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和规范金融学的观点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行为金融学和规范金融学的观点对比首先需要从概念入手,规范金融学又称做标准金融学,从字面意义上不难看出,这就类似于牛顿提出的经典力学,适用于最普遍最一般的金融市场,像是一条准绳一样衡量规范着金融市场中发生的行为。规范金融学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基于微观经济分析,并以数学为基本分析工具,论证严格的现代金融理论。规范金融学建立的基础众多,包括诸如方差—均值模型,投资组合理论,套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期权定价理论,由此可以见得,规范金融学的根基比较牢固,有众多理论的支持,从而确立了其在金融市场上奠基式的地位。既然规范金融学发展如此稳固,那么行为金融学的诞生又是因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一个新的派别的诞生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之前的理论,而是去进行有效的完善,就像我之前形容的,经典力学在后世遭到了爱因斯坦等人的挑战,从宏观宇宙到微观原子都颠覆了经典力学对世界运动发展的最初认识,但是爱因斯坦自己承认,经典力学是他发展相对论的基础,没有人可以推翻他,只能完善他。同样的道理,行为金融学出现也是为了解释一些在规范金融学中无法直接解释的问题。一开始,规范经融学以其少量的公式和工具能够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而著称,他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有效市场理论,这个理论以人们都是理性的为前提,而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理性的人都能趋于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并能掌握使用所有信息,形成均衡预期收益。然而这里我们就能发现一些问题,这个假设前提并不符合所有市场上的人们的心理,即人们并非都是理性的。人们在市场上活动时会受心理因素的干扰,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就超出了规范金融学的解释范围。那么具体是从那些问题上出现了难以解释的麻烦呢,基于资料我发现主要是以下几个,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溢价之谜最早由梅赫拉与普雷斯科特于1985年提出,他们通过对美国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相关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股票的收益率为7.9%,而相对应的无风险证券的收益率仅为1%,其中溢价为6.9%,股票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国库券的收益率。进一步,又对其他发达国家1947-19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溢价。金融理论将风险资产超过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期望收益率解释为风险的数量乘以风险价格。在罗兵斯坦等人所研究的标准消费资产定价模型中.当风险的价格是一个代表性代理人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时,股市风险数量根据股票超额收益率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来测量。股票收益率高.而无风险利率低.意味着股票的期望超额收益率高即股票溢价高。但是消费的平滑性使得股票收益率与消费的协方差较低。所以股票溢价只能由非常高的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经济学思考。上面阐述的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行为金融学的诞生是基于一些经济学家对规范金融学的三大假设的批判思考起步的,第一,完全理性。当投资者是理性时,他们具有推理和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然而,理性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驱动力。事实上,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的思维能力从属于人们的情感力。相对于具有逻辑的思维能力,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主观冲动的影响,比如恐惧、喜爱、憎恨、高兴和痛苦等等。人们一般只是在试图避免获得这些感性的影响时,才采用逻辑的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理性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人们可能表现为既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而更多是表现为两者的结合,即有限理性。第二,完全利己性。很多研究显示,人们并不常常具有完全利己性。否则,就不存在慈善事业了,而且提倡无私、对人友善等人文关怀也不复存在了。完全利己性也会导致人们不愿去做志愿者,不愿帮助贫困者和不愿在军队中服役等行为。同时,它会使人们远离一些自残性行为,比如自杀、酗酒和贪欲主义等。很显然,完全利己性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长期存在的。第三,完全信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拥有完全的或者接近完全的信息,比如家庭保健医生和牙医等。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掌握完全的信息。在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了解和加以分析,但是即使最成功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有些经济决策就是根据非完全信息制定的,比如一些经济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整他们的购买行为的。事实上,确实存在一些清楚地知道联邦储备银行政策的投资者,他们可以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在意或者根本不知道联邦储备银行的政策的投资者。出于这种考虑,关于所有的投资者都拥有完全信息的假定,在现实的市场中是不成立的。基于上述考虑,行为金融学因运而生。至于行为金融学,其最大区别就是用价值函数替代了期望效用函数,价值函数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使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这就使得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其二,价值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中间有拐点的s型曲线,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方面是凸函数,这就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存在处置效应,处置效应简单解释就是投资者在盈利时时风险厌恶者,希望及早摆脱风险,在较高价位卖出股票获得盈利,而在亏损时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其三就是价值函数呈现出不对称性,源于投资者亏损导致的不快乐程度大于其相同程度盈利的快乐程度,这就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心理作用对金融市场的未来行为。在预期理论之后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对投资者心理行为进行更多更全面的分析考虑,并且不断丰富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投资性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不断得出了更加具象化的模型,比较出名的比如说噪音交易模型,BSV模型,HS模型等等。从这一步发展其实可以看出,行为金融学是对规范金融学的一种逆向思维,规范金融学是从理想入手,不考虑市场的异象和人们的不规范行为,而逐渐走向现实情况,能够帮助理解和解决大多数经济问题。而行为金融学更像是从实践中走向理论的结果,从人们在金融市场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思考,相处解决的方法,从而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很多人把行为金融学综述为规范金融学的批判,从对规范金融学的基本假设的挑战到理论基础的冲击,从而对规范金融学的结论也产生较大的冲击。于是乎产生了一个疑问,行为金融学能取代规范金融学吗?答案是否定的。行为金融学大师罗伯特席勒曾经说过,行为金融学虽然有了大量的发展,但是如果将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却不可为之。这都源于行为金融学也存在其固有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为金融学虽然解释了规范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但是就像个体与总体的关系一样,个体虽然有区别于总体但是还是要服从总体的发展,即金融市场上大量的问题还是需要依赖于规范金融学的理论假设。而且,大量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其实都是基于基本问题的延伸性讨论,如果独自为政则会显得理论基础太过薄弱,苍白无力,所以规范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就像博弈论的出现使得规范金融学变得更加严密,也使得行为金融学焕发更强生命力。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