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职业道德笔者按:诚信,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发展而闪烁出新的光辉并越来越为社会群体及社会大众所重视。职业道德,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等约束公民的职业习惯,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这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为一体,为社会物质财富及传统伦理道德注注入了新鲜而活泼的年轻血液。一、诚信:含义隽永,发展深远,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质修养,追求的是人格的高尚、境界的崇高,更注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存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后来苟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养心莫吾于诚,老子也认为轻诺必寡信,多疑必多难。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礼记·中庸》把诚奉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而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到春秋时期,经儒家的发展,信开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强调:朋友有信,《左传·庄公十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汉代董仲舒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可以说,历代哲学家对诚与信作了深刻的阐释和剖析。《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这两者经常互相通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分析:诚信就是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和弄虚作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克己复礼发展到市场经济下的互利和双赢的新概念。这种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诚信已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销、赊购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使交易链条中断。比如信用是银行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发展的基石。依靠诚信,广大会计人员才能更好边进行资金核算、开拓市场业务、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身稳定。诚信,此时已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它有助于人的素质修养的提升,有利于市场的占有,利润的获得;作为品碑意识,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说,诚信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现实物质利益如此联系紧密。一旦诚信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二、职业道德:增进团结、刻不容缓它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申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l、内容反映鲜明的职业要求,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2、形式多样、具体、灵活、多样,从本职业地交流活动中的实际出发,采用一系列的公约、承诺、规章等形式,既有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更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3、调节从业人员的内部关系,又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爱岗敬业、奋发图强、作好本职工作。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法律、法制尚不完善,加上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误解,造成道德失范、严重损坏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可以使各行各业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企业道德形象,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风尚,必然会促进和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增强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三、诚信与职业道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以诚相待,才能得到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既然行业间诚信如此重要.它成为职业道德的核心也就顺其自然。因为建立职业道德规范是对职工强化道德约束、防止和杜绝职工在工作中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措施。员工既是企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执行者。那么员工必然要做到正直、诚实、不为私利而弄虚作假,为企业的利益与发展尽心尽力。而诚信问题的核心,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如何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经济,又是建立在诚实理念和高尚操守上的自律规范。一方面市场制度要求运用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另-方面,市场的本质又要求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伤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正是诚信作为市场经济基石的意义所在。近年来,诚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如美国的安然、世通到施乐,某些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事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为反感的失信行为等,都给社会的经济层面和群众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这些事件都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因此无论是个人或者行业,都应该有诚信意识的觉醒,努力消除诚信危机,使整个社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而消除诚信危机,关键要加强职业道惠建设。因为职业道德建设要求劳动者实事求是,如实反映行业效果和利益,诚信从人的角度分析,是互利和双赢的-种过程,在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劳动者才能在维护企业和客户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诚信危机解除的过程。从物的角度分析,职业道德保证从业人员保证工作质量,避免因失职导致企业、客户利益受损事件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由此可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消除诚信危机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并且,职业道德包含自律和他律两种机制。通常,社会劳动当是社会职能专门化和人的角色社会化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劳动者与他人、社会结成一些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职业主体与职业服务对象之间、团体之间、职业团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了维持并且协调这些复杂、特殊的关系,除了依靠法律、政治、经济的规范外,还需借助适应职业生活特点并用以调节职业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而诚信的核心问题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时,如何对待他人利益。诚信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用诚信的道德规范约束从业人员的动机,用诚信的法律规范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这就需要把行业诚信问题与职业道德规范统一整体调控。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一个互利与双赢的汪念,它不仅对于企业、客户、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劳动者本身,也获得了尊重与满足,企业、客户、社会也会随之回馈给劳动者本身相应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而且有益的,诚信是重要而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付出代价,是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通过1、自律:劳动者提高诚信意识,了解失信危害,把爱岗敬业、大公无私的职业道德规范扎根心底;2、他律:抓住体制创新,通过改制把利益和风险捆在一起,发挥舆论的喉舌(如新闻媒体)及社会行政、法律、经济部门的监察力度作用,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使诚信成为一种机制。使职业道德观念成为-种准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切实满足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四、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发展与创新并举国家政治部、文化部、人事部多次开会发文要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职业道德建设,同时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营造职业道德建设的氛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公信力的现实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样,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必经之路。一个企业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企业效益之间有这密切的连带关系。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员工劳动态度的优劣。素质高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会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关键,要通过教育,达到在正确处理局部处理和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行业的利益。在职工方面:-是引导帮助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主义;二是普遍开展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形成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风尚。三是以窗口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的道德教育活动,抓勤政廉洁教育。在企业经营管理者方面:一是要求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适时调整管理战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展潜力,获得勃勃生机与活力。二是要企业管理者要学习本职业务,精通管理科学,使企业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三是勤奋工作,兢兢业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上,增强企业凝聚力。作为企业的物质创造者-劳动者,更应该本者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职业道德准则,本着诚信的观念精心生产出质量合格、品位精良、为社会和消费者所称道的商品。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同样,诚信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客观的态度,更需要创新的思路,诚信与其职业道德的融合,是一般社会公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诚信与市场制度的其他条件紧密联系,不能孤立看待。行业诚信问题也不能单独解决,因此诚信问题的出路必须是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和途径去解决,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不断出现的复杂的关系和矛盾。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和净化社会环境,结合我国失信的现况,社会媒体、高校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成员加强诚信的理论修养,还要通过一些违反诚信的案例,通过反面教育时刻警醒自己和他人。其实还要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只有把扎实的实践基础和高度的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既在道德感和良心上积极实施诚实守信的理论,又能有效的防御不良思想和欺诈失信的行为的产生。再次还要用整体效能、宏观调控的思想和途径去解决诚信与职业道德问题。这就提出一个概念:诚信调控。它的含义是用非市场的力量通过组织和个人提高诚信水平。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组织生命可以无限,如果个人利益取决于组织利益而组织价值又依赖于诚信,则个人就会注意信誉。非市场的力量主要有三种:法律和行政力量、社会力量、行为人的良知。这三者必须双管齐下,互相联系与结合,才能发挥诚信调控的积极有效作用,增强凝聚力。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是用非市场的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既要改进行业的法制建设,明确具体的惩处标准和惩处范围--查处及时,责任到人。又要明确监管责任,如最近的煤矿透水事故、凤凰大桥倒塌事故等等,都是和虚伪的造假行为密不可分。因为行业间往往是平等的,相互不具备制衡能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个单位的虚假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都可能导致下一家或者其他单位的造假行为的出现,必然产生连锁反应。那么,政府必须负起责任,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二是发挥社会力量,主要是增强执业透明度。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社会虚假行为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能力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三最重要的是要启发行为人的良知,加大教育力度,因为诚信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被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当然,诚信更是一种机制,而不是简单的口号,诚信需要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解决行业诚信问题的武器。创新就是要针对行业间不顾质量恶性竞争、为保收益不计后果、面对干预和压力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谨慎原则为违心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等若干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逐步加以解决。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使从业人员不能违反;建立相应的体制,使从业人员不敢违反;通过深刻的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愿违反。诚信和职业道德更需要发展,无论作为经济资源还是道德资源,其内在规定性都需不断充实和发展。两者在保障经济平衡运行、降低交易成本、保障公众切身利益、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作用。两者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执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