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爆炸文/小刘不忙语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母语好学,第二语言的习得却如此困难?人类能说话,那猩猩呢?思维能独立于语言存在吗?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什么?……敬请收看:《走进科……》啊不,《语言大爆炸》!说“本能”△△“那人经常和人打架,为什么?”“因为他有攻击的本能。”“怎么论证他有这种本能?”“因为他经常和人打架。”△△很长一段时间,“本能论”似乎是用来耍流氓的。它可以被拿去解释任何问题,但其实它又解释不了任何问题。蜘蛛为什么会织网?这是蜘蛛的本能。人类为什么会说话?这是人类的本能。△△看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当务之急是搞清概念,解释什么叫“本能”。“本能”,指的是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猜想就产生了:动物的那些不学就会的行为(专业术语叫“先天行为”)是靠遗传获得的。△△如果这一命题成立,那它的推论也成立:基因可以控制行为。那么,谈下一话题——△△就算这些与先天行为有关的基因可以遗传,它总该有个源头吧!它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语言进化论△△以语言为例。△△我觉得,语言基因大概是这么来的:原始人的发音器官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喉头位置较高,与鼻腔通道相连,这使得它们在吞咽食物时可以通过鼻子呼吸。但显然,这不利于说话。可不管怎说,他们还是能够发出一些最基础的音节的(如:“啊”“嗷”)。出于生存的需要、宣泄感情的需要,原始人之间必定会有交流。一来二去,“原始人语法”就诞生了,音节也更加丰富了。现在大家不光会说“啊”“呀”,还会说“嘛”“摸”“咩”,而且还会用这些简单音节造句。比如“摸咩啊”。并且这些句子有了实际的意义,被应用于交流之中。△△久而久之,第一拨使用语言的人,说着说着,气管和口腔的构造就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也有说法是劳动导致了发音器官的改变),并一定几率遗传给了下一代。发音器官不断进化不断进化,终于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等等,那这岂不是说,我们能决定进化的方向吗?我还希望手指进化得更长一些,以便敲击键盘;眼睛进化得更大一些,以便尽览屏幕。我能实现愿望吗?△△其实,要判断人类会不会进化出“敲键手”、“刷屏眼”,只需要判断拥有这些性状的人群存活率是否更高。若更高,那是的。否则反之。毫无疑问,发音器官更灵活的原始人比那些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存活。因为交换信息、发出警报,是生存必不可少的。于是,优良的声道性状就被保留下来了。只有人会说人话△△好吧,原来开口说话的先天条件是语言硬件要好!那据说黑猩猩的DNA与人类的有98%的相似度,生理构造应该挺像的!我们能否教会它们去说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单词呢?△△我就长话短说:确实有心理学家致力于培养小黑猩猩说人话。然而,它们中做得最好的古娃Gua也只能够模模糊糊地发出“papa”“mama”“cup”三个音。而且当它情绪激动时,会把三个音弄混。为啥猩猩的语言能力这么差呢?荷兰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研究认为,人类有能够自由活动并协调运作的声道,但猿类的喉部肌肉和声道无法做到同样的协调运动。△△昂?难道猩猩就没有交流的需求吗?当然有,只不过它们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和步态等来交流的……它们可以通过改变其中任意一种来传递有着细微差别的但非常微妙的信号。所以,猩猩并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不会说人话。△△那么,刚才提到了,手势是猩猩的交流方式之一。那我们教它们手语怎么样?老实告诉你,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团队在这么做,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因为它们始终不会用手势来进行你来我往的交流,而是随着自己的搭档一起比比划划。它们的手势常常打在身体的一侧,或者桌子底下。它们很少自发地打出手势,有时打出了,也应归功于行为心理学的实验模式。(如斯金纳箱)△△不是说黑猩猩的DNA与人类的有98%的相似度吗?怎么心智差这么大呢?其实,基因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对生物体的最终形态带来巨大影响。1%的差异其实并不小,就DNA的信息含量而言,它相当于10兆字节的信息。这足以装载很多将人类和黑猩猩区分开来的性状。△△好吧好吧,看来这是生理条件限制,没办法了。诶?!有了!不是有“进化论”吗?说不定现在的某个猩猩家族数代之后就进化成人了呢!到时就可以说话了!△△这应该是对人类进化最普遍的误解。进化不应该是单链状的,而应该是树状的。猴子、黑猩猩、智人,其实最终是落在了三个独立的亚分支上,所谓的“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物种”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人会说人话。(有人提到鹦鹉。它们只能模仿不同的声音,不能创造新词,不会运用语法,所以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会说人话”。)人类这样学说话(上)△△如果你上网搜索“蜘蛛为什么会织网”(know),你很可能会看到诸如“因为蜘蛛有某种器官,能够射出丝”这样的句子。然而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它其实回答的是“蜘蛛为什么能织网”(able)这个问题。你也可能看到“因为它要捕食,所以它才织网”。这其实是在解释“蜘蛛为什么要织网”。我们现在想知道,蜘蛛为什么生来就会运用它的织网器官。就如同:为什么人——就是会说人话?△△让我们以电脑作比。假如发声器官是电脑硬件,语法知识(语音、词义、语法等抽象的东西)是数据库和参数,那我们还应该有个语言软件,去加工这些数据和参数,最终才能完成交流。