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几项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几项策略“简简单单地教,轻轻松松地学”在这里,将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写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简单并非浅显,而是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舍去——课外的延伸来代替文本;摆正——学生的主体并非教师地位的缺失。这是一堂好课最简单而又最科学地评价。那么,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教呢?一、单元整体教学法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主题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独立阅读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独立阅读课和习作指导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四年级第八册共十二个主题单元,十二个不同角度出发的主题,28篇主体课文,17篇开卷有益独立阅读课。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一至第四主题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单元侧重点各不相同,分别是记叙文的、散文的、针对课文结构的提出问题,我们准备课的时候,紧紧围绕金钥匙的提示,来设计问题意思的培养方法(具体方法见后文)。第六主题(眼睛)、第十主题(路)和十二主题(回归)是侧重于背景资料的铺垫(训练方法见后文)。第五主题《规则》和第十一主题《快与慢》,故事情节清晰,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感悟,为复述重点段落做准备。第八主题《舟船》和第九主题《太阳》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开卷有益”的内容为自读检测,以习作来提高运用的能力。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二、变序教学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抓好以下几点。1、从文题入手,如《花之咏》、《一双手》、《永生的眼睛》、《乡村大道》,由题目发出疑问,引发学生读书欲望,带着问题读,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明白文题的含义。2、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语言的魅力》一文中,“春天来了,可是------”是全文的中心句所在,把它提出来,前后对照来学习,这句话出线之前和出现之后个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一句话贯穿了全文。《秉笔直书》中“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既是太史伯说的一句话,也是对文题的解释,更是全文的中心句,就这句来引发出其他三个太史都是坚守这份责任,而使崔杼先后出现不同的变化,形成人物的对比,落实了金钥匙的问题要求。3、从文章的总起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春潮》一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顺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开头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再如:《海上日出》,结尾“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就奇观一中心词,逆向寻因,找找从哪看出日出是“奇观”,体会其全文总结句子的“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的熏陶和感染。同样,《太阳》一课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三、整体阅读法1.淡化段落的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第一,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感悟全文,抓住训练重点所在,解决字词句。第二,实现对课文理解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那么,整体把握课文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了。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可以使我们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其结构;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是以往的教学,陷入了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段意而概括段意的盲区,或者说抛掷开分段、概括段意的本来目的,单纯地追求考试的“标准答案”。具体表现是:①不对课文做整体把握,孤立地拆析课文。②无论什么文章,无论是否需要,都要从头至尾地分析。③一篇文章如何分段,段意如何概括,都以教参上的“答案”为准,不允许有不同看法,也不允许有不同的说法。④人为规定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分段不能画表格,不能用大括弧表示。段意必须用陈述句概括,不能用反问句、感叹句,更不能用短语、词语……这些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束缚了创新精神的发展。对重点篇目应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需要、体验和理解始终是最重要的。假如课文所述故事情节很紧凑,或者内容很简单,就不必再分段了;根据需要,可以在把握全书、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某个章节、一篇文章某个部分的详细内容;记叙文可以按情节线索分段,可以按时间顺序分段,可以按空间顺序分段,可以根据观察点的变化分段,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分段,可以按照人物出场顺序分段……答案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只要言之有理,证据充分,大概就不存在对不对的问题。分段概括段意,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学生有权利用各种形式表示白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可以用词语概括,比如《海上日出》可以用“前”“中”“后”表示文中的顺序;可以用短语概括,比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来历、神态、魅力;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比如《和时间赛跑》,外祖母过时我很忧伤,爸爸告诉我什么是永远会不来了,我感觉到了时间的可贵并常和他赛跑,我悟出了假如和时间赛跑就一定能成功;可以发问,比如《太阳》,太阳是怎样的,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可以用表格形式《跳水》在课后问题基础上,加进事情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①朗读并抄写教师帮助概括的段意、课文大意,体会其是如何概括的。②找中心句。③学习并练习使用上一平台的词语,如“经过”“原因”“意义”“地位”。④删去次要内容,不断地删,直到不能再删为止。⑤从上下文或上下段的内容推断……以往这方面的经验不少,可以继承。安排这样的练习,要尽量从整体着眼,比如:“课文哪一段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假如去掉第一段,好不好?为什么?“在所给的文字材料后面补一段。”……要尊重学生白己的体验,不对答案做僵死的限制。3、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白己的阅读感受复述课文既是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首先,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要求复述,而是指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本册适合复述的课文有:《语言的魅力》、《钓鱼的启示》、《永生的眼睛》、《跳水》、《丝绸之路》、《和时间赛跑》、《欲速则不达》、《朱鹮回来了》。其次,复述方法是理清作者思路、划出重点句子、圈出重点词、加进自己的理解其次,对于这样的课文,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作品中的形象。另外,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等发表看法、观点,并相互交流。最后,强调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在第二学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4、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略读的能力。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轻松并非放松,而是学生体现的是主动接受,愉悦合作,品味成功。这些,是学生的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怎样学呢?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阅读教学也重视提问题,有些做法值得肯定,但需要改进。一种是“带着问题阅读”,比如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呀?这样做有益于加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节省时间。但是学生学习课文,不应仅被白己的问题限制住,他们阅读后对课文应有整体的感受,这种感受一般都会与阅读前的期待有差异。“带着问题阅读”更适合目的性很强的阅读,例如搜集资料、检索,查阅工具书等,而事先不带着问题的阅读也非常重要。另一种是“不懂就问”。不懂确实应该问。但是如果学生自以为都懂了,难道就不必再问了吗?为了使阅读深入下去,还应多向自己提出以为已经懂了但重要的问题。第三种是老师设计题目。很多教师醉心于精心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导到教师预定的程式中。因为教师的阅读水平通常都比学生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阅读体验,但只是“接受”,一般还不是他们个人的体验、感受。老师设计题目学生答,只是传达结论的巧妙做法,与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不能等同。老师设计的问题,更像一个“引”学生的“套”,而不是点燃学生思想智慧的火种。我们这里说“提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种阅读的方法,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思维习惯。总之,我们应当培养学生愿意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处理所提的问题,解决所提的问题。这里一共说了五个小问题,下面分别说一说。①愿意提问题是愿意学习、愿意探讨、愿意创造的表现。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重要得多。”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愿望,并把这看得比传授问题的结论重要得多。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引发学生提问,非常重视学生的提问,一方面尽量用学生的提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把好学好问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面。一年级学生就应该培养愿意提问题的好习惯。②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