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张绪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液(15%)脑脊髓液血浆(5%)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渗透压、温度、电解质成分、血糖、pH等)正常成年人总体液约占体重的60%。一.体液和内环境体液细胞外液生理意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机体的物质交换要通过细胞外液进行。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可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代谢产物也通过细胞外液排除。因此,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于机体所处的外环境。第二节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一.血液的组成1、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血细胞、血小板血细胞:血液中的有形成分。45%血浆:血液中的无形成分。55%血小板:凝血物质,血液中的有形成分。。2、血量bloodvolume机体中血液的总量。实际上是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循环血量:大部分的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储备血量:另一部分滞留在肝、脾、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等部位。3、血量相对恒定的意义健康成年人血量:人体重7-8%。男性约5-6升;女性约4.5-5.5升。失血达20%,血压立即下降,血流减慢,组织细胞不能及时得到氧气与养料,造成严重伤害。失血30%,血压大幅下降,仅靠机体调节血压已无法恢复。造成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严重危及生命。4、维持血量相对稳定的因素(1)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2)血液、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生理机能的协调(3)血管升压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等活性物质参与。1、运输机能:血液运输是物质转运的主要手段。氧气、二氧化碳、抗体、激素、酸碱、电解质、色素、矿物质等。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营养功能、运输机能、防御机能、止血机能、维持稳态2.防御机能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补体等。3.止血机能血液中有很多与血凝有关的血浆蛋白,称为血凝因子。机体损伤出血时,能激活血浆中复杂的止血机制,阻止血液外流,这是一个复杂的正反馈酶促反应。4.维持稳态(缓冲+调节体温)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液酸碱缓冲对,对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起了重要作用。血浆红细胞NaHCO3/H2CO3KHb/HHbNa2HPO4/NaH2PO4KHb-O2/HHb-O2蛋白质-钠/蛋白质血细胞颗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白细胞erythrocyte45%白细胞leucocyte+血小板platelet1%血浆plasma54%三、各种血液成分的含量血浆与血清抗凝离心,红细胞在最低层,白细胞位于中部,上层为血小板。血浆:抗凝剂处理过的血液经离心沉淀后,上层液体部分。血清:血液不作抗凝处理,所凝固的血块不久紧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因携带氧多少颜色有所差异。动脉血(A):携带氧多,血液呈鲜红色。静脉血(V):携带氧少或携带二氧化碳时,血液呈暗红色。四.血液的物理特征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一般在1.050-1.060之间,血液的比重与血浆的成分和血细胞的数量相关,通常随着血细胞的数量改变而改变。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3、粘滞性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时阻力的大小。血液的粘滞性高低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情况下,血液的粘滞性是水的四到六倍。4.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维系PH稳定的因素主要是NaHCO3/H2CO3PH高于7.45——碱中毒PH低于7.35——酸中毒思考:血浆PH值为正常,请问人体就一定没有酸碱平衡失调吗?5.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形成——维持了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主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维持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液体称为等渗溶液,常用的有0.9%的NaCL、5%葡萄糖第二节血细胞一.RBC1.形态、颜色2.数量和功能我国成年男性——(4.0—5.5)*1012/LHBG——(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HBG——(110—150)g/l功能:运输、维持酸碱平衡3.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2)渗透脆性(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脆性和溶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高渗透压溶液使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低渗透压溶液使红细胞吸水发生膨胀;红细胞的渗透性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红细胞脆性大,易于破裂;反之,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红细胞脆性小,不易破裂。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的比重略高于血浆,所以在血浆中的沉降是非常缓慢的。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为红细胞沉降率,也称血沉。健康男性ESR:0-15mm/hr。健康女性ESR:0-20mm/hr。4.红细胞的功能(1)依靠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Hb+O2HbO2Hb+CO2氨基甲酸—Hb异常情况:亚硝酸盐CO5、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胚胎发育早期,造血部位为卵黄囊;胚胎发育5个月后,造血部位从肝脏、脾脏过度到红骨髓。成年人造血主要部位是脊椎骨、肋骨等。最直接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2)红细胞的破坏正常成人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骨髓中破坏。二、WBC生理白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在免疫防御中起重要的作用。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白细胞含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成年人的白细胞数量:4.0~10.0*109/L。生理状况对白细胞数量影响较大。血细胞渗出:白细胞做阿米巴样变形运动,可穿过毛细血管移动到相应感染区.2、白细胞的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3、白细胞的功能颗粒白细胞功能(1)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一半以上,血液中停留6~8小时,穿过血管壁后不再返回血液。