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英语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章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前言语言测试伴随着语言教学出现,并且测试理论与模式的发展与教学法的发展一脉相承,指导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和学习论;指导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除了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外,还有心理测量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教学法直接受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指导和支配,而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又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语言测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变化时期:(1)科学前时期(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4)交际语言测试时期。1.科学前语言测试阶段(Thepre-scientificlanguagetesting)目前人们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对于什么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把语言当作一门包括语法、词法、语音的知识体系去教。教学基本上是凭经验、遵循传统,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approach)。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侧重在系统地讲解语言知识,练习形式主要有背诵、听写、造句、回答问题、翻译等;强调死记硬背,语言训练是单技能的,脱离上下文语境的;使用的材料以语码为纲。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测试也就考察学习者对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常包括短文写作、翻译、语法分析。听力、口语被认为是额外的、绝不是大纲或测试的组成部分。总的说来,该阶段的语言教学和测试完全以教师和命题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以孤立的语言点为主,基本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把语言看成是一套知识,是这一代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关内涵。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the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approach)20世纪70年代以前,语言测试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分析法(analyticapproach),称为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era)。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采用心理学领域的测量学为科学方法而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是可以分解的。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个有限的集合,而由这些有限集合的成分却可以构成无限集合的句子。所谓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语言中的这些元素并用来生成和理解无限数量的句子的能力。因此,语言考试也可以从听、说、读、写,以及音素、单词、句子等方面分别加以考核。分离式测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刺激—反应”(S—R)的联结。学习实际上是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五十年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提出S—R的联结是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实现的。他把学习过程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S–R-S)。例如,父母教孩子学说话,父母教的话是一种刺激,孩子的模仿是一种反应,父母对孩子的模仿或表扬或纠正,这就是强化。儿童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这样的过程实现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是个体语言行为(或言语习惯)的一个集合体。听说教学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听说教学法。其基本原则是:听说领先;反复实践,形成习惯;以句型为中心;排斥或限制母语;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观点;及时纠正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和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听说法所依据的这些理论在外语测试中也得到了反映。语言是一种习惯在测试中至少有两个含义。首先,应用语言的速度应是外语测试中的一个被测要素,因为一个人只有能对自然的语言环境做出快速、自动的反应,才能认为他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其次,掌握一门外语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另一套语言习惯,因此通过两种语言差异的对比能最有效地测试出考生的外语水平。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是口语而非文字”,体现在外语测试中就是要加强听、说在语言考核中的地位,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是本族人说的话”,这意味着在外语测试中应使用地道的语言材料。听说教学法认为“教语言是教会人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这一原则在考试中就成了“考语言使用,而不是考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听说教学法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则意味着通常在外语测试中翻译只能起有限的作用。心理测量学的影响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说任何测试只可能是一种随机采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构成语言的全部元素逐一进行测验,而只可能、也只需要进行随机采样,即通过随机采样对全部构成元素的一部分进行测验,然后推断对构成元素全体的掌握程度。由于采用离散题,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考生有可能做大量题目,因此增加了采样的覆盖面。采样量大,信度就高。另外,采用多项选择题评分具有客观性,这进一步提高了语言测试的信度。语言测试发展的这一时期开发了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对试题难易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等的定量分析方法,使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成熟的测量统计方法的学科。拉多(R·Lado)在他的《语言测试》一书中全面总结了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在语言测试领域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外语测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拉多认为:①由于个人的语言技能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测试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以了解个人在多方面的现有水平。②语言是有结构并按层次构成的,测试可按层次由低到高进行。例如对听能的测试就可以分为:1)音素(元音、辅音、语调、重音等),2)词汇,3)句子,4)小段对话或短文等等。③语言情景是无限的,而语言成份是有限的,因此测试语言成份更有效。根据这一观点,这类题目的测试往往是孤立的,没有上下文联系的语言成份。④母语与外语在相互转换时,两者在形式、结构和意义等方面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是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的,因此也是语言测试的重点。⑤语言是一门科学,试题要精确、客观、可靠和科学。因此,考试结果要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试题的各项指标(如难度区分度等)进行分析。⑥试题要采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型如正误判断、多项选择题等,以保证试题的客观性与科学性。⑦评分采用客观打分的方法,任何人阅卷结果都一致。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体系的语言观内涵是:语言是一套形式系统。所学和所考的就是操作这套形式的技能。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psycholinguistic-sociolinguisticera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了挑战。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performance)的概念。相对技能的概念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以Hymes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家指出,语言的运用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Halliday提出了语言的功能作用,即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用期待语法”假设美国语言学家奥勒(JohnW·Oller)针对分离式测试认为语言能力可分的观点,提出了整体语用能力的假说,他认为“语言水平的构成也许更像一种粘性物质,而不像一部机器,可以很容易地被拆成一个个部件。”他反对分离式测试把完整的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然后分别加以测试。他认为这种脱离语境、孤立地测试语言成份的做法,不能测出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奥勒认为在通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语境或称上下文(context),对于确定句子中模棱两可的语音或词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境中确定语音和词义的能力远比在无语境的孤立语言材料中辨认语音或词义的能力来得重要。奥勒把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称之为“语用期待语法(规则)”。奥勒认为正是有了这种能力才使我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语言,因此“语用期待语法”在奥勒看来是语言测试的最适宜的目标。他把能测定这种能力的考试(如,完型填空、听写等)称之为“语用测试”。格式塔心理学与综合性测试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或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反对用元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反复“刺激―反应”最终形成一套语言习惯。格式塔心理学则强调感知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综合性测试强调语境,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外环境的对应关系,正是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感知整体性思想的影响。我们在使用语言时是离不开语境的。如果我们把完整的语言分解成互不关联的句子,甚至分解成音素,然后进行考核。那么把各部分结果机械的相加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能力。综合性测试的形式综合性测试的主要形式是完形填空和听写。这是最常用的测试方法。此外,综合性测试还包括短文改错、翻译、写作和口试等。综合性测试的特点综合性测试与分立式测试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长处。首先,综合性测试往往把听、说、读、写等技能混合在一起测试,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测出考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其次,综合性测试十分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这类考试始终在语境中测试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测试结果比分离式测试更接近于考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上下文环境在综合性测试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环境,只是辅助测试语言知识。4.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Testing)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交际法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testing)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从交际法的角度来看,所谓掌握一门语言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交流思想感情,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那么所谓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理论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1972年,美国的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即语言使用涉及社会文化因素。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可能性程度(degreeofpossibility)。某一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东西,如语音、语法、句法、词汇、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知识。(2)可行性程度(degreeoffeasibility)。语言使用者个人心理方面的语言容量,如个人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3)合适性程度(degreeofappropriateness)。在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表达是否得体,如对交际背景、目的、常规、参加者等因素的合理考虑。(4)出现性程度(degreeofperformance)。言语行为能否发生。20世纪80年代,Canale和Swain(1980年)对Hymes(1972)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认为语言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也有称语言能力的,即linguisticcompetence,指掌握有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即关于语用方面的知识,使语言运用得体)语篇能力(discoursalcompetence,即掌握和组织连贯的话语而不是孤立的句子的能力)会话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即运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缺陷:它没有明确指出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借鉴和发展了Halliday(1973)、Hymes(1972)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