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血吸虫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的相关著作和文献,从血吸虫的生长发育、诊断、治疗、疫苗,防疫等方面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国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的传播,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缺陷。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血吸虫的治疗与防疫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有效的控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有利于血吸虫病的进一步研究。关键词:血吸虫疫苗防疫治疗血吸虫学名裂体吸虫,成虫寄生在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静脉血管中。寄生在人体的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血吸虫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危害,目前的血吸虫的防治存在用药伤肝,防治范围小,防治手段单一等缺点。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的血吸虫的防治研究进展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血吸虫病提供参考。一、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1851年德国病理学家TheodorBilharz在开罗一家医院对一血尿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时首次发现埃及血吸虫成虫,至今共发现裂体属19种。公元前12~10世纪的埃及木乃伊和我国公元2世纪的湖北江陵古尸均发现有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与人类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19种血吸虫中6种与人类密切相关,见表1。据WHO1996年统计,血吸虫病危及74个国家和地区,约2亿人口,严重感染者2千万左右,每年有百万人口死于血吸虫病。因其医学重要性和生物学特殊性,使得血吸虫成为目前研究最深入的吸虫之一。【1】血吸虫成虫为雌雄异体,多呈合抱状态。虫体呈圆柱形,和线虫类似。雄虫呈乳白色,较短粗,雌虫呈圆柱形,较细长。血吸虫成熟虫卵大小一般为(12—28)*(55—80)微米,淡黄色,椭圆形,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电镜下可见卵壳表面有毛刷状微棘,卵壳内有微管,连通虫卵内外。尾蚴长280—360微米,前段有头器,体部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血吸虫生活史有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人是最终宿主,保虫宿主有牛、犬、猪等多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钉螺。日本血吸虫形态二:血吸虫病的诊断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可分直接与间接诊断法两类。直接诊断法即直接在宿主排泄物或组织中检测血吸虫虫卵。通常用于确诊血吸虫感染,包括直接涂片粪检法、改良加藤法、丹麦血吸虫病实验室方法(DanishBilharziasisLaboratory,DBL)技术、毛蚴孵化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和直肠活检法等【2】。直接诊断法漏检率较高。间接诊断法主要指免疫学检测方法。通常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血吸虫抗原以及宿主的特异性抗体,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环卵沉淀实验(COPT)、间接血凝实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等。免疫学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样本保存方便,但是不能有效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例如,部分粪检阴性人群ELISA检测仍为阳性【3】。今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血吸虫的方法也越来越精准,其中较好的是PCR技术和超声波技术。PCR技术中用于PCR检测的模板DNA可来源于多种样本。最常用的样本为粪样,其次为尿样与血样。提取粪样DNA作为模板的PCR检测法最早在感染后3周可检测出曼氏血吸虫感染。而在感染后1~2周,提取尿样与血样DNA作为模板的PCR检测法即可有阳性结果,提示尿样与血样的PCR检测法可用于曼氏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现有日本血吸虫感染兔模型研究提示,感染后1周,血样PCR检测即可提示感染存在,可用于早期诊断。【4】超声作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病理和化疗效果评价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中。Homeida和Wahab都认为超声检查具有同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很容易从肝硬化或混合性损伤中区别出血吸虫病的肝脏损害。据报告,超声诊断血吸虫病门脉周围纤维化与组织病理检查比较,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可达97%和95%。【5】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以后的血吸虫检测会更加的便捷。三:血吸虫病的治疗血吸虫药物的研究始于1918年酒石酸锑钾的发现,随后又先后出现了一些非锑剂类药物,如尼立达哇、硝基吠喃、硫葱酮、海葱酮、硝硫氰胺、奥替普拉等药物,上述药物都曾用于临床或试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存在疗效差、毒性大或疗程长等问题,现均已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毗喳酮的发现是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里程碑,使血吸虫病的治疗取得了真正的突破。随着毗唆酮的广泛应用,血吸虫对毗哇酮的依从性下降,出现了耐药性现象【6】。血吸虫和疟原虫都须摄入宿主的红细胞,而抗疟药青蒿素类药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和螺金刚烷臭氧化物均对血吸虫有效,故于2007年对一些抗疟药,即阿莫地喹(amodiaquine)、阿托伐醌(atovaquone)、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咯萘啶(pyronaridine,malaridine)、磺胺多辛(sulfadoxine)、磺胺-3-甲氧吡嗪(sulfamethoxypyrazine)、氯喹(chloroquine)和甲氟喹(mefloquine,氨基乙醇抗疟药)等进行抗曼氏血吸虫初筛,发现后者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很高的杀灭作用,继而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甲氟喹是一个有效的抗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新类型药物甲氟喹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吸虫病药物,它与青蒿素类和OZ化合物不同,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相似的杀灭作用;在等剂量下甲氟喹的疗效优于吡喹酮,前者可用于治疗和预防,而后者则仅用于治疗。