非特异性免疫防御。。(2)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4%,含有较大的染色很深的橘红色或黄色颗粒,核为两叶,哑铃形。对寄生虫感染出现免疫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1%,血液中活约12hr.一般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胞质中含有蓝紫色颗粒,颗粒中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舒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无颗粒白细胞功能(1)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4~8%。个体最大的一类白细胞,有一个肾形或马蹄形的核。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就变成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细胞核,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抑制细胞主要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切相关。裸鼠(Nudemouse):先天无胸腺小鼠4、白细胞的破坏与生成调节同样起源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淋巴干细胞红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各种淋巴细胞前体三.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哺乳动物的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的碎片。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大小仅是红细胞的1/3-1/4。正常人血液的血小板数量为:15-45万/cc血小板(Platelets)出血、紫癜150~350×109/L,出血、紫癜。2、血小板的功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凝时产生的大量血凝块主要来自血小板,血小板含许多凝血因子。对内皮细胞修复有一定作用。血小板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维护血管壁完整性血小板止血功能1、小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或停止。2、形成松软的止血栓(血小板止血栓)。3、形成坚硬的止血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小板内皮修复功能第四节血液凝固与血型。一、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一)血液凝固现象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二)小血管的凝血机制小血管受伤后立即发生血管收缩以封闭受伤血管。因血管受伤刺激了血管平滑肌和神经的结果。(三)血小板的凝血机制血小板发挥作用:血管受伤暴露结缔组织与胶原蛋白分子,血小板与胶原分子粘着,释放二磷酸腺苷ADP,ADP加强了血小板黏附力,使其大量聚集。(四)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ⅩII。(四)凝血因子1.除钙离子以外,其余都是蛋白质。2.除Ⅲ外,其他均在血浆中。3.Ⅱ、Ⅶ、Ⅸ、Ⅹ—vitk依赖因子。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FSF)ⅩⅢ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接触因子(contactfactor)Ⅻ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Ⅺ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Ⅹ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血浆凝血激酶(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PTC)Ⅸ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时将引起血友病A。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Ⅷ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机制前转变素(proconvertin)Ⅶ肝合成或血小板释放的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机制前加速素(proaccelerin)Ⅴ从饮食和骨释放获得,参与血凝全过程Ca2+Ⅳ损伤组织释放的磷脂蛋白复合体,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组织凝血激酶(tissuethromboplastin)Ⅲ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原(prothrombin)Ⅱ肝合成的血浆蛋白,可被激活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Ⅰ特性和功能名称因子血液凝血因子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激活。Ⅻ启动外源性凝血:组织释放的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激活。Ⅲ启动(五)血液凝固机制血凝块凝血酶thrombin血液中通常存在的是凝血酶原。由肝脏产生。凝血酶原被激活发挥作用。凝血有内源性凝血过程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血因子与损伤的血管内皮的胶原纤维接触而被活化。引起凝血连锁反应。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液中的抗凝成分抗凝血酶III多存在于血浆。抗凝血酶III可与凝血酶、凝血因子VII、IXa、Xa结合使之失活。肝素:血液含量很少,多存在于肝、肺。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形成复合物,加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凝血因子VII、IXa、Xa的亲合力使之失活。去钙:草酸盐、枸橼酸盐。知识回顾1.血液凝固、血细胞比容的定义?2.血浆渗透压陈形成和分类?各自有何生理意义?3.RBC、HBg、WBC、PLT的正常值?二、血型(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1.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2.红细胞凝集不相容血型的两种血混合时,其中的红细胞会聚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有时还伴有溶血。在输血时如果发生在血管中,此凝集成簇的红细胞可以堵塞毛细血管,溶血将损害肾小管,同时常伴有过敏反应,其结果可危及生命。3.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系统,还有Rh、P等30个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一)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把血液分成四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凝集素:指血浆中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二、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种血型。血型抗原抗体AA抗BBB抗AABA、B无O无抗A、抗B(二)血型的检测ABO血型遗传二、Rh血型系统(恒河猴)(一)Rh血型的抗原与分型人类RBC膜上有C、c、D、E、e等5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