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阅读教学1、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有文字以来,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于阅读。只有通过阅读,通过继承人类文化传统,取得与社会对话的文化语境,才能实现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2、阅读教学目标分析(1)直接目标——获取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课文内容所呈现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学生接触这些知识,意义在于扩大文化视野,吸收文化营养,汲取文化智慧,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隐性知识:隐含在课文形式中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知识。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目的在于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这些知识,把握语言规律,更为自觉地指导言语实践。(2)最主要目标——培养能力(认读能力、解读能力、鉴赏能力)认读能力: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包括识字量、切分词语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解读能力: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的能力理解词句,既要把握词义,又要能够领会不同句类、句型的表达功能。理解段落,主要是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在段落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篇章,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包括提炼中心、理清脉络、体味语言鉴赏能力: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或者构思布局等进行鉴定的欣赏阅读教学还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一是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二是表达训练本身。(3)陶冶情操语文课程对于陶冶情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功能是最大的,在阅读教学中陶冶情操,应当从课文的实际出发,从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出发,而不应当牵强附会,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情绪的感染。(4)发展思维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这使得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往往是相伴相随的。发展思维,一方面是激发想象力,另一方面是初步掌握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高中的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判断、推理和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5)形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儿童自学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包含以下内容:阅读的习惯、独立阅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及时使用工具书查阅生字生词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默读的习惯、对精彩内容吟诵甚至背诵的习惯、探究和质疑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阅读教学中认真引导、逐步培养(6)积累言语积累大量言语材料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拒绝玩味,体味言语材料的妙处,通过摘抄,把最精彩的词、句、段摘抄下来。(7)阅读教学目标的辩证性首先,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全面把握,各种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缺一不可。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再次,上面所列六个方面的目标也是相对的,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无法穷尽的,只能择其要者而言之。3、阅读教学方法(一)朗读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变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朴素的阅读教学方法。意义:(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2)促进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书面语言的规范、条理,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提高口语水平(3)培养朗读能力(4)学生的朗读质量是衡量他们学习课文所达程度的重要标尺,如感情是否充沛,反映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要求:(1)首先要求——吐字清晰清晰可辨、音量足够大,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当严格要求、热情鼓励(2)发音正确认识字;按普通话规范读,教师应当确立使用普通话的观念,加强自身普通话修养(3)停顿合理停顿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语音间歇,对于传情达意具有重要作用,错误的停顿可能会改变内容意思(4)速度适宜速度的确定既与思想内容有关,也与文本形式相关。韵文,特别是古典诗词应慢些,描写、说明、人物对话、情调低沉的内容应慢些,欢快的情调、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迅猛发展的进程应快些(5)重音得当重音就是把句子中需强调和句末处的某个音节读的重些、强些。重音把握不准,会严重影响朗读的效果(6)语调鲜明语调就是语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文章的思想情感,更需要在实践中细心体会。一般说来,喜悦、兴奋、活泼、紧张、坚决的情绪应当读得高昂而响亮,宁静、平淡、疑虑、抑郁、忧郁的情绪应当读得舒缓而幽沉(7)方式多样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单读、齐读和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作用有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示范,为学生做出朗读的榜样。学生单读也可以有全篇和片段的区别,指导一是正字正句,二是朗读规范和朗读技巧,三是对课文的理解。齐读的意义在于:一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二是形成热烈的气氛,互相感染,三是有利于协调动作,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剧本或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实施前应当有所准备(二)默读最普遍、最经常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基本方式,阅读训练的终极目标。基本特点是不出声,是一种内隐的活动,没有外部标志。应该从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来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默读。