从动物试验结果评价,甲氟喹是现有抗血吸虫药物中最好的一个【7】。另中医对治疗血吸虫也有独到的疗效,具体治疗有如下几点。(1)急性期:发热微恶寒,持续不退,腹痛、腹胀、腹泻,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化湿,杀虫。方药:青皮10克、川朴10克、半夏10克、苹果6克、茯苓15克、柴胡10克、茵陈15克、黄芩10克、滑石30克(包煎)、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生山栀10克、槟榔15克、苦参30克、半边莲30克。(2)慢性、晚期血吸虫病①湿阻气滞血淤:腹胀、腹痛、腹泻,大便不爽或有脓血,腹部症块。舌紫苔白,脉濡缓。治法:化湿理气、活血消症。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5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川朴10克、茵陈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没各6克、郁金12克、冬皿皮15克、炮山甲,5克。②肝郁脾虚:胁腹胀痛,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便溏腹泻,脉弦细。治法:疏肝健脾。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30克、白术10克、木香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郁金12克。③肝肾阴虚:胁腹胀痛,口干,心烦失眠,形体消瘦,小便短少,舌红,脉弦细。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活血。方药:枸杞子15克、生热地各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楝于10克、郁金12克、鳖甲15克(先煎)。④脾肾阳虚:腹胀膨隆,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白少华,舌淡,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化淤行水。方药:熟附子10克、肉桂3克、桂枝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车前于15克、泽兰15克、白术10克、猪苓15克、大腹皮10克、冬瓜皮30克、莪术10克、木香10克、鳖甲15克(先煎)。【8】四:血吸虫的疫苗研制与防疫2002年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将血吸虫病疫苗分为虫源性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5大类【9】。其中较为安全有效易于大范围推广的是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与特定抗原的抗体结合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此抗体具有原始病原微生物抗原的作用,可以用来代替免疫源制造疫苗,适用于目前尚不能培养或培养困难、产量低,或危险性大的一些微生物作疫苗由于一些保护性抗原分子为多糖或糖基蛋白,而带有糖。基表位的碳链不可能用重组DNA技术或合成肽的方法来解决,且多糖的免疫原性较低,制成的疫苗存在效力不高等问题,应用抗独特型抗体有助于解决该问题【10】。在血吸虫防疫方面在广大的研究者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1980~1985年,我国开展了以化疗为主、以消灭易感地带钉螺为辅的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研究,围绕着疾病控制这一目标,国内的一些学者做了大量的现场对策研究工作,为80年代后期的化疗控制血吸虫病研究打下了基础。防治策略分为4组:采用消灭传染源,同时消灭易感地带钉螺;采用较大面积灭螺同时消灭传染源;采用扩大化疗覆盖面消灭传染源;消灭传染源重点地区灭螺【11】。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措施,因地制宜为方针。主要可归纳为: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开展以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灭螺项目,辅以药物灭螺;大规模的开展查治病人和病畜;辅以水管和粪管,个人防护和宣传教育【12】。在广大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就现在而言我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五:结语血吸虫病是世界上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效、安全的化疗药物吡喹酮的应用及其他防治措施的推广普及,疫区血吸虫感染率与感染度已有大幅下降。但目前世界上仍有2亿多人受到感染,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从血吸虫的形态,诊断,治疗和防疫等方面,阐述了近十年来中国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在血吸虫的防治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但血吸虫病的防疫任务依然很重,希望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加实用方便的诊断手段。参考文献【1】张广军、邱持平、夏明仪等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sinensium)研究进展2001,17(2)【2】BadranA,E-lAlfiO,PfischnerWc,etal.Thevalueofroutinerectalbiopsyinthediagnosisofschistosomiasis[J].AmJTropMedHyg,1955,4(6):1068-71.【3】秦园方、祁贤、吴海玮等PCR技术在血吸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4,第6卷第4期【4】LierT,JohansenMv,HjelmevollSo,etal.Rea-ltimePCRfordetectionoflowintensitySchistosomajaponicuminfectionsinapigmodel[J].ActaTrop,2008,105(1):74-80.【5】袁肇凯、郭振球、杨运高等.门脉主干壁厚检测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2):813-816.【6】宋丽君,余传信等.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医字前沼·JMedRes,Dee2009,Vol.38No.12【7】肖树华、薛剑等.甲氟喹抗血吸虫及其他蠕虫作用的研究进展.ChinJParasitolParasitDisApr.2012,Vol.30,No.2【8】徐秉锟.血吸虫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杂志.1956,8(1)【9】辛晓芳、朱荫昌、王国治等.日本血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ChinJSc;histoControl2006,Vol.18,No.5【10】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我国抗血吸虫疫苗研究的成绩及展望[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14(3):161-162.【11】郑岗主编.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进展(1980~1985).江苏医学杂志社,1986∶1~5【12】郭家钢,郑江等.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进展.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17(5)∶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