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李老师学完这堂课,第一次发现唐诗宋词的美,也是第一次很积极的完成每个作业。自7月份学完已经两个月过去,终于有时间把原记录在印象笔记中的内容整理出来咯。【第1课人间正道是沧桑】(week1)“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楚骚:(1)指战国屈原所作的《离骚》;(2)泛指《楚辞》。汉赋: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骈语:四六对偶的语言。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宋词: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伺候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唐代诗歌体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古诗、乐府、律诗、绝句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乐府:汉族民歌音乐,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诗体、作家、流派、风格,是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与否的几个重要“参数”。唐诗繁荣的原因:1、丰裕的经济基础唐朝农业有较快的发展:(1)水利事业发达;(2)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3)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4)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1)丝织业发达;(2)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2、清明的政治环境文化政策: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符合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帝王爱好: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文禁松弛: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3、风行的诗赋取士唐朝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取禄利的正路。科举制度推动人文广泛涉猎典籍,增强文化修养。4、活跃的社会思想侠儒释道——风骨、兴寄、兴象、文辞儒、侠在社会思潮总体中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宗儒,大体上指明了唐人的政治方向;任侠,更多地显示了唐人的人格精神。5、深厚的文化基础唐代诗人创立了一代新风,是建立在多方面地继承既有的优良文学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6、庞大的寒士群体大致上指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可以包容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张若虚、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中唐:白居易、韦应物、韩愈等。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唐,封建时代上升期宋,封建时代成熟期宋代的哲学思维更通向人类的心灵世界。宋代文人在内在精神领域中的独立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至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而,内省与思辨是宋代文学的特征之一。宋代文学之俗,这个“俗”是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为代表的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排斥的民间文化的新兴,宋词之俗是世俗的俗,这种世俗性正式词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本质所在。对于宋词这种世俗文学而言,不论语辞的典雅与否、技巧的纯熟与否、意象的精巧与否,都是知识外在的表象。【第2课科举制度的起源】(week2)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春秋及以前“世卿世禄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开始到1905年清末颁布新政废除科举,共1300年。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之一: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不包括贱民阶层),突破了魏晋南北朝依赖的贵族世袭政治制度,为广大下层寒士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广阔前景。之二:崇尚文学、人文,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以诗取士。三种身份来源:生徒、乡贡和参加制举的考生。不能参加考试的:女子;工商之民;曾经犯法者;官司奴婢、周县小吏;在居丧期间或犯父祖名讳者。行卷。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送诗文。为引起有名望的人的关注。省试之后是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除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之外,还有入幕府的方式。方镇,即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方镇之下有幕府,形成幕府制度(安史之乱之后)。文人入幕的过程:科举及第,服务方镇,入朝为官。在选择方镇上要讲究选择盛府和地区。唐代文人入幕规律:(1)文士入幕在安史之乱前后有较大变化,盛唐时期入幕的人数比较少,文学家甚少。(2)西川、淮南作为唐代大镇,拥有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地位,是文士入幕最集中的地方。(3)从入幕文士的素质看,进士及第入幕者占大部分;从文学家入幕执掌看,为掌书记者多;从文学家占籍考察,北方者居多,参幕则多在南方。入幕文士的心理特征:(1)求名躁进。无奈心理——岑参的《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有明显的体现。(2)纵情娱乐。高适的《燕歌行》和杜牧为例。(3)逐利趋势。欧阳詹的《送张尚书书》中就有逐利的痕迹。个别文士有义利之分,不愿为利和势放弃自己的节操。