意义:(1)有利于正确而深入的理解(2)加快阅读速度(3)有利于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教学要点:(1)标记生字词和准生字词,及时翻阅工具书(2)标记有疑问的内容(3)默读前可提前出思考题,以便带着相关问题读(4)配合默读摘抄精彩的词句段(5)进行速读训练(6)逐渐加大默读与朗读的比例默读能力的提高应循序渐进,各学段有不同的指导要点:小学一、二年级,主要训练不出声、不指读;小学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小学五、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初中,养成默读习惯,阅读速度每分钟不低于500字(三)讲述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古已有之,普遍采用优点:(1)可传授新知,并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2)教师寥寥数语就能讲清问题,简便易行,时间较为经济(3)有利于笔记训练(4)能面对大多数学生,适应班级教学(5)显示教师在知识理解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2)交流反馈差(3)无法照顾个别差异遵循原则:(1)适时性适宜的运用时机在于:在单元教学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初,说明学习目的和意义之时介绍重要作家和时代背景之时讲解某些重点难点之时激发情感,创造氛围之时补充某些必要的内容之时(2)必要性或重要性所讲内容应该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很重要的,使学生得到知识的满足,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3)启发性或感染性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晰明白、简明扼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或者受到感染(四)问答通过提问和问答进行教学,古已有之,又是一种较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优点:(1)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2)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有分辨的余地,有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有利于口语训练(4)反馈及时,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原则:(1)问题有价值,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受益,在实践中受用,切忌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应以思考性问题为主,以记忆性问题为辅。思考性问题目的是活跃思维,既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思维的发展(3)问题应当大小适当,难易适中,应当切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既不能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也不应是他们力所不能及或无从下手的(4)问题应有启发性(5)所有学生应均有机会回答,体现教育公平原则,所提问题应当有不同层次(6)教师语言简明,态度亲切。语言简明是为了便于学生集中思想,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态度亲切,体现了教师的关怀与信任,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7)恰当评价给学生好的评价可以增强教学功能,扩展教学效果第一,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第二,评价应当适时适量第三,既要评价内容,又要评价形式(8)鼓励学生提问,包括学生问教师答或同学答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有些问题可能水平不高,或无关宏旨,这时教师的回答问题时,应争取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积极地方向(五)讨论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把独立阅读变为集体阅读,反传统,在提倡对话的时代,讨论法更有其积极意义。优点:(1)将自学发展为教师指导下的互学,扩展见识,加深理解,弥补个人阅读的不足(2)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相互切磋的风气(3)发展判断力(4)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缺点:(1)容易顾点失面(2)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3)讨论若流于肤浅,则易浪费时间原则:(1)把握好讨论的主题选择讨论主题的标准,最主要是富有认识意义或实践价值,通过讨论能扩展或深化认识,提高思维水平。教师要始终把握好讨论进展的方向,因势利导(2)从文本出发讨论的主题应从文本出发,并紧扣文本。讨论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本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如果游离了文本,则与初衷相背。(3)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又要尽可能寻求共识学生对文本文化内涵的反应是多元的,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能强求一致;同时,对某些问题,对一个问题的某些侧面,对文本中的有关文化内涵,读者能够取得共识,语文教学是有目的的主动行为(4)要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是任何对话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获取有价值的思想,养成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习惯,提高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能力。(5)应当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讨论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借助文本情境,重新建构(6)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以便让大家都得到思考、锻炼的机会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可采取分组的方式(六)提要(如人物描写提要、环境描写提要、故事情节提要)编写阅读提要,就是讲课文内容全部或部分提纲挈领的区分成若干部分,用标题式的语句揭示出来。是一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意义:(1)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巩固记忆(2)是一种很严格的思维训练,主要训练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辨主次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3)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训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地表达出来,是一种很重要的遣词造句的功夫要求:(1)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意(2)合乎逻辑,有条理,有层次感,恰当处理纵向的、横向的各种关系(3)小标题之间应当尽可能繁简相称,结构呼应原则:编写提要的运用应当是灵活的、有弹性的(1)并非每篇课文都必须编写提要(2)编写何种提要要因文而异,甚至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部分的提要也可不尽相同(3)阅读提要可以有繁简详略的区别(4)同一篇课文可以有大同小异的两种甚至多种提要(5)编写提要的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处理有时可让学生独立编写,有时可在结构的讨论分析中自然形成,有时可轻描淡写,节约时间,有时可重彩浓墨,甚至千锤百炼,花大力气处理。教师可让学生当堂独立编写结构提要,教师巡堂,了解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提要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选取其中一两个最好的,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修改完善。(七)阅读教学方法的辩证性首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其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长短优劣都是相对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应当互相配合,综合运用。除上述六种方法外,还有复述、比较、批注、写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等。4、阅读教学过程模式的历史发展(一)对我国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苏联文学教学模式:起始——阅读分析——结束。表现为:介绍作家的时代背景——解释生词难句——朗读——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弊端:(1)介绍作家时代背景过多(2)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