血肿的可能。④伤口置引流条的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淡粉红色为正常引流液,若引流液为新鲜的血样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要及时向医生反映,若引流液为无色的液体而且量多可能是脑脊液引流过多也需向医生反映。一般引流条24小时后拔除。护士在观察时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果潮湿说明有脑脊液漏,要及时请医生缝合,以防逆行感染。⑤术后3~7日为反应期,此阶段也是关键的时期,正值脑水肿期,脑水肿期也会发生脑疝而死亡。在这期间加强脱不剂的应用和观察,以期顺利度过此关。另外这阶段还可出现高热,尤其是鞍上近下丘脑区域手术可出现持续高热(体温持续在38~39℃之间),要及时给予物理或化学性的降温。中枢性高热要采用物理降温法为宜。对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的病员要采取保暖措施。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发热或持续高热不退者应考虑有否感染存在(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头皮下积液等),如怀凝颅内感染可通过腰穿留取脑脊液化验来证实。⑥术后病人可能有癫痫发作,要注意防止坠床,要加以保护性约束,以免自伤或伤及他人。有尿潴留的病人要及时给予导尿,以免引起继发性颅内压增高。⑦术后饮食。一般24小时后清醒,吞咽、咳嗽反身恢复,肠鸣音恢复可进流质饮食以后视胃纳情况可改为半流质,正常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三)并发症护理观察1.颅内低压:由于术中部分囊液的流出,患者术后可出现暂时性颅内低压,给患者采取平卧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体位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取得其配合,术后24h后逐渐抬高床头,症状得到缓解。2..颅内出血:术后24h内绝对平卧位,可有效防止颅内出血。在病人过床或翻身变动体位时,应避免患者头部的突然剧烈运动,以防颅内出血的发生。3.颅内感染:术后多数患者会出现短暂的一过性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天若发热超过3天,出现脑膜刺激征,则应高度怀疑颅内感染,须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颅内感染后,加强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必须做好高热病人的护理,保持伤口敷料干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若发现伤口有渗液、出血或呕吐物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四)其他对年龄较大患者说明体位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有癫痫发作史的患者采取专人看护,加床挡,必要时使用镇静剂,以免患者躁动或癫痫发作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颅内出血。(五)出院指导对于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一定要按医嘱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的剂量及品种以免癫痫再发作,避免过度劳累、烟酒、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因素。参考文献:1.现代神经外科学周良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实用神经外科手册马廉亭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