文人写边塞诗与入幕和不入幕有很大区别。入幕者会从具体到战争胜负与双方力量的转移,旁观者则是人道主义立场进行考察,一个是远观,一个是近玩。入远幕和入近幕对文人的心理影响都不一样,创作中会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没有入幕的诗人作品,即使写边塞诗也是大多受到传统征戍的影响,雄浑辽远,悲壮沉郁,苍茫凄凉,描写边塞苦寒士卒劳苦。入幕和游边也不同,唐人游历大多在幽燕一带,受燕赵慷慨之气鼓舞,幽燕一带又比较太平,战乱较少。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前者为主要题材。(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旗亭画壁,一方面表明唐诗是可以唱的,另一方面表明唐朝人精神文明发达。分析岑参的边塞诗比高适更有特点的原因:(1)超越了自我。内容上,超越了过去对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偏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表现;审美趣味上,表现出对纤细的疏远和对悲壮的追求;形式上,克服了吴均、何逊体的诱惑,努力用七言古诗表现边塞风光、中亚风情。(2)超越了历史。舍弃乐府旧题,如《从军行》、《陇头水》、《关山月》等;开拓了边塞诗的叙事内容;突破了前人以五言为主写作边塞诗的形式。(3)超越了时代。岑参重创新,突破传统乐府诗的范式,以描写奇异风光和自我感受为主,拓宽边塞诗的内容。人生得意除了金榜题名外,就是得一知己,此为一大幸事。第一个层面为知赏,是“知己情结”中比较官方的、比较功利的一部分。知赏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知识阶层中的主动进取跟被选择的矛盾。一方面士阶层的逐渐膨胀,另一方面入仕致用的途径又愈加狭窄,士的被动型、被选择性更为突出,所以对知赏的愿望就愈发强烈,惟其有相应的德行与才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推荐与提拔。李白的自荐信尤其表明了文人渴望得到上级的知赏,这种意识导致古代出现大量的干谒诗。在中国古代,如果能够获得一位在上者、在高位者的知赏,自己就能得到提拔与重用。因此,知赏情结是古代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内心隐蔽的心理。知音与知赏不同,知赏有地位之分,知音却是平等的,不需多言语,自有默契。白元之交(白居易和元稹)。【第3课人生在世不称意】(week3)1、宫女失恩在中国封建社会宫廷的婚姻制度畸形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宫怨诗。这些宫怨诗可以是嫔妃写的,也可以是文人拟作。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被称为是“后世宫词之祖”。宫怨诗,在现实方面表达宫女的怨恨。但许多时候文人会借用宫怨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也通过宫怨诗表达对宫女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嘲讽。2、举子落第客观原因:(1)应考举子多,录取率低(2)集权的干预(3)考官取人的随意性主观原因:(1)举子的性格(2)考场捣乱落第后的归宿:(1)归隐(2)入幕(3)再考(4)浪迹天涯3、文人遭贬原因:(1)党争(2)忤逆龙颜南方文学特色:受屈原离骚的影响,有怨愤精神。韩愈成为反对派的原因:(1)自视出身高门,门阀观念,不屑与东南文士合作(2)吸取长兄韩会结党的教训,采取保守态度(3)与宦官关系微妙以“病”为诗的主题兴起(1)回避安史之乱引起的动荡的政治生活,转向私人话题,贴近日常生活(2)与地域有关——心病怀才不遇,是无可躲避的现实,从古至今皆有。相思之苦,对爱情、友情、故乡的相思。代表人物,李贺。对李商隐的分析:(1)时世,历经六皇(2)家世,一脉单传(3)身世,幼年丧父,仕途坎坷,党争牵累(4)性格,敏感、执著,内向、软弱对命运、世情、情绪的感慨较多【第4课人世几回伤往事】(week4)1、咏史怀古诗(1)临古地(2)念昔人(3)忆往事“废墟”代表的普遍的美学体验。(1)“时间性”和“瞬间性”两个维度。(2)废墟与诗人的主体联系。废墟以部分指向整体,诗人以某个残留的废墟片段重构过去整体。诗人与废墟之间的联系:(1)作家意识。“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意识。借古讽今(3)时间意识。叹昔盛今衰(4)自我意识。感慨个人遭遇2、常被唐诗宋词吟咏的古地:历朝的建都之地(金陵、长安、洛阳)都城的独特的文化内涵:(1)悠久的历史名都地位(2)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积淀(3)反复的历史变迁(4)伤悼之情3、都城怀古的基本主题(1)缅怀昔日风流,感慨今日凄凉(2)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3)对人事兴替的思索与总结4、废墟的第二种类型: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故宫、祠庙、陵墓代表:骊山。具有众多的帝王行宫,众多的名人故事。骊山怀古的基本主题:(1)政治装点的骊山咏唱(2)回顾历史,批判感伤5、第三种废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基本主题:咏怀历史事件。第四种废墟:与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遗迹基本主题:咏怀历史人物6、念昔日之王(1)历代的君王•治世明君,诗人正面立论,大处着眼,对明君的功绩肯定向往。•毁誉不一的开国君主或盛世君主,大多从否定面入手以为今人提供借鉴。•荒淫无道、忠奸不辨的误国之君,反面批判以劝诫当世。7、念嫔妃名姬之王昭君(1)色之于昭君(2)元帝之于昭君(3)匈奴之于昭君毛延寿之于昭君:(1)政治层面,代表软弱和亲的政治(2)文化层面,代表华夷之辨的观念(3)人生层面,千百年来人才淹没的共同悲剧昭君题材的内涵寄托:(1)针砭时弊,揭露黑暗(2)揭露和批判嫉贤妒能,埋没人才的现象(3)怀人伤己,同病相怜(4)感慨人生穷通变化8、念历代文人贤士寒士才学高深、积极入世,具有立功才能志向的特征。(1)才华绝代、文学斐然,有治世之心(2)没有得到重用,仕途不顺,空有爱国心,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咏史诗表达“士不遇”,其感怀、追忆大致包括:(1)怀人伤己,同病相怜(2)针砭时弊,讽刺时政9、念历代圣贤、英雄人物诸葛亮的典型意义:政治家和文人名士的复合型人物。武侯题材的基本主题:(1)唐人淑世情怀的空前高涨(2)凸显唐人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体认(3)折射了道德比权力更强大的价值观念昔人(帝王、嫔妃、文士、英雄)主题的共同点:托古人以自况。融入了作者的文化寄托,结合了封建士大夫传统文化积淀的政治理念,包含了个人情感的诉求,充满了社会人生难测的悲剧色彩和世事沧桑的厚重感。10、忆李、杨往事李杨故事由史入诗的审美原因:(1)矛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