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两篇——《氓》《采薇》。导入新课氓采薇1.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3.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通过诵读,掌握《诗经》这样的“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过程与方法组卷网1.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2.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3.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3.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学习重难点题目介绍《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被抛弃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诗中的氓是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经商者的形象。他在婚前的虔诚和婚后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他有行骗的嫌疑。他的这种角色对后代刻画商人形象有深远的影响。《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的诗歌作品;“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小资料1.《诗经》的分类: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2.《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3.《诗经》的思想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小雅·采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还有不少诗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另如《卫风·氓》等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多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作者简介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写作背景《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讲述了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妻,尽管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被丈夫休弃归家,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小雅·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整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经·卫风整体感知请听朗诵——《诗经·卫风·氓》氓()蚩()匪()将()淇()垝()愆()载()于()说()徂()汤()渐()裳()靡()咥()隰()角()méngchīfěiqiāngguǐqiānzàixūtuōcúshāngjiānchángmǐxíjiǎo注意下列字在诗句中的读音。qíxì全诗按“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共分六章:情节一:追述恋爱时的生活。第1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2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情节二:追述婚后的生活。第3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4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5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情节三:坚决表示和氓一刀两断。第6章:今昔对比的怨恨(赋、比、兴)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决绝1.如何理解“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句话的意思?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课文讲解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句话有何作用?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吁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决绝分离的态度(2)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是有极限的。(3)男:易变女:决绝,刚强女主人公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温柔、坚强。婚前,她纯真热情,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婚后辛勤操劳家业,即使氓对她打骂凌辱,仍一如既往地爱氓,只到被赶出家门,才如梦初醒,毅然与氓一刀两断,决绝而不留恋,表现了她清醒、刚烈的特点。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4.《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氓是一个卑劣无耻、虚伪凶狠的负心汉,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主人公的欢心,以谎言换取了女主人公的信任,以占卜算卦作为忠诚的保证,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子。不只赚到了女子爱情,还赚到的财物,更赚到了劳动力。婚后,便撕去面纱,奴役、打骂妻子,随着女子的年长色衰,便将她一脚踢出家门。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5.氓是怎样的一个人?6.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2)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写作特色《氓》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诗人在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的同时,也反映、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氓》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的对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二是从女主人公和氓两个方面分别形成婚前婚后生活的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婚后的态度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2.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用形象思维,抒写了抽象的意境。用形象的语言,引起了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诗中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3.借代修辞。本篇是一首叙事诗,也是弃妇的怨诗词,诗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课堂小结1.通假字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脱身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边际2.古今异义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máng”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总角之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三岁食贫贫:贫苦的生活,形容词作名词。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在早晨。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士贰其行贰:使……不专一,使动用法。二三其德二三:使……三心二意,使动用法。诗经·小雅整体感知请听配乐诗朗诵《小雅·采薇》来()莫()牡()骙()雨()霏()腓()弭()遁()饬()靡盬()肴馔()mù注意下列字在诗句中的读音。likuíyùfēiféimǐmígǔyáozhundùnchìmǔ全诗六章,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可分三层:第一层(1~3)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第二层(4~5)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第三层(6)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悲伤痛苦的心情。采薇图课文讲解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薇”又叫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1.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2.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3.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时间的推移?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第二章,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第三章,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4.仔细阅读二、三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5.诗歌前三章描写了士兵的思想之情,第四、五章写的是什么呢?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士兵的辛劳。6.第四、五章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士兵怎样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