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与习惯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习惯形成过程中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习惯对于个体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个体的发展与成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就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研究习惯的形成过程,以帮助青少年乃至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重大意义。习惯的含义要研究习惯的形成过程,首先应清楚了解研究客体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释义如下: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或只经历一次就形成;习惯一经养成,若遭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觉。英文字典,包括牛津字典和韦伯字典中关于“habit”的解释也很相似,指人类行为中较具体化、固定化、常出现的行为。这种行为经过不断地多次重复练习而形成,可能与体质、气质有关,故而不易改变,与个体有着形影不离的关系。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则认为:“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学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①即是说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行为方式,其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定关系,即习惯是由固定的条件反射所构成的。何谓“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成为从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行为主义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其强度有大有小。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②以行为主义解释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行为主义学派中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基础的。条件反射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刺激的替代过程。举例来说,已知向狗展示肉(刺激S1)时可以使狗的唾液腺分泌(反应R)——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那么现在每次在展示肉(刺激S1)的同时摇铃(刺激S2),多次以后,即使单独摇铃(刺激S2)也能使狗的唾液腺分泌(反应R)。因此,如果某种刺激(S1)可以使研究对象产生一定的反应(R),那么在将S1与其他不同的刺激S2、S3、S4……多次交联建立联系后,其他刺激也能使研究对象产生同一反应R,这一过程就叫条件反射。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两者结合使用才能引起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并对条件反射的形成起着强化的作用。继续以刚才的例子来作说明,如果长期只给出铃声(S2)而不给肉(S1)的话,狗的反应R——唾液腺分泌就会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所以需要定期在摇铃(S2)的同时向狗展示肉(S1)来帮助条件反射的强化。③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继承了巴甫洛夫的思想,认为条件反射产生于刺激替代,而刺激替代是基于天生的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同时出现而产生的。同时他认为,学习过程(以及从中产生的复杂行为总体的建立)在于习惯的形成和综合,这些习惯则是通过大量的简单条件反射综合到一起的,而条件反射过程本身又是各种反应同先前对它来说呈中性的刺激的联结。华生把行为描绘成刺激和反应的有规律的结合,并提出“条件反射是形成习惯的基本单位”。④另一种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是由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创立,他认为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有机体自己主动的操作或活动形成的。也就是说有机体是通过获得关于自身行为所导致结果的信息反馈来改变或修正自己的操作活动,而最终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这样的反馈及其引起的对原有操作活动的改变,提高了有机体在未来要满足自身特定需要时即刻做出适当反应活动的可能性。可见操作性条件作用是一种对反应予以改变或修正的条件作用。关于习惯的形成过程,这两种理论的说法大致相同,即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是源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而在刺激与反应联结之际,个体学习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某种刺激情境下多次重复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个体进入某种情境,接触到某些刺激,激发起某种状态下一连串的机体反应活动,多次重复之后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连锁反应模式。⑤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动化的倾向,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的出现。这种呈惯性的自动调节作用的存在可以减少有意识的自我调节所需的精力消耗。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简单的行为,如走路的步态、说话时的语调、书写的字体等,无须特意的准备,也不必刻意模仿,在无意识中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这些都属于习惯的范畴。应用举例行为主义理论中关于习惯形成的论述及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原则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首先是实践性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反复实践,从而使学习者对“刺激物”做出适宜的习惯性反应。其次是模仿性原则:“语言学习主要是模仿,应该像儿童那样模仿一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模仿通常被看作是学习者做出适宜性反应的基础,也是形成语言习惯的第一步。再次是奖励性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及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不断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奖励,以实现对习惯形成的正反馈。及时和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最后是循序渐进性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外语需要从语音入手,之后才是词汇和句子,这是因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简单的习惯易于形成,可用之构建相对复杂的习惯。⑥在幼儿钢琴教育领域里,相关原理也有所应用。第一,可以利用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激发幼儿钢琴学习兴趣。行为主义者认为,只有当个体的行为之后伴随着“强化物”的出现,个体的这一行为才更容易再次出现。利用奖励物——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强化条件反射更有利于促进习惯的形成。第二,根据“消退”及“行为塑造”的原理维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上文可知,如果幼儿的行为得不到强化,他的这一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如果我们对幼儿的每一次行为都进行强化,就会引起幼儿对强化物的依赖。一旦强化物撤除,幼儿的学琴兴趣会迅速降低。因此,行为主义者提出了间歇性强化的行为塑造模式,即间歇性的给予适当的强化刺激。这样,幼儿不知道他的哪一次行为会得到强化.因此在即使在偶尔得不到强化的时候也会维持练琴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条件反射的长期维持,史,为练琴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通过上述过程,帮助幼儿练琴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幼儿的练琴行为才能长久保持,钢琴教育才可能取得成功。⑦其他还包括在学前教育⑧、运动技能学习⑨等领域的应用。行为主义理论自诞生起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其核心思想仍在不断发展传承,其中关于习惯形成机制的探讨和其中涉及的基本原理经久不衰,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对以教育为首的各领域仍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①柯永河,著.习惯心理学[M].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分有限公司,1998.365-412.②张厚粲,张春兴著.行为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③〔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9.④〔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2-217.⑤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⑥张三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11)⑦林庆楠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幼儿钢琴教学.大众文艺2012(7)⑧黎艳.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学理论2011(35)⑨肖克凡,董广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体育师友2015(3)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