△△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明白了:人类优秀的语言硬件要归功于基因。△△而我们的语言软件,正是思维。有了逻辑思维,我们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时只需要学习对应的单词,就能表达我们的意思了(对了,这个软件应该还有一个作用:处理输入大脑的单词。把它和事物一一对应)。这个软件,自然也是先天的。脑子嘛,谁都有。一般认为,左侧大脑外侧裂周区,是和语言关系最紧密的区域。(对此,乔姆斯基学派认为,每个新生儿还应该自带一个专门的“语言获得装置”。正是这个装置,我们才有了主动学习语言的能力。但这个装置到底是宏观的器官,还是微观的基因,是该属于硬件还是软件,乔姆斯基还没给出明确解释。“语法器官”到底在哪儿,大家还在尝试寻找。)△△再来看看数据。显然,我们的基因里没有《现代汉语词典》。因为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一个词都不认识。显然,我们的基因里也没有形形色色的语法书。因为有些语法我们可能上了初中才掌握。所以,数据只能靠后天学习了。△△总结一下,硬件和软件都是我们先天就有的,只是数据需要后天输入。语言与思维的恩怨△△在这儿我想打个岔。我认为,在这台语言电脑中,“数据”指的就是“读音、词义、语法”等抽象知识,他们需要后天习得。可乔姆斯基学派的“心语”理论和我的观点有些不同。他们认为,心语是不需借助社会语言的内心活动,可以指一种逻辑,也可以指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有时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会感到“词不达意”,就是因为心语的丰富程度高于社会语言,以至于有时无法被表达出来。“心语数据”与生俱来。就算我们没有“语言数据”的输入,“心语数据”还是能够发挥作用。我们一定是先用心语加工思维(假设这一步需要思维加工器),再把心语翻译成口语(假设这一步需要心语编译器),才能说出话的。(公式:思维--心语--口语)△△而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本身有些含糊。“心语”到底是一门内化的语言,还是一种思维过程?他们说的“心语”,是不是同时包含了我的“软件”和“数据”?心语和思维的本质差异是什么呢?如果思维需要心语来指导,这不就是“语言决定论”吗?不少先天聋哑人十来岁才学会手语,才开始与人交流。他们的语法极差,但行事上尚能够生存。这到底是思维加工器出了问题(无法习得语言)还是心语编译器出了问题(无法把习得的语言表达出来)呢?类似的还有失语症患者,他们无法使用语言,但行事能力正常。这到底是负责处理语言的思维功能出现异常呢,还是心语编译器失灵呢?△△萨丕尔和沃尔夫共同提出了一个假说:语言决定思维。后来,大家又提出了一个语气没那么强的版本:语言影响思维。基于“心语”理论,史蒂芬平克极度不认可这个假说(包括强弱版本)。在我看来,这个假说是极有创意的,只是沃尔夫实在不是答辩好手。史蒂芬平克在反对这一假说时,几乎全是从沃尔夫的论述漏洞入手的。但客观地说,平克的论述指对“语言决定论”产生了影响,弱版本的萨-沃假说(语言影响思维)依旧安好。△△在汉语中,我们说“小明吃寿司”。而这句话用日语说就应该是“小明寿司吃”。那么,汉语使用者在说日语时,就不得不调整思路,先找主语,再记住宾语,最后再看看谓语,才能明白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可见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的逻辑一定不同,因为他们的语法不同。这不就是“语言影响思维”吗?人类这样学说话(下)△△我的一些观点和乔姆斯基学派的大相径庭,但这毕竟是我的文章。所以……跟着我走吧。上回说到,语言硬件和语言软件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数据,来充实我们的语言库。那数据都是从哪来的呢?△△数据输入至少和三大要素有关:语言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环境”要从怀孕时就算起了。在怀孕期间,孕妇说话时的音调能够透过身体传到子宫,婴儿从而能够掌握一定的母语韵律。有一个很可爱的例子可以证明:4天大的法国婴儿在听到法语时,吮吸奶嘴比听到俄语时更有力。至于后两者:母亲式语型(父母在于孩子说话时,会把语速放慢,语法正确率会提高)、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孩子在说话时所获得的语法信息只能来自父母的回应。根据父母的回应,孩子可以知道自己说出的语句是否合乎语法,意义明确)。△△当当当当~这就解释了“母语习得”的问题了。那为什么第二语言的习得如此困难?△△首先,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环境没了,更不用奢求第二语言下的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再者,从6岁开始,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开始逐渐衰退,这种衰退一直到青春期结束,此后就很难再成功地学会一门语言。△△为什么?为什么语言学习能力会逐渐衰退呢?为什么要扔掉这样一个有用的技能呢?△△因为大脑资源非常有限,一旦儿童掌握了一门语言,语言习得系统就显得多余了。而维持这套系统又需要花费不小的成本,所以大脑就选择在学会一门语言后把它“卸载”。△△请注意,学习一门语言与使用一门语言相反,它是一辈子只需用一次的技能。可为什么我们的四肢不会被卸载掉?因为这双手对六十岁的老人和刚出生的婴儿同样有用。△△可见,人若想说话,语言硬件、语言软件、数据库,三者必不可少。结语△△语言的进化是漫长而发展的,人也是这样。只有人会说人话。人会说人话要感谢我们的基因。△△拙作一篇,感谢阅读!作为个人读书笔记,本文部分思路来源于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有些观点与论据则是来自果壳、知乎的众位大神。最终,我将这些素材按照我的想法,“断章取义地”拼接在了一起。当然,史蒂芬平克的《语言本能》是我引用量最大的书籍(毕竟刚看完,印象深刻。且受益匪浅,一些篇章刷新了我对语言、对生命的认知。)。就目前来看,我和平克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于《心语》一章,因此引用书本的其余段落是可以表达我的思想的。书架上还放着两本相关领域的大砖头,待我随读随更。△△本人阅读量极其有限,知识面不广。若发现文中谬误,